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讀【人間煙火】,分享衣食住行

2024-04-08文化

這兩天在看一本書【人間煙火】,作者趙冬梅。這本書講的主要是掩埋在歷史中的日常與人生。「日常」是看不見的,「日常」就像陽光、空氣和水,他與生命同在,卻與歷史記載求新、求異的傳統追求同在。另一種「日常生活」是「生命的日常」。無論男女、階層,平凡而幸福地過一生並非一樁易事。透過探究「生命的日常」,看一下古人如何度過人生,體味生命。

這本書是在圖書館借閱的,先開始瀏覽了一遍,主要是從衣、食、住、行這幾個歷史發展來寫的。後來又非常認真地看了這幾個章節的內容,覺得很有意思。衣食住行貫穿了我們現在的生活,但是歷史是如何演變同樣充滿了興趣。今天先來分享一下「食」。

一、首先從饑餓史和與饑餓作鬥爭的歷史開始講起:

1、饑餓史。中國歷史上那些大規模的饑餓和由饑餓引起的死亡,主要發生在地球氣候的寒冷期。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兩宋之際、元末明初和明末。當氣候變冷,強悍的北方遊牧民族武力南壓,華夏農業經濟區糧食減產,華夏國家的組織能力和領導能力受到嚴峻挑戰,而這種時候又往往會出現吏治腐敗、政府無能。比如說,東漢末年,黃淮海平原氣候轉冷,「至第四世紀前半期達到頂點⋯⋯那時年平均溫度大約比現在低2°C—4°C;南北朝時期繼續處於氣候寒冷期」。與此同時,華夏國家管理能力下降。從公元189年董卓亂長安到589年隋滅陳的四百年間,有三百六十三年處於分裂割據狀態,其間共發生較大規模的戰爭五百余次。人禍加劇天災,文明懸於一線。還出現了人吃人的極端現象。

2、華夏民族與饑餓作鬥爭的歷史。傳統時期,基本上靠天吃飯。所以中國人明白要建立豐富的糧食儲備以備荒年饑歲。除了儲備糧食,還要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一是開荒擴大面積;一是技術提高土地利用率。

華夏飲食歷史的發展,首先是食物種類的不斷豐富:主食以糧食制品為主,副食包括蔬菜和動物性食物。距今約八千年前人們種植粟,養殖豬狗和雞。仰韶文化時期,食譜中增加了黍、麻、水稻和蔬菜。後來豬狗牛羊馬雞六畜齊備,糧食還可以釀酒。麥取代粟成為北方人的主食的核心,這一變化啟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主食以粟為主,南方以稻為主。這個主食結構一直延續至今。然後是烹製方式炒菜的出現——味道的豐富:腌、醬、辣椒等。

二、餅。現代我們已經不煮餅了,但古代餅確實是可以煮的。在西晉,「餅」代表著創造和美,是一種即時髦又高貴的食物。在面食以前,北方的主糧是粟,大約在五千年前,麥抵達中國。到了唐朝,粟、麥開始全面推廣。面食是西漢傳入中國,到唐宋時期完成了主食革命,開端就是餅。

三、【齊民要術】栗的神奇菜譜。在這個【齊民要術】的時代,最主要的烹飪方式是熬和烤。甘蔗糖開始在唐朝由印度引進。曾一度還當成種植的農書來讀,被譽為西方研究中國的工具書。現代也有很多人模仿書中烹飪方式在熬制美食,與古人來個穿越。

四、膾炙的退撤。古人怎麽吃肉。秦漢時期,主要是豬狗肉。北朝開始,隨著遊牧部落的南下,主要是羊肉。那時豬肉長期被認為時一種不太美味或者不健康的肉類。上層不吃,百姓卻不會挑剔。「豐年留客足雞豚」時民間的盛宴。蘇軾就曾創造出了流傳千古的「東坡肉」。肉的吃法從燉煮和燒烤發展到禮器。與炙齊名的肉類烹飪技法時膾,主要時淡水魚,由北向南推撤,一直大廣東、雲南。

五、吃飯的故事。春秋戰國至唐,中國人吃飯的方式都是分食制,人們的飲食起居都在地板上。分食制與當時的家居形制相匹配——宋朝開始進入高桌大椅時代,合食制開始出現。一方面,高桌更大的表面積位食物的陳放提供了便利條件。另一方面,合食制的出現得益於食物種類的豐富與供應鏈的充足——由勺子到筷子的演變(北宋晚期)以及一日三餐的普及。

六、吃茶去。現代世界的飲料大致可以分成三部份:一是含酒精的飲料(啤酒、白酒、葡萄酒等)。二是咖啡因的飲料(咖啡和茶)。三是各種汁和水。中國人的釀酒技術可以上溯到夏朝,主要用於祭祀——秦漢以後,酒就逐漸世俗化。相對於酒,茶走是是安靜高雅的路線。漢代開始采茶——東晉南方飲茶蔚然成風——唐代開始普及——宋代點茶、鬥茶、末茶——明朝成為主流。

下篇分享「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