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新編白話文道德經】連載之三十七

2024-03-18文化

第三十六章 道 德 仁 義 禮 層次遞減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以應,則攘( rang 嚷)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直譯:

品德最高尚的看似沒有德性,才是真有德;最低下的德性好像沒有失去品德,才是真的沒有品德。品德高尚之人不作為而沒有想法;品德低下的人不作為反而有想法。有大愛的人作為了還是沒有奢望;講義氣的人作為了有欲望;講究禮儀的人作為了,而沒有人響應,依然挽起袖子照做。所以,失去道就剩德了;失去德就只能講仁了;失去仁就剩義了;失去義就剩禮了。人要講究禮節,肯定就不講忠誠和信用了,這種人是亂臣之首領。最先認識道的人,道行已經昇華到的最高境界而後愚鈍就開始了。也就是有誌氣的男子處於開闊的地方,不居住在狹窄的地方;處在樸實之地,不居住華麗的地方。所以舍去彼地而選取此地。

白話文意譯:

品德最高尚的看似沒有德性,其實才是真有德;品德低下的好像沒有失去德性,其實才是真的沒有品德。品德高尚的人從來不作為,而且沒有什麽欲望;品德低下的人也不作為,但是他們反而有想法。有大愛的人作為了,也還是沒有奢望;講義氣的人作為了,就有欲望;講究禮儀的人作為了,反而沒有人響應,依然挽起袖子照做。所以,失去道就剩德了;失去德就只能講仁了;失去仁就剩義了;失去義就剩禮了。人要講究禮節,肯定就不講忠誠和信用了,這種人是亂臣之首領。最先認識道的人,道行已經昇華到的最高境界,而後就開始表現得看似愚鈍了。有誌氣、有作為的男子一般處於公開的、開闊的地方,不居住在狹窄的、陰暗的地方;處在樸實之地,不居住華麗的地方。所以,舍去彼地而選取此地。

德道仙人>

註釋:

1.攘( rang 嚷)------搶;挽起(袖

子);排斥。

2.前﹣----﹣次序靠近頭裏的;過去的;較早的。

3.華﹣----﹣美麗而有光彩的。

思考

"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這十個字似乎概括了儒家學說的絕大部份內容,這是教化一個人在這十個方面如何做人的標準。中國2500年以來的各個歷史時期的三教九流人士,似乎都是按照這樣的標準在嚴格要求自己和弟子。只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特別是"WG"開始,才徹底顛覆了這個"封建社會"做人標準。由此就可以看出"道教"與"儒教"和"佛教"的差別。

老子說無道、無德的人才會講仁、義、禮。江湖人最講"義氣",正是因為他們都沒有道行和德行。

試想:日本、南韓也是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極大國家,其核心就是"忠、孝、禮、梯",也是論資排輩的秩序論,極大地抑制了年輕人的思維和創造力,更壓抑了年輕人的原動力。現代社會已經沒有了君臣的人際關系,但私營企業裏的上下級關系,不還是「依附關系」嗎?

所以,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的標準、觀念早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必須要剔除糟粕,絕不能囫圇吞棗地全盤繼承。

五絕 詠梅

傲雪顯瓜獨,

微風吹變桿,

真要堪大位,

還的靠老夫。

作於:丁西寒冬臘月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