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後街記憶.之一

2024-03-25文化

題記: 「記得少年騎竹馬,轉眼已是白頭翁。」

今年八十歲的曹祖宏,在監利城區的後街生活了一輩子,兒時後街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他依然記憶猶新。每當想起兒時的後街,思緒萬千,留戀不已。他便撰寫了"後街記憶",讓後人見識見識我們兒時後街的情景。

解放初,後街同全國一樣,社會安寧,市場繁榮,人民安樂。當時的容城鎮稱城廂鎮,只有北門正街與後街這兩條主街,十分熱鬧。

解放前容城鎮分布的大街小巷也不算少,隨著戰亂與自然災害,原先名噪一時的衙前街南門、大東門、小東門,在解放初已是斷壁殘垣,變得冷冷清清。唯獨還有一座高大的城門樓和城門外到船碼頭路旁幾對石象、石獅、石馬還顯得十分精神壯觀。從衙前街往觀音閣,走上清觀到福音堂這條大街也是殘缺不全,廢墟一片。順城街、保和門這條曾經十分熱鬧喧嘩的街道曾慘遭日機轟炸,加上後來的一場大火,也變得殘破不堪,剩下的房屋還明顯可見明末建築的古典特色。

日本入侵中國時,容城鎮被日本飛機輪番轟炸,房屋建築遭到嚴重損壞。緊靠後街北面的一排房屋,天府廟前的幾層大殿以及孝先街外的房屋都被毀,到處只看見遍地成堆的斷磚碎瓦,而後街的街面完好無失真。

一九五零年後街中間的拐彎處,夏開玉的屋旁起火,熊熊大火飛越後街的上空,燒掉了順城街、保和門、孝先街外的大片房屋,後街的街面仍然完好無失真地保存下來。

那時正街是西門淵下堤向北延伸的一條大街,分別由西門街、北門巷子、北門正街、泰和街、茶庵街、蔑匠街組成的一條長街,後來【監利地名誌】改為紅軍路、民主街。

後街是北門正街的中段進關廟巷內的一條小街。關廟巷是因巷子旁邊有一關帝廟而得名。它上起關廟巷下至崇鎮坊土地廟,這是後街的主街。再往下走則稱為孝先街外。孝先街外原本也是一條街,而且是當時有名望人士的住宅。我記得有幾戶都是八字兩開的門面,門高戶大。門前兩旁青石鼓墩,上下門楣,門坎與台階全是青石築成。再往下走是國民時期的國光小學(後來的一完小、前進小學、前進中學),緊靠著是李家、朱家、代家這三家豬行,再下是黃家、潘家的豆芽坊等。這些都在過往的時光中銷聲匿跡了。

後街原稱孝先街,全長不到兩百公尺,街心只有三公尺左右寬,街心全是用三市尺長,一尺二寸寬的花崗石的石板鋪蓋。每家門前的台階都是石板砌成。房子的造型都是明朝的建造模式。每戶房屋中間相隔風火墻,起飛檐,顯得格外高大有氣勢。因後街街面多次翻修,街面提高一尺多高,現在的老房子才顯得十分低矮。加之多方面改建,原先的後街已是面目全非。

那時每家的門面結構全是木質裝飾。當面的幾塊大門都是厚厚的木板門,鋪房的天花板與地板、櫃台、櫃台上的小門俱是木質材料。大門的上方有閣樓,樓前都有格窗。從設計到裝飾戶戶門前精美別致,無一相同。加上各家門前安掛的不同招牌,一眼望去更是美觀至極。

後街的每家房子都很深,從前門到後院足有40公尺,至少五、六層。臨街的一層都是生意門面。每兩層一個天井,天井兩旁有廂房,天井兩頭有格門。廂房門與格門上有的人家雕刻人物山水、飛禽走獸、四季花鳥。走過前一道天井便是正屋,俗稱堂屋。堂屋正中每家都安放一個大神櫃,上放家神祖宗的牌位與香缽蠟台。每逢初一、十五和節慶日都要燒香禮拜,四季香火不斷,磬聲鐺鐺。

我家當時租住在大糟坊老板發昌萬家。他神櫃上方安裝一塊大木匾,匾上有五條雕刻的金龍,在燭光中閃閃發光,兩旁鼓皮緊靠的園木柱上掛著六塊條型的半圓木匾,黑底金字。園匾下面四季擺放八把雕花大椅與四個雕花茶幾。再往後走又是一個天井,走過第二個天井是造酒的作坊,最後是六、七十平方的院子。像這樣的房子在後街有很多家。

在這數百年的兵荒馬亂與自然災害中,後街保持的這樣完美,稱得上是幸運兒…...

(未完待續)

人物簡介

曹祖宏:1944年出生,從小師從外祖父學習木雕工藝,曾任荊州工藝美校高級講師,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工藝美術委員會委員,其木雕工藝作品多次獲獎,創作的"賀龍木雕塑像"被監利市**歷史博物館收藏。

(通訊員:曹祖宏、張必林/編輯:陶威/一審:唐傑/二審:王桃芳/三審:江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