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藝術開卷|箋紙裏的藝術故事:紙短情長,見信如晤

2024-02-29文化
你還寫信嗎?在古代,書信是人類交流、溝通、聯系的重要方式。「展信安,見字如晤,翻一頁紙,知三生事。」中國人自古最懂紙短情長。北京畫院資深研究員張楠新書【紙短情長: 中國箋紙裏的藝術故事】近期在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出版,圖書立足於長年的學術研究和收藏積累,透過大量精美的箋紙影像資料,為大眾讀者提供一個可讀、可賞、可品、可觀的藝術世界。澎湃新聞特選摘書中序言部份。中國的箋紙文化源遠流長近千年。傳統文人為了傳情達意,在小小的箋紙上繪制出美麗的圖案,寄托對遠方家人、朋友的思念。被稱為「文學戰士」的魯迅,給新婚不久、已有身孕的許廣平用漂亮的枇杷箋和蓮蓬箋寫信。魯迅知道許廣平素愛吃枇杷,蓮蓬並蒂又意為多子多福。妻子看到箋上圖案,就已心領神會夫君的浪漫柔情。 一、「箋紙」與「箋譜」的歷史 「箋」,本指狹條形小竹片,古代無紙,用簡策,有所表識,削竹為小箋,系之於簡。紙發明以後,文人常把精美的小幅紙張,供題詩、寫信用的叫作紙箋、信箋。如果把「箋」和「紙」兩個字合在一起,就變成了具有藝術價值的加工紙,取名為花箋、詩箋等。每一枚箋紙,堪稱一幅微型的國畫,或是鐘鼎彜器的拓片,或清新淡雅,或古樸凝重。其可在方寸之內,集詩、書、畫、印於一體,讓人在閱讀詩詞或書信的同時,得到一種視覺上的美感。因而文人雅士對箋紙十分喜愛,他們將收藏的箋紙歸類成冊成為「箋譜」。「箋紙」與「箋譜」在中國文化史上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時期。
【紙短情長: 中國箋紙裏的藝術故事】書影
鬥轉星移,時移世易,文人趣味的轉變,繪畫風格的變遷都會在一張小小的箋紙展現。箋紙正如一面鏡子,折射出豐富的精神世界。而現在由於書寫方式的改變,人們用手機、電腦,發微信、信件、簡訊,已很少使用箋紙。但是書信、信箋被保留下來,成為文物,成為文化和歷史的見證者。有時候也不必遺憾,與時俱進地想想,手機上個人設定的 QQ、微信聊天背景,發信件時設計的背景,也可以說是箋紙的另一種物質轉換形式。只是以電子的方式呈現,而不再是物質性的了,都反映了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追求。箋紙具有很強的收藏性,其所蘊含的時代價值和文物價值以及審美價值,值得我們現代人去慢慢品味。本書立足於長年的學術研究和收藏積累,透過大量精美的箋紙影像資料,為大眾讀者提供一個可讀、可賞、可品、可觀的藝術世界。 (本文節選自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出版【紙短情長: 中國箋紙裏的藝術故事】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