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深藏不露!董宇輝在運城體驗過的竟然都是國家級非遺!你知道嗎?

2024-06-14文化

6月12日,董宇輝在山西運城開啟了「晉南行」的第一場直播。除了在永樂宮裏的【朝元圖】前贊嘆元代色彩藝術的精妙絕倫,模仿壁畫中各路神仙的靈動神態之外,最引人註目的便是他的「削面」、「喝醋」、「捏花饃」等一系列體驗計畫了。

那你知道這些體驗計畫都是國家級非遺嗎?快來跟著董宇輝一同領略它們的魅力吧!

刀削面

作為「面食大省」,山西有260余種面食,要說最能代表山西味道的,還得是刀削面。

它始於元代。相傳,當時在蒙古族人入主中原之後,為防止漢人造反起義,他們將家家戶戶的金屬全部沒收,就連做飯的菜刀都需要從蒙古人那裏申領回來輪流使用,用完再將菜刀交回。有一天,一位老婆婆在和好面後差家中老漢去取刀,結果去晚一步,刀已經被別人取走了,老漢只好原路返回。在回家的路上,老漢撿到了一塊薄鐵皮,回家之後便讓老婆婆用鐵皮「削」面,自此一傳十,十傳百,刀削面便流傳至今。

它的口感十分獨特,外滑內筋,軟而不粘,只因為用刀「削」出來的面葉中厚邊薄,形似柳葉,棱鋒分明,故久煮不黏連,嚼之頗勁道。山西人在吃刀削面時常喜歡加入多多的肉臊子,連湯帶面,吃著十分過癮。會吃的老饕還會淋上一圈山西老陳醋,面香肉香混合著醋香,便是千金不換的美味了。

※ 2008年,傳統面食制作技藝(龍須拉面和刀削面制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計畫名錄

老陳醋

山西人愛吃醋遠近聞名,早在3000多年前,【周禮】及【論語·公冶長】中就已經有了釀醋的文字記載。它的種類繁多,其中山西老陳醋以綿、酸、香、甜、醇的獨特風味和悠久歷史著稱於世。

與其他的醋不同的是,山西老陳醋主要由谷物發酵而成,紅高粱為主要原料,各種皮糠為輔料,紅心大曲為發酵劑並以曲代料,經合理配料、蒸料、發酵等工序之後,經高溫熏醅、高密度淋濾、高標準陳釀而成。完全純天然的原料及制作方式,可以使老陳醋過夏不黴、過冬不凍、久儲不壞,還有斷腥、去臊、除膻、殺菌之獨特功效。

※ 2006年,清徐老陳醋釀制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計畫名錄

聞喜花饃

山西人對「面」的掌控程度可不僅僅是花樣百出的面條,還有令人嘖嘖稱奇的聞喜花饃。

聞喜花饃俗稱「窩窩花」、「面花」、「糕花」,亦稱「面塑」,它是一種「母親的藝術」,因為所捏制的形象既無流傳範本以供參考,又無現存底樣作為依據,全憑巧婦信手捏制而成,極具唯一性,故得此贊譽。

它歷史悠久,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二百多個品種,通常出現於節慶、祭祀、婚嫁、壽誕、喪葬、上梁、喬遷等民俗活動中。除了食用功能之外,還有著很強的觀賞性,色彩艷麗,造型生動,皆是巧婦們經過9大工序100多道小工序手工揉捏制作而成,令人驚嘆不已。

※ 2008年,面花(聞喜花饃)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計畫名錄

絳州鼓樂

絳州鼓樂源於先秦,由先秦「丁陶文化」逐漸繁衍而來。春秋時期,晉國樂師師曠極力主張「聞鼓聲者而悅之」,得到郡主的賞識和認可,因此晉國鼓樂在當時影響力巨大,有「秦箏晉鼓」之說法。

它素有「地動山搖」、「聞聲十裏」之譽,所使用的樂器是多面形制不同的鼓,現有十幾種敲奏技法,即擊鼓邊、敲鼓邊、墨鼓釘、蹭鼓面、打鼓幫、抽鼓皮、磕鼓環、碰鼓架、單槌滾、雙槌擂、槌相搓、槌相擊、槌相打、捶相挑。這些技法構成絳州鼓樂獨特的地方色彩,在表現剛勁時,音域粗獷寬廣、大氣磅礴,表現溫柔時,音域又柔和細膩,如春風化雨,最是令人如癡如醉。

※ 2006年,絳州鼓樂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計畫名錄

蒲州梆子

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是中國最古老的地方民間戲曲藝術之一,因興於山西晉南古蒲州(今山西運城永濟)一帶而得名。

它腔高板急,起伏跌宕,長於表現激情,尤以要帽翅、翎子、甩發等特技見長,素以「慷慨激昂,粗獷豪放」著稱。伴奏樂隊也十分講究,有文、武場之分,文場樂器以板胡為主,輔以笛、二股弦、三弦、二胡等;武場樂器采用鼓板、棗梆、馬鑼、鐃鈸等,鑼鼓經十分豐富。

而且它的觀賞性也極強,表演時有著不少高難度的動作,僅特技絕活就有三十余種,帽翅功、髯口功、翎子功、梢子功、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耍紙幡、彩功等表演特技在全國享有盛名。在蒲州梆子的傳統劇目中,尤以唱功戲、做功戲最多,時至今日,在蒲縣當地依舊是年節時的「保留計畫」,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

※ 2006年,蒲州梆子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計畫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