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子滈隨筆(62)談兵論將之古代軍事家(二)兵聖孫武

2024-07-10文化

兵聖孫武子

劉子滈

孫武(約公元前545——約公元前470),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北部)人,中國春秋時非常著名的軍事家。

晉見吳王

公元前512年,經吳國謀臣伍子胥引見,孫武帶上他的兵法十三篇,前去拜見吳王。在與吳王的交談中,孫武驚世駭俗的兵論深深地懾服了吳王,並引發吳王的即時興趣。吳王調派180名宮女,讓孫武展示操練統兵之法。孫武首先嚴申軍紀軍法,然後發號施令,殺伐果斷,一頓飯工夫,訓練既成。並報吳王:「兵既整齊,王可試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意思是說,只要吳王一聲令下,這支隊伍,即使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

於是吳王知孫武能用兵,正式拜孫武為統兵將軍。

五戰入楚都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九年),經過嚴密部署,周詳計劃,吳軍深入楚國腹地。有關糧草物資,直接取之於楚地。孫武與伍子胥共同指揮下,吳軍輕裝上陣,快速推進,花了十幾天工夫,經過大小五次戰役,兵鋒所指,楚國郢都為之陷落。

用疑兵擊敗越國

公元前494年(勾踐三年),越王勾踐進攻吳國。孫武策劃計謀,由伍子胥布置實施,於黑夜裏布置了許多「詐兵」,分作多路,點上火把,猶如千軍萬馬,殺聲震天,向越軍猛烈攻擊。越軍猝不及防,不知吳軍虛實,陣形大亂,如潮水潰退,越軍大敗。吃了幾次敗仗後,勾踐只好向吳屈辱求和。這才有了後來越王的臥薪嘗膽之舉,已是後話,這裏暫且不表。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兵書,也是人類社會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軍事論著,全書共十三篇,五千余言。

1、始計篇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詭道也。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多算勝,少算不勝。」

對待戰爭,強調慎戰,以及鬥智,鬥力。

2、作戰篇

「不盡知用兵之害,不能盡知用兵之利」,如此,必將心中無主,舉措失當。

3、謀攻篇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全面掌握交戰雙方的各種情況,進而作出正確的判斷與決策。

4、軍形篇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要註重謀略策劃,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5、兵勢篇

「勢如弓弩,節如發機」,「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也,勢也。」戰爭中,宜速戰速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敗敵人。

6、虛實篇

「攻而必取,守而必固」,「進而不可禦,退而不可追」,「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7、軍爭篇

「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戰爭是擴張勢力的有效手段,但也會殫竭錢糧死傷百姓威脅國運人命,要正確認識戰爭的利害兩重性,權衡得失,作出正確決策。

8、九變篇

「問兵之法,通於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九變中,即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9、行軍篇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是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戰者,必擒於人。」

10、地形篇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11、九地篇

「用兵之法,有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圖地、死地。」「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性之變,不可不察也。」「投之亡地然後有,陷之死地而後生。」

12、火攻篇

「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極力反對在利害不明準備不足的情勢下貿然開戰。否則,軍敗國亡,後果嚴重,無以補救。

13、用間篇

「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而必取於人知敵情之者也。」

孫子十三篇,自問世即廣為流傳。至唐朝時,即傳入日本。於此,於域外輾轉流傳於全世界。目前,【孫子兵法】已經被譯成英、法、俄、德、日、西班牙語等世界主要語言,超過十三種以上語言。孫武因此馳譽天下,被公認為世界上卓有貢獻的中國古代優秀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