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炎熱的夏天來臨,我總會問自己 ,
會有人喜歡在這樣的天氣下工作嗎?
腦海中總是不由自主的冒出兩句詩: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這便是白居易的一首長詩,【觀刈麥】中很有名的兩句,描繪著農忙時節的場景!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壟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農民本來空閑時間就很少,五月份開始就更加地繁忙。
一天夜裏忽然刮起了南風,遍地的小麥都被吹得金黃。
婦女們肩挑著盛飯的竹筐,孩子們提壺攜罐送來水湯。
一起走進田間去送湯送飯,青壯年們在南崗忙碌收割。
雙腳難耐暑氣蒸散泥土燙,背上曬烤著火辣辣的陽光。
精疲力竭不管那天氣炎熱,只是倍加珍惜夏天的晝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媿,盡日不能忘。
又有一個貧窮的婦女,抱著孩子站在麥地旁。
右手拾起地上的麥穗,左手挎著一個破竹筐。
聽她訴說著了一番話,大家為她深感好悲傷。
賣掉全部土地抵了稅,靠撿拾麥穗來充饑腸。
現在的我有什麽功德,從來不曾務農和采桑。
當官每年俸祿三百石,年底有吃不完的余糧。
想到這裏心裏真慚愧,日思夜想沒法將它忘。
白居易這首詩,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展示出一幅農民生活艱辛的圖畫。
對麥收時節辛苦繁忙地農民和拾麥的貧婦人辛酸遭遇,表示了極大的同情。
語言曉暢,明白如話,感情真實。
詩中所表現的對農民的親近了解,關心同情,不僅讓他在唐代堪稱第一人,而且在中國詩史上也是第一人。
這首詩中其實有一個細節描寫,又來了一位老婦人在地裏撿拾麥穗,一邊撿著一邊跟人們說起自己的遭遇。
這樣的場景應該是時常發生的,但是旁邊的人聽了都為她感到難過,仔細看你會發現,沒有人去阻攔這位婦人去拾麥穗。
我們常常說天無絕人之路,有時候是人無絕人之路。越是窮苦之人越能懂得別人生活的不易,這份發自心底的善良絕不是憑空來的,它代表著一份文化的傳承!
【詩經·小雅·大田】中有一個關於豐收場景的描述:
「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
農民在收割莊稼的時候會特意留下一些禾穗,給那些沒有勞動能力的寡婦去撿拾。
這裏沒有直接給她們提供餐食,而是讓她們透過自己勞動去獲得果實,這裏麵包含了一份善良,還有一份體面!
這種善良的傳承已經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土地上延續了千年,給了窮苦人最後的尊嚴。當你完全沒有飯吃的時候,地裏始終還留有你一份口糧。這應該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迷人的地方 :
人間若有真情在,縱使枯木也逢春!
無論遇到什麽情況,心裏有一份念想,有一份跟苦難對抗的溫暖和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