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全世界幾乎都被「字母」占領,為什麽只有中國保住「漢字型系」?

2024-01-28文化

文/觀文史說

編輯/觀文史說

當今的世界,英語已經成了世界通行的語言,也有很多國家放棄了自己的語言體系,而是采用英文來做自己的官方語種。[月亮]

就比如曾經是我們附屬國的越南,他們就廢除了漢字,提倡學習羅馬拼音,還有新加坡,明明華人居多,卻廢除漢字,通用英語,而除了亞洲地區,還有歐洲地區的紐西蘭、澳洲、菲律賓等等國家都把英語定為自己的官方語言。

可唯獨我們國家,不僅沒有放棄我們的語種,還把漢字型系發揚光大,成為了中國人以此為豪的漢字文化。

那麽,很多國家都已經漸漸屈服於「字母」,為什麽只有中國獨獨堅持自我呢?

01

廢除漢字?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廢除漢字的呼籲不斷,他們認為漢字筆畫太多,寫起來太浪費時間,因此,很多人提出了廢除漢字的提議。

1930年左右瞿秋白提出廢除繁雜文字,用拉丁文代替代,甚至瞿秋白還在1930年釋出了一部【中國漢字拉丁化的字母】,他的舉動,收到了一些知識分子的大力追捧。

就連魯迅先生也發出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吶喊。

為何會有這麽多知識分子呼籲廢除漢字呢? 首先是因為我們的漢字文化源遠流長。

在上古時期,我們的遠祖生活在廣袤的自然界中,他們茹毛飲血,過著遊獵采集的生活,為了表達簡單的意思,他們刻畫動物形態,描繪大自然的景象,這可能就是漢字雛形。

在貴州發現的越王勾踐劍,就刻有類似漢字的符號,考古學家推測這是古蜀文明遺留下的瑰寶。

到了龍山時代,我們的先人開始定居種植,出現了原始的部落聚落,為了溝通需要,他們在石器和陶器上刻畫文字,在江蘇吳縣發現的馬家浜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上面刻有已經具備一定系統的古文字,這標誌著中華文明走向成熟。

在殷商時期,甲骨文出現了,殷人在獸骨上刻下蔔辭,祈求神靈保佑,甲骨文中包含了大量數位,反映出商人註重科學計算的智慧。

周代之後,中原文明趨於成熟和系統化,語言文字被規範化,殷周銅器中的金文就反映了這個時期文字的規範化行程,金文結構嚴謹,字形飽滿,是漢字發展的重要階段。

到了戰國時代,百家爭鳴、諸子百家,文字記錄的需求大增,文字的表現力也趨於豐富,在楚國發現的郭店楚簡,就產生了大量帛書寫本,這些簡帛,記錄了先秦時期的歷史、文學、天文等知識。

在秦漢時期,小篆作為統一的書寫工具,推動了中華文明的融合,章草、隸書的出現,使漢字書寫簡便化,漢字的表音性不斷增強,文學創作空前繁榮,可謂文字發展的黃金時期。

到了唐宋時期,宣紙、制墨、毛筆的發明創造,使書法藝術發展到頂峰,漢字的藝術造詣豐富多彩,對後世影響深遠,元明清時期,漢字繼續演變,並在典籍著作中得到了深入的詮釋。

在漫長的歷史行程中,漢字承載了中華文明的發展與傳承,詩書傳家、世代相傳的典籍,都是依托漢字得以流傳至今。

儒家典籍【論語】【孟子】,歷史名著【史記】【漢書】,古典文學如唐詩宋詞,無不以漢字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可以說,漢字是連線古今的紐帶,中華文明能夠經久彌新,漢字功不可沒。

可是,如此悠久的漢字文化卻差點被「遺棄」。

02

漢字的簡化

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保留和發展歷程十分不易,在20世紀80年代,漢字曾兩次面臨被淘汰的命運,第一次是在電腦時代初期,當時電腦上的作業系統和軟體全部采用的是西方語言,鍵盤也都是字母鍵。

如果不解決輸入漢字的問題,使用電腦將變得極為不便,正是在這個關鍵時刻,中國有一位科學家發明了五筆輸入法,透過將漢字分解編碼,使漢字可以透過鍵盤順利輸入,幫助漢字在電腦時代立足。

