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甑」不讀zēng,也不讀bù,到底讀什麽,「甑塵釜魚」什麽含義?

2024-06-18文化

衣食住行,人之必須,尤其是食,更是重點。從古至今,人們在探索美食味道的同時,也在追求器物的更新換代。現代社會,蒸、煮、烹、燴、炒、炸、焗等烹飪手法應有盡有,那麽在古代時期,古人又是如何蒸的呢。說到「蒸」,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那個時候就有了陶甑,後來商周時期青銅器發達,出現了青銅甑。「甑」字該怎麽讀,破甑不顧」「甑塵釜魚」什麽意思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

一、「甑」的字形演變

「曾」是「甑」的初字。甲骨文時,字形下部像蒸食物的屜,上部兩豎表示蒸汽升騰。金文時,下部加了個「蒸鍋」,本義指蒸煮食物之器。小篆字型,分上中下三部份,上部變成並列的「>和<」,中間類似「罒」字,下部類似「卣」或「日」。後來,「曾」作虛詞情況增多,失去了本義,於是另外加「瓦」,組成「甑」表原義。「甑」的瘤文字形中,中間上部為曾,下部為「鬲」,兩側曲線指蒸煮食物向上散發的水蒸氣。小篆字形中,簡化為「曾」和「瓦」的小篆字型,後來再演變、簡化,形成了楷體版的「甑」字了。

二、「甑」怎麽解釋

「甑」是古代的一種蒸具,整體呈半圓球形,裏面中空,底部有許多小孔,一般放在鬲上,便於蒸食物,整體形象類似於今天的蒸籠,只不過呈U形「鍋」狀。

三、「破甑不顧」「甑塵釜魚」什麽含義?

1.破甑不顧

顧,回頭看。「破甑不顧」就是指甑落地已經破了,我們就不再看它。比喻已成既定事實,就不再追悔。「破甑不顧」出自【後漢書[gf]2022[/gf]郭泰傳】,原文為:「客居太原,荷甑墮地,不顧而去。林宗見而問其意,對曰:‘甑已破矣,視之何益。’」大意就是:有一商客居住在太原,攜帶的甑落地,看都沒看就離開了,林宗見到這種情況上前問他緣由,對方回答說:「甑已經破了,再看它,又有什麽作用。」

2.甑塵釜魚

本義指炊具甑上滿是灰塵,釜裏都能養魚了。「甑塵釜魚」主要形容窮困潦倒,斷炊已經很久了。後來,也用來比喻官吏清廉自守。甑塵釜魚一詞,出自南朝[gf]2022[/gf]宋[gf]2022[/gf]範曄的【後漢書[gf]2022[/gf]獨行傳[gf]2022[/gf]範冉】一書,原文記載道:「甑中生塵範史雲,釜中生魚範萊蕪。」大意指:字史雲,為萊蕪長的範冉生活清貧、清廉自守,到他家裏看時,甑中滿是灰塵,釜裏都有蠹魚了。甑塵釜魚的近義詞為魚釜塵甑,意義一樣。

四、「甑」字在古文獻中的運用

【宿飯溪驛】其一

[南宋]王十朋

甑嶼飽曾見,飯溪名始聞。

老懷如子美,到處不忘君。

甑嶼,指浙江樂清的甑嶼山。子美,指杜甫(字子美)。全詩大意為:我吃飽飯時曾經見到過甑嶼山,現在投宿驛站時才聽說這裏名叫「飯溪」。我雖然老了,但我的心懷,一定要像杜甫那樣,不管走到哪裏,都能做到「一飯不忘君」。「一飯不忘君」為典故,指憂國憂民的杜甫。

詩作者王十朋,字龜齡,號梅溪,溫州樂清(今屬浙江)人。南宋詩文家、學者。本詩開篇兩句記敘,講述飯溪的名稱雖變,但美景本質不變。後兩句緊承前文,由飯溪想到自己,同時運用典故,聯想到杜甫,抒發了自己也要像杜甫那樣思國思君,隨時隨地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五、「甑」該怎麽讀?

正確讀音:zèng

同音字:贈

部首:瓦

結構:左右結構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倘若生活足夠好,一日三餐,四季有肉有湯,哪能讓甑生塵,釜生魚呢。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小小一個「甑」字,既代表了炊具的演變之史,讓肉體飽食;又暗含了廉潔之堅,讓精神自守。一字一文化,漢字走天下。字,有時不僅僅是字,還代表著精神、品質、操守,傳承著中華文化的傳統精髓,凝聚著優秀的思想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