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史上最全)中國2843個縣級政權得名由來—內蒙古篇下

2024-01-24文化

(呼倫貝爾、巴彥綽爾、烏蘭察布、興安盟、錫林郭勒盟、阿拉善盟)

—————————————————————————————

呼倫貝爾市,因呼倫湖和貝爾湖而得名。呼倫為蒙古語「哈溜」(水獺)的音轉;貝爾為蒙古語「雄水獺」。因古代這兩個大湖盛產水獺,當地牧民便以動植物名稱命山河湖泉及地名的習慣,而命這兩個大湖為呼倫湖和貝爾湖。清代雍正年問始設城駐防大興安嶺以西地域,命該城為呼倫貝爾城,後成為呼倫貝爾市的名稱。

海拉爾區,海拉爾河在境內流過,區以河名。「海拉爾」是由蒙古語「哈利亞爾」音轉而來,意為「茗蔥」(百合科蔥屬植物),也稱「野韭菜」,因河兩岸野韭菜叢生而得名。

滿洲裏市,滿洲裏原稱「霍勒津布拉格」,蒙語意「旺盛的泉水」。 1901年因東清鐵路的修建而得名,俄語為「滿洲裏亞」,音譯成漢語變成了「滿洲裏」。

牙克石市,濱洲、牙林兩鐵路線交點。牙克石是由滿語「雅各薩」音轉而來。意為「要塞」。

紮蘭屯市,「紮蘭屯」是滿語和漢語混用的稱謂,「紮蘭」又書「甲喇」, 即「參領」,清時官職名稱。清代曾在此地設有「甲喇」衙門,後形成村屯,故名。

額爾古納市,為蒙古語,含「以手遞物、捧呈、遞獻、呈獻、奉獻」等意。海拉爾河流至阿巴該圖山附近時向東拐去,拐彎處正好為165度,狀如人捧呈遞獻東西,故從此處更河名為額爾古納河。市以額爾古納河而得名。

根河市,河名,根河市人民政府駐地,「根河」蒙古語譯為「葛根高勒」,為「清澈透明的河」。「葛根」為「清澈透明」、「高勒」為「河」之意。

阿榮旗,阿榮是蒙古語「阿倫」的諧音,為「清潔幹凈」之意。因阿倫河流經該旗,旗以河得名。

鄂倫春自治旗,是鄂倫春語「住在山嶺的人」之意。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莫力達瓦為達斡爾語「馬嶺」。因境內莫力達瓦山高路險,只能乘馬翻越,故名。

鄂溫克族自治旗,鄂溫克族人的自稱,意為「住在山林中的人」。

陳巴爾虎旗,。清康熙年間,有一部份巴爾虎蒙古人被編入八旗,駐牧在大興安嶺以東布特哈廣大地區,稱1732年從布特哈地區遷來的為「陳巴爾虎」,即「先來的巴爾虎蒙古人」之意。

新巴爾虎左旗,巴爾虎蒙古人在13世紀初,居住在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北部的巴爾古津河一帶,後部份巴爾虎人遷至嫩江流域及喀爾喀蒙古等地。1734年,巴爾虎蒙古人從喀爾喀部遷至呼倫湖東西兩岸,編成兩翼八旗,因比從嫩江遷來的巴爾虎蒙古人晚兩年,故稱新巴爾虎。巴爾虎名稱得自「巴爾古津河」,蒙古語意為「富饒河邊的人們」。

新巴爾虎右旗,見上。

———————————————————————————————————————

巴彥淖爾,系蒙古語,意為「富饒的湖泊」。又稱巴盟。

臨河區,民國十四年(1925),析五原縣豐濟渠以西地置臨河設治局,2004年8月26日,巴彥淖爾撤盟設市,稱巴彥淖爾市,臨河市更名為臨河區。

五原縣,相傳四千多年前天下洪水泛濫,大禹采取疏導之法,根治洪水,待水勢減退後,在高埠處首先出現了若幹個丘狀原所,其中有五個較大的原所,人們在原所之上辟田、造屋、繁衍、生息、耕作。五原稱謂始而至此。戰國時屬趙國九原郡西部地,漢武帝元朔二年設五原郡。

磴口縣,「磴口」名稱源於舊磴口(今阿拉善盟阿左旗巴音木仁蘇木駐地)。「磴」,石之階。黃河流至磴口處為南北向,磴口在黃河西岸,由於該岸河槽基層堅硬,河水不易沖淘,而上層覆蓋著松散的沙壤土,易沖淘,這樣水漲水落,久而久之便留下一級級台階。磴口又是黃河東西交通之重要渡口,故而得名。

烏拉特前旗,烏拉特系蒙古語,意為「能工巧匠」。順治六年(1649年),清廷將烏拉特三公旗從西拉木倫河西遷至穆納山(烏拉山)一帶駐牧,以加強邊疆戍衛,烏拉特前旗正式建制,到今天已有363年的歷史。三個旗縣是同族關系不分界線,旗址在哈達門舊址。因為烏拉特前旗衙門在西,所以叫西公旗。

烏拉特中旗,清順治五年(1648年),設烏拉特中旗。

烏拉特後旗,清順治五年(1648年)清廷將這一帶廣大牧地封賜給烏拉特三公旗(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隸烏蘭察布盟),自此烏拉特部始自呼倫貝爾移居於此。

