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張繼海:郭錫良先生論古漢語今譯

2024-01-23文化

郭錫良先生是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史研究專家,也是中華書局的重要作者。我第一次開始和郭先生接觸,還是在我當了總編輯助理之後,從2017年初開始,每個春節前,我都和秦淑華老師去藍旗營,代表書局給北大中文系的幾位老先生拜年,其中就有郭先生。每次在郭先生家停留的時間都比較長,主要是秦淑華和郭先生談專業和書稿方面的事,我則因為不懂他們談的內容,只是在旁邊默默陪著。有一次去郭先生家拜年,還巧遇了邵永海老師。中間只有一兩年因為郭先生在海南,後來則是因為疫情,才有所中斷。最後一次給郭先生拜年是2020年1月,留有照片為證。

本文作者和秦淑華在郭錫良先生家


2020年9月20日,慶祝郭先生九十華誕學術座談會在湖北大廈舉行,我和秦淑華參加,我們給郭先生送上的壽聯是: 「囊周漢嚴考始中終漢語稿留七星柄 字萬千精分聲韻調古音功擬八陣圖」

其實在和郭先生正式接觸之前,我早就聽聞郭先生的大名,特別是因為王力【古代漢語】和【王力古漢語字典】在書局出版,常能聽顧青總編輯和秦淑華提到郭先生的名字。過去給郭先生等北大中文系幾位語言學老前輩拜年,一般都是顧總去,後來我當了總編輯助理,顧總就安排我去,可以說在拜年這件事上,我確實幹起了助理的角色。

【王力古漢語字典】


郭先生在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除了集體計畫外,主要是兩部書:【漢語研究存稿】和【漢字古音表稿】。前者2017年1月出版,後者先是作為【文獻語言學】第8輯專刊,於2018年出版,2020年又以單行本出版,都很快售罄。這次依據郭先生生前在【漢字古音表稿】單行本上所作的手校,訂正錯誤,復校文字,並增加部首索引,又推出了一個最新的版本。

【漢語研究存稿】

【文獻語言學】第8輯專刊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對於郭先生的學問完全是門外漢。【漢字古音表稿】我是不敢碰、不敢談的。這次為了參會,我特意把郭先生的【漢語研究存稿】找來學習,但是其中講湘方言、古音、漢語史的很多文章,我也只能跳過。比較起來,該書中收入的【古漢語今譯問題】一文比較合我的專業,對我的胃口,因為 古漢語今譯既是漢語研究者關心的問題,也屬於古籍整理的一種方式,是古籍出版者關註的一個問題。 下面是我對此文的一點讀後感。

文章開始就指出了古漢語今譯的重要意義:它不僅有利於普通讀者讀懂古代作品,弘揚傳統文化,而且也利於今譯者本人吃透原書內容,加深對書的理解,因為今譯本身是對古漢語詞匯、語法、修辭等各方面知識的綜合運用。接著指出,嚴復針對外文轉譯提出的「信、達、雅」三點要求,對於古文今譯也是完全適用的。

文章的主體分為四個部份(也可以稱為四節),其小標題分別是:

一、準確地理解原文,並用規範的現代漢語譯出來

二、為了忠實於原文,能對譯時應盡可能對譯

三、遇到不能對譯的地方,要妥善處理

四、在準確表達原文意思的基礎上,應努力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


這四個部份,前三個部份是闡釋嚴復所謂的「信」,第四個部份是闡釋嚴復所謂的「達」,至於「雅」,文章沒有展開講,郭先生在文末說:「古文今譯,要達到準確、通暢,已不容易,要達到典雅優美,自然更難」,只能是盡力追求的目標。

以上是文章的基本框架。下面我們把鏡頭推近,對四個部份各作一些提煉和分析。

第一小節,講的是古文今譯的總原則,就是要準確地理解原文,並用規範的現代漢語把它譯出來。 這裏面又包括兩部份,即首先做到準確地理解,其次是正確和規範的轉譯。前一步是基礎,是做好今譯的前提;但是做到了前一步,還有一個準確表達的問題,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規範,有時需要靈活處理和意譯,因此並不必然地導致後一步。

第二小節,講的是古今漢語有很多相似之處,轉譯的時候要特別註意句法結構,能對譯的時候盡量對譯,這樣可以更準確地反映原文的語言風格。 高水平的今譯,可以做到一句對一句,甚至一個詞對一個詞。而作的不好的今譯,雖然也能大致譯出原文的意思,但是或者相比於原文內容有較大的增刪,或者更換主謂語,或者顛倒因果,或者造成句子層次混淆,都不能令人滿意。為了說明問題,文中特別舉例,列了一些不好的今譯,以及可供比較的更好的譯法。

【古代漢語】


第三小節,講古今漢語畢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特別是詞語的含義不同、詞語的搭配不同、句子結構不同、表達方法不同這四個方面,今譯時就要妥善處理。 針對古今詞語的不同,既包括實詞,也包括表示語氣的虛詞,也包括古漢語中一些表示自謙或避忌的詞匯(說法),如果今譯,均需要仔細思量,文章還提醒不要把古代的一些名詞概念隨意改為很現代的名稱。關於句子結構,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古漢語中的某種句子結構現代漢語中已經不使用的,另一種是古漢語中的某種句子結構在現代漢語中雖還存在,但通常是用另一種句式來表達的。凡此,都需要改變原來的句式,改用現代漢語的句式,力求通順。

