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說詩畫|周古天繪畫系列(二十四)【飛泉下幽壑,琴韻滿林聽】

2024-01-06文化

【飛泉下幽壑,琴韻滿林聽】/136x69cm/紙本設色/癸卯年

一縷飛泉從山間幽壑裏穿出,沿著陡峭的巖壁落下,像一條白練,細細長長,飄飄渺渺地,筆直墜入山底泉水中(圖一)。不知是濺起的水汽,還是山間的雲氣,在樹林間,泉壑裏幽幽地升起,裊裊娜娜,如霧似幻(圖二)。

圖一

圖二

山勢高聳,直上直下的,像是北方的大山,瘦骨嶙峋的巖石鱗次櫛比(圖三),一叢叢筆直的樹木從堅硬的巖石、貧瘠的土壤裏竄出,頑強地伸展著枝葉(圖四)。

圖三

圖四

奇峰聳立的山頂上,開辟出一塊平整的土地,一座方正的院落建立在上面(圖五)。想必是一場文人雅士的雅集,雅集的客人不少,院中幾人圍桌而坐,正在品茗;山間小路上,陸陸續續還有人拄杖上山(圖六), 園中一人正在撫琴,眾人一邊喝茶一邊聽琴,看起來神情陶醉,琴聲如此悅耳動聽,不覺間眾人舉著茶杯沈醉其中了(圖七)。

圖五

圖六

圖七

忽然間,山腳下傳來一陣陣琴音,和山上的琴聲交織在一起,三人連忙站在石凳上向下望去(圖八), 只見山腳下泉水邊端坐二士,其中一人撩撥琴弦,一人正凝神靜聽(圖九)。兩人頭戴鬥笠,看起來像是高人路過此處,聽到琴聲,於是與山頂撫琴之人切磋一二,又或者是路遇琴音知己,忍不住要和上一曲。

圖八

圖九

唐代李鹹用詩中寫道:「伯牙鳴玉琴,幽音隨指發。不是鐘期聽,俗耳安能別。高山閑巍峨,流水聲嗚咽。一卷冰雪言,清泠冷心骨。」上大夫俞伯牙和樵夫鐘子期在山林中避雨相遇,鐘子期雖是一介樵夫,卻能聽懂伯牙的琴音。曲高和寡,知音難覓。畫中撫琴的兩人或許就是,畫中聽琴的眾人或許也是。

此時,清響穿林打葉,澗泉濺落,山野林泉之聲與琴聲達成了天籟共鳴(圖十)。整個畫面的氣氛,仿佛使人覺得,在這靜謐之中,有一陣陣的琴聲,混合著微風吹動松枝樹葉之聲,從畫中傳出。其妙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山中之人,滿山的林木仿佛都在細細聆聽,似有若夢,翹首以待(圖十一)。

圖十

圖十一

整個畫面被一條傾註而下的瀑布串聯起來,銜接了山上山下之景,水流很細很窄,在濃重的「雨點皴」之中,逼出一道白,如同範寬的【溪山行旅圖】中飛瀑一般,厚重的積墨,凝重而嚴整,疏密中凸顯出折落有勢、輕重濃淡、擲地有聲的鋒芒。

山是剛毅厚重的,夾雜著輕柔的水流,寓高山流水,相交知音。

觀者的視線隨著上山的佇列拾級而上,到了山頂,又隨著石凳上三人的視線和飛流直下的泉水落到山底,他們在看什麽呢?原來是藏在樹林後的琴聲!

畫家巧妙的設計讓人在畫中找了又找,視線不自覺在山林中遊覽,畫中之人的動態一組組非常相似,但又和而不同,疏疏密密,就像一段段節奏輕快的旋律在畫中轉來轉去,仿佛能從視覺上聽到琴音。

「吟徵調商竈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

嵇康說:「琴能感天地以致和」。琴者,靜靜安坐,身外無物、古今不存。此時,唯琴、唯人、唯天地,在靜中洞見內在的自我,養中正平胡的性靈。

▼ 周古天 【飛泉下幽壑,琴韻滿林聽】 ▼

尺寸 136*69cm

作者簡介

周 古 天

周古天,字固田,1963年1月生於上海,祖籍江蘇阜寧,結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專業。

2001年至2006年受聘於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國畫系,任教書法篆刻課程。2006年至2011年受聘於西安美術學院上海分院,任教書法篆刻、山水畫課程。現為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水墨緣工作室畫家。

出版【周古天畫集】上海畫報出版社,【周古天畫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周古天作品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蓁熙文化】微信公眾號,敬請關註

更多內容也可搜尋並關註:喜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學習平台可搜尋:小鵝通【蓁熙文化】

版權申明:

文中音視訊作品及圖片版權歸【蓁熙文化】所有,未經正式授權或授權,不得用於其他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