杭錦後旗,1953年,將杭錦後旗一分為二,黃河以南地區仍稱杭錦旗,黃河以北地區命名為杭錦後旗。

———————————————————————————————————————

烏蘭察布市,烏蘭察布盟,烏蘭察布系蒙古語,紅色崖口之意,因清初會盟於紅山口(今呼和浩特市東北大青山腳下)而得名。簡稱烏盟。

集寧區,民國十三年(1925)改為集寧縣。

豐鎮市,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高廟子(今興和境內)設立豐川衛,衙門口(今豐鎮縣城)設立鎮寧所,隸屬大朔理事通判管轄;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設豐鎮廳。

卓資縣,「卓資山」鎮名的來歷,源於山名,因鎮東山頂平似桌子,故名「桌子山」。後改「桌子」為「卓資」,意為卓有資產,一直延用至今。

化德縣,1934年3月,設化德設治局,隸屬察哈爾省。化德縣名蘊含「以德化民,德政化民」之意,其名稱是按崇禮、尚義、康保、化德依次排列下來的,四縣聯稱為崇尚康德。

商都縣,商都系滿語,水漩之意,因境內不凍河水流湍急,回旋成紋而得名。

興和縣,沿用元朝的「興和路」而來。

涼城縣,西漢始置縣,名為沃陽,因流 經過城的沃水(今弓壩河)而得名。北魏設涼城郡,轄參合、旋鴻二 縣,始有 「 涼城 」 之名。

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蒙古語,意為邊,因地處邊外而得名。

察哈爾右翼中旗,見上。

察哈爾右翼後旗,見上。

四子王旗,成吉思汗胞弟哈蔔圖.哈薩爾的第十五代系孫諾延泰,其有四子分牧而居,故稱四子部落。四子王旗稱謂由此而來。

———————————————————————————————————————

興安盟,因地處大興安嶺山脈中段而得名,「興安」滿語意為丘陵。

烏蘭浩特市原名王爺廟,因清朝第三代劄薩克圖郡王鄂齊爾在此建立家廟而得名。蒙古語,意為「紅色的城市」。

艾爾山市,艾爾山全稱「哈倫艾爾山」,是「熱的聖水、溫泉」的意思。因泉得名。

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為明代蒙古族部落名,意為「帶弓箭的近衛軍」。

科爾沁右翼中旗,見上。

紮賚特旗,紮賚(lài)特,系蒙古語,為古代蒙古族部落的名稱。據【滿洲地名考】:「紮賚」為窪地之意。

突泉縣,清末,1909年(清宣統元年),於醴泉鎮設定醴泉縣。1914年1月,因與陜西省醴泉縣重名,奉令更名為突泉縣,因城內有一四季流水的清澈泉眼而得名。

———————————————————————————————————————

錫林郭勒盟,「錫林」,蒙古語指高原上的平野,「郭勒」,蒙古語河川。錫林郭勒盟得名於錫林河(郭勒)。

錫林浩特市,1983年改阿巴哈納爾旗為今名。錫林,系蒙古族部落名,意為「山丘」或「草原」。錫林浩特意為「草原之意」或’山城」。

二連浩特市,市名得自境內額仁淖爾鹽地,「二連」系「額仁」的不同譯音,意為有花紋的,「浩特」,意為城市。

阿巴嘎旗,1959年設旗。因部落名而命名,系蒙古語「叔叔」之意。

蘇尼特左旗,蘇尼特部落是從蒙古國腹地遷來,日行夜宿而得名,「蘇尼」指夜,「特」指數量詞,表示多;清初設旗。蘇尼特,系蒙古族部落名。蒙語稱東為左。

蘇尼特右旗,清初設旗。蘇尼特,系蒙古族部落名。蒙語稱西為右。

東烏珠穆沁旗,珠穆沁系蒙古語,意為葡萄山之人,沁,意思是「人」。清崇德元年--1636年分設烏珠穆沁旗左右翼二旗,1945年解放,1949年7月設立東部聯合旗,1956年析置西烏珠穆沁旗,沿用至今。

西烏珠穆沁旗,見上。

太仆寺旗,清為太仆寺左翼牧場,1956年12月析置太仆寺旗,沿用至今。

鑲黃旗,系漢語,原為清代八旗之一,以鑲黃邊旗幟顏色命名。

正鑲白旗,系漢語,以清朝旗幟顏色的名。1956年設定正鑲白旗,沿用至今。

正藍旗,清康熙十四年,原蒙古察哈爾部被編入蒙八旗,因旗號為純藍色而得名正藍旗。該地處清八旗藍旗轄區,故得名,沿用至今。

多倫縣,源於蒙古語「多倫諾爾」,意為「七個湖」,因曾有七水泊而得名。

———————————————————————————————————————

阿拉善盟,1979年將甘肅省的額濟納旗、阿拉善右旗,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阿拉善左旗劃入內蒙古自治區,設立阿拉善盟。

阿拉善左旗,阿拉善是賀蘭山的音變,賀蘭山系蒙語同漢語的混合音,蒙語的「政王」字發音為「阿拉格」故阿拉善也含斑駁的意思,1696年設阿拉善左旗。

阿拉善右旗,見上。

額濟納旗,額濟納是「亦集乃」音變而成,來源於羌語,意為戈壁、沙漠、瀚海。

———————————————————————————————————————

每天更新幹貨內容,資料搜集校正不易,歡迎打賞點贊收藏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