第四小節,是對今譯提出的更高要求,就是不僅意思要準確,而且要盡力保持原文的語言風格,簡單的說就是要「傳神」。 具體來說,要盡力保持原文的語氣、修辭手段和排比句法等。這是一種更高水平的忠實於原文,即不僅忠實於它的內容,而且也忠實於它的語言形式,不隨便發揮,不添加不必要的字句,也不漏譯必須譯出的語言成分。今譯達到這個水平,既是精益求精,也需要傳神妙筆,文中甚至舉例說明如何在今譯中保持原文那些或表示推測、或表示含蓄、或帶感情色彩的語氣和言外之意,令人擊節贊嘆。

總結一下,郭先生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了他對於古漢語今譯——也可以說是古籍今譯的一些基本主張,比如今譯要盡可能準確,重視直譯甚至對譯,實在不能直譯了才意譯,並且要忠實於原文的語言風格,比如句式、修辭、語氣等,在準確的基礎上追求傳神。

郭錫良先生在課堂


為節省篇幅,在前面介紹郭先生這篇文章時,我沒有舉任何例子。臨近文末,我只舉一個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例子。

諸葛亮的【出師表】,原文有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 這是古漢語一種特有的表達方式,前面兩個官職,後面跟著三個人名,郭先生指出這是所謂並提,即「郭攸之、費祎」承「侍中」而言,「董允」承「侍郎」而言,要轉譯成「侍中郭攸之、費祎,侍郎董允」,這樣才不至於引起誤解。看似在講解古漢語的表達法,信手拈來,但是要準確地指出誰是什麽官職,如果不下一番考究的功夫,或者對史實非常熟悉,是難以做到的,這是郭先生駕輕就熟、舉重若輕,令人佩服的地方。

在學習郭先生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對於其中一處古文的轉譯,和郭先生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來供大家批評。司馬遷【報任安書】中有這樣的話: 「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 對於後兩句,郭先生認為比較正確的轉譯應該是:「默默無聞一輩子,因而文章著述不能流傳於後世。」我則認為後兩句應該是化用的孔子的話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見【論語·衛靈公】) ,「沒世」後不應加逗號, 「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 為一句,意為「死了而文采不能稱揚於後世是一件恥辱的事」。這是我的第一感覺。這涉及到斷句,理解就會不一樣。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又在資料庫裏查了一下,發現兩種標點方法都有。凡是【文選】系統的,多在「沒世」後逗開,【文選】系統以外的,則「鄙陋沒世」下多連為一句。清胡紹煐【文選箋證】引王氏念孫曰:「本作‘鄙沒世’。鄙,恥也。【楚辭·九章】:君子所鄙。王註:鄙,恥也。【廣雅】同。此言恥沒世而名不著也。司馬遷無‘陋’字,五臣本作‘鄙陋沒世’,向註連上‘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為句,謬矣。」我覺得王念孫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漢書·司馬遷傳】收有此文,無「陋」字。其實無論有無「陋」字,都應該連著讀,意思都是「以……為恥」。我懷疑郭先生編【古代漢語】所選【報任安書】是出自【文選】,受了【文選】系統的斷句和舊註的影響。當然,這也不能說是郭先生錯了,因為那種解釋也是來源有自,可以成為一說,只不過可能未必是司馬遷想要表達的意思。我們有理由相信,司馬遷的話是暗襲自【論語】中那句話的。

【論語譯註】


總之,【古漢語今譯問題】一文體大思精,本末兼該,既有理論思考,又有例句例證,指向明確,對癥下藥,對於古漢語研習者和古籍整理實踐都有很強的指導作用與借鑒意義。這篇文章原載郭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修訂本)中,該書發行量達百萬冊級,相信很多讀者都從此文中獲益。在古籍整理界和出版界,討論古籍校勘和標點的文章比較多,關註古籍影印、註釋甚至索引編制的也有不少,近年來則是討論古籍數位化的文章最熱,相比較而言,討論古籍今譯的文章並不多,條理化和上升到理論層面的文章更少。這也難怪,因為 要想在古籍今譯(也就是古漢語今譯)這個問題上說出個所以然來,想有一點深度和理論高度,那麽作者本人的古文修養必須達到相當的段位才行,所以才出現言者寥寥的局面。正因如此,郭先生的這篇文章就顯得尤為珍貴,值得我們反復學習。

(本文是為郭錫良先生追思會暨漢語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而作)

【漢語研究存稿】

郭錫良 著

978-7-101-12356-2

78.00元


【存稿】收集郭錫良先生長短不一的文稿56篇,據內容大致分成五類。第一類是有關古代漢語教材、教學的文章12篇;第二類是有關湘方言的文章5篇;第三類是【漢語史論集】(增補本) 出版後所寫的漢語史方面的文章15篇;第四類有5篇是論述王力先生的學術道路和學術貢獻,另外6篇是紀念、學習其他師輩的治學和為人;第五類主要是應朋友之約,為他們的學術論著所寫的序,也包括為個人主編的一部教材、兩部論文集所寫的自序,共計13篇。


【漢字古音表稿】(增訂本)

郭錫良 編著 雷瑭洵 參訂

978-7-101-16454-1

98.00元


本書將東漢以前文獻中出現的全部漢字提取出來,標註上古音,是郭錫良先生上古音研究成果集大成的反映。書稿分四部份:字表、諧聲表、韻表、說明。字表部份按開合四等詳列每部所有字,註以國際音標、中古音和現代漢語拼音,部份字有簡單訓釋;諧聲表給出聲符和代表字,以及單字;韻表部份則窮盡性展示【詩經】【楚辭】的韻譜和合韻譜;說明部份則對一些學界有爭議字的歸屬及一些例外字進行說解,並對各字在【詩經】【楚辭】中的出現頻次予以說明。後附音序、筆畫、部首三種索引,方便讀者檢索。

(統籌:一北;編輯:思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