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七堂極簡天文歷法課】——那些關於星空和時光的知識

2024-05-10文化

自古以來,能通曉天文歷法方面知識的人才,都是人類中最具神秘色彩的——畢竟,即便是在當下,人類面對極具破壞力的「天災」,所能做到的依然有限。

而人類賴以存活的行業,久到農業重視天氣,近到資訊化產業需要認真觀測太陽耀斑以免影響通訊訊號,都與看起來虛無縹緲但是能從中找到一定規律的天文歷法有關。所以,作為十分擅長記錄歷史的民族,中國在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從最簡單的天氣、物候,到天幹地支、各個版本的歷經嚴密修訂的歷法,中國人把自己雙眼觀測到的東西都事無巨細地記錄了下來,供後來的有心人敏銳地從中找出一些較為清晰的脈絡,讓更多靠天吃飯的人能夠借助在此之上的偉大發明——「農歷」,維系生存,甚至一舉改變自身的命運,而這些發現,也促進了中國在基本依靠農業的封建社會的不斷自我完善、自我突破,最終成為人類歷史行程中不朽而厚重的一頁。

除了講述中國對於天文歷法認識的行程和意義,甚至部份實際操作方法,本書提到的更令人驚嘆非議一點在於:鑒於保留至今的關於中國歷史的記載,往往是經官方認證的、出於滿腹經綸的大家的手筆,所以,本就地大物博、生物多樣的中國對於天文歷法中的物候、歲時的記載,則時常帶著一些不自覺就外化出的風雅。比如【月令】中「玄鳥」、「虹」等意象,上可追溯到【詩經】,下可延續至今;比如對「律管吹灰」這一現象的解釋,就是對【紅樓夢】中的詩句「葭動灰飛管」句中所用典故的最佳闡釋,更是側面證明了中國古人結合音樂知識加深對天文歷法理解的、出色的觸類旁通的能力。

而書中還提到,對「太歲」的了解和認識,文雅而專業的解釋和名稱可以從【呂氏春秋】和【爾雅】中找到,老百姓也能隨口說出兩句「太歲頭上動土——膽子不小」之類的歇後語,顯示出的,則是中國從古至今的文學教化延伸至民間積累而成的文化底蘊,側面映襯出了天文歷法作為時間的一種記錄方式,既有對人類的生命來說,基本上無法超越百年的割裂感,又有人類智慧終究有一小部份超越了時間,在每一代人身上重新復活的延續感:也許,這就是我們現在對天文歷法知識「不明覺厲」,骨子裏又忍不住想在自己所能認知的範圍內盡力了解的根源吧。

本書用詞簡潔,知識脈絡梳理細而不繁,雜而不亂,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知識類圖書。

#你有多久沒讀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