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以講述【論語】走紅的於丹,水平到底如何?朱維錚:她根本不懂

2023-12-11文化

在【百家講壇】所有走紅的講師之中,於丹絕對算是比較特殊的一位,2007年,於丹解讀了儒家經典 【論語】,還出版了數百萬冊的圖書,憑借此一項,她榮登作家富豪榜,可沒多久,同樣是因為解讀【論語】,於丹很快便跌落神壇。

同時期火起來的其他幾位學者,如易中天、康震、蒙曼等人,如今依然活躍在各大綜藝和學術論壇中,可謂風生水起,可是於丹早已遠離了大眾的視線, 那麽於丹解讀的【論語】到底對不對呢?她自己的功底又如何呢?

圖片:於丹在百家講壇上資料截圖

一、於丹的「崛起之路」

1、於丹其人

對於丹解讀的【論語】自然是有不少支持者、贊美者的,除了美學家李澤厚、北大交手葛曉音等專家學者外,還有購買過於丹書籍的大量讀者、粉絲,凡事總不是絕對, 著名歷史學家朱維錚就評論說:「於丹不知【論語】為何物」,還有深圳大學的學者徐晉如直指於丹書籍的讀者「不要把廁所當客廳」。

這些話無疑是非常犀利的,關於於丹的學術水平爭論已經持續了十幾年,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支持者中專家學者的比例微乎其微,更多的還是於丹的粉絲。

在於丹走向【百家講壇】的大舞台前,國內還沒有任何一檔火爆的文化類科普節目,所以大慧認為於丹的爆紅有其偶然性,也是必然的結果。

我們來看一下於丹的身份,首先是北師大的教授,其次還是影視傳媒系的系主任,以鉆研傳播學為主,換言之,她是一位擅長「表演」的學者,事實證明,她在【百家講壇】上的表演十分到位,也十分成功。

圖片:於丹教授簡介資料截圖

2、輿論的「浪潮」

伴隨著於丹在【百家講壇】上的成功,立刻趁熱打鐵出了書,這本書累計印刷了400多萬冊,用傳播學的專業說法,其潛在讀者的數量已經達到了2000多萬人,當然了,這還不包括互聯網、報紙雜質、新媒體等渠道的傳播。

幾乎是一夜之間,人們都在熱議【論語】這部古典巨著,自「五四」後,絕大多數中國人連詩詞也不讀了,更何況數千年前生澀的古文呢?

現在突然出了個專家,在權威的舞台上用通俗的語言解讀這本經典,還引來了數千萬人圍觀學習, 從這方面看,正面的意義絕對是不能否定的,這也是李澤厚等學者選擇支持於丹的主要原因。

圖片:於丹解讀【論語】資料截圖

問題是,他們可能壓根沒有讀過於丹的書,當時【於丹<論語>心得】出版之後,就引發了輿論的爭議,起初只是各大院校在讀碩博的反對,像朱維錚、徐晉如這樣公開發聲的「大咖」是少數。

到現在,我們仍然可以在互聯網上發現反對、駁斥於丹【論語】心得的文章和報道,甚至很多碩博會把這一話題直接作為畢業論文來探討,那麽為什麽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大慧認為原因很簡單, 於丹這本書裏的問題實在太多、太明顯,多到了數不勝數,甚至變成了「笑話」, 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說一下。

圖片來源於網路:【於丹<論語>心得】

二、於丹跌下神壇之路

1、被詬病的地方

史學家朱維錚認為,於丹本人的水平非常不足,根本就不怎麽懂【論語】,很多話都是在胡說八道,徐晉如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公開表示,於丹近乎是在褻瀆【論語】,認為別人如果把她的話當作孔子本人的想法,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大慧總結了一下於丹書中的錯誤,大體可以分為幾個方面, 其一,對【論語】原文的繆解,其二,用詞不當處太多,還有生造詞匯的現象, 另外行文邏輯、標點符號的運用都存在不當,這一般都是中學生才會犯的錯誤。

所以這本書拿在手裏讀一讀,會給人一種眾多寫手堆砌出的感覺,根本不像專業學者的著作。

在書中,她一般會先參照一段【論語】的原文,轉譯之後發表一下自己的感想,順便就這個主題講一個小故事,平心而論,這個解讀的方式還是通俗、有意思的,可問題是,她解讀的內容中錯誤實在太多。

圖片來源於網路:於丹【論語】心得節選

2、書中的「錯誤」解讀

比如在解讀【論語】中「不恥下問」的時候,她一開始說是要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請教視為恥辱,慢慢的,就變成了要樂於向比自己差的人去學習請教。這還沒完,隨後又變成了孩子也可以是成年人的老師,我們成年人必須要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

眾所周知,【論語】中的「不恥下問」強調的主旨是: 一個人現有的身份不等同於他自己的學識,我們應該向所有比自己有學問的人請教。 但是到了於丹這裏,最後就成了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這難道不是兩個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的話題嗎?

圖片來源於網路:不恥下問

再來看語法上的問題,那就更多了,比如於丹用「深刻的」作為定語造句,她說:「在這個過程中,你或許能看出這個人心中一種深刻的善良」,相似的還有「深刻的親情」、「深刻的心願」等等。

這種對「深刻的」理解和套用習慣顯然不符合於丹的身份,一般低年級還沒有掌握各種文法的學生才容易出現這種搭配。

從這兩個簡單的例子就能看出,不管是對【論語】內容的解讀,還是書本身的語法套用,可謂破綻百出,也難怪這麽多人不買賬。

大慧當年讀完這本書的時候,也莫名的生出了一種想法: 這品質哪裏會是出自大學導師之手?簡直像極了臨時找人拼湊出來的暢銷書, 嚴重懷疑是在蹭【百家講壇】的熱度,同時收割觀眾們的「韭菜」。

圖片來源於網路:書中的語法

估計有大慧這種想法的朋友,應該不在少數吧!可以說於丹成也【論語】,敗也【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