另一次是在更早的歷史時期,一些受西方思想影響的知識分子曾質疑漢字過於復雜,主張用拼音文字取代。

為化解這一危機,國家進行了漢字簡化,發明了拼音輸入法,並開展了全民掃盲運動,使廣大人民都能掌握必要的漢字知識,保留了漢字這個文化瑰寶。

事實上,漢字的保留與發展背後有著許多動人的歷史故事,20世紀初,在西方思想的影響下,一些人主張廢除漢字,認為它的筆畫太多,拼寫繁瑣,妨礙國民教育。

面對這一危機,許多學者和文化人站出來捍衛漢字,他們認為漢字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不應輕易拋棄,為此,一場「廢漢字運動」與「救漢字運動」的論戰在知識界展開。

最終,經過改革推廣漢字拼音、簡化繁體字等措施,漢字得以在現代社會立足,這場論戰體現了中國人民對母語文字的熱愛與堅持。

在電腦時代到來時,漢字再次面臨存亡危機,當時的鍵盤和軟體都不支持漢字輸入,王永民等科學家日以繼夜研究漢字編碼,終於創造出「五筆輸入法」,使漢字能在數位世界暢通無阻。

這項發明不僅僅是科技創新,更顯示出中國人民珍視母語文化的決心,如今,在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下,各種漢字輸入法讓使用漢字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方便,這恰恰證明了漢字的生命力和適應能力。

如今,漢字能保留下來實屬不易,其中一位偉大的發明家就成功解決了之前中國如何在電腦時代立足的大難題, 他就是五筆輸入法之父——王永民。

03

五筆輸入法之父——王永民的科技創新之路

王永民,五筆輸入法的發明者,是當代資訊科技領域的傑出貢獻者,1943年,王永民出生在河南南召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少年時的他對科學技術抱有無限熱情。

他20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無線電系,並於1967年畢業,大學畢業後,王永民被分配到一個軍工企業工作,從事通訊裝置的研究。

1978年,王永民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工作,當時,中國剛剛開始引進電腦技術,但由於沒有適合中文的輸入法,資訊處理嚴重落後於已開發國家,王永民看到這裏面蘊藏的巨大商機,下決心要研發一套適合漢字的輸入法。

王永民帶領博士生開展漢字輸入法的研究方案,他們嘗試了中文拼音、筆畫和五筆速記等多種輸入方式,最終確定以五筆編碼為基礎設計漢字輸入系統。

1983年,王永民終於以5年時間成功研制出「五筆字型」,這個輸入法每分鐘可達100字以上,準確率高達99%。

與此同時,王永民還發明了「數位王碼」輸入法,被稱為漢字輸入技術的第二次革命,這兩項發明構成了王永民漢字資訊處理技術體系的兩大支柱。

五筆輸入法問世後,王永民又花費十年時間將其推向市場化,他在全國多所高校開設五筆輸入法課程,培訓大量使用者。

同時,他多次應邀到國外講學,五筆輸入法逐漸在全球範圍內傳播開來,如今,五筆輸入法已成為世界上使用最廣的漢字輸入技術。

王永民不斷最佳化五筆輸入法,1998年研發的「98規範王碼」達到國家語言文字規範, 獲得電腦領域的廣泛套用,他還致力於漢字資訊化技術的國際化保護,五筆字型已經獲得了中美英三國發明專利。

現年80歲的王永民仍然在繼續他的科技創新之路,他最近又攻克了一種全新的語音辨識漢字輸入法,透過說話的方式輸入漢字資訊,我們期待著王永民教授能再次創造漢字資訊處理的新輝煌。

總結

當今世界,漢字以其獨特的表意方式繼續服務於十幾億人,其適應力和包容性堪稱奇跡,漢字文化為當代中國提供了堅實的文化根基,也成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文明的瑰寶,傳承發展漢字文化,讓中華文明的基因在新時代綻放光彩,是我們這一代青年人應盡的歷史責任。

漢字文化也在不斷走向世界,孔子學院的建立使越來越多外國人開始學習漢字、了解中國文化,許多外語出版物也引入漢字詞匯來表示中國元素,可以預見,漢字作為一種獨特的表意文字,其影響力還將不斷擴大。

可以說,漢字之所以能夠在各個時期保留下來並不斷發展,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努力結果,無論外來文化如何沖擊,中國人民都珍視漢字,並想方設法讓它適應新生活。

雖然面臨來自西方的挑戰,但是它既古老又朝氣蓬勃,在現代社會繼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智慧,值得我們用心繼承和發揚。

今天,漢字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語言,正在向更廣闊的天地進軍,漢字的保留與發展,彰顯了中華民族堅強的生命力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也必將在未來繼續綻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