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如朕親臨」,中國的「聖像」

2024-01-09文化

【如朕親臨】 黃博 著

北宋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

◎楊浪(當過老總的書生)

【如朕親臨】是一本好玩的書,專論宋代的皇帝畫像。邊讀邊看,那個一面精神文化張揚,一面對外族節節敗退的大宋朝代,皇上是怎樣把自己的肖像作為統治手段的?有宋一朝,皇上的像當然是「聖像」,江山沈浮,有「背著‘太宗’去投河」的,就有「帶著‘皇帝’上戰場」的,書裏的這些小標題透著看歷史的吊詭和作者的慧眼。

翻篇時微笑著,思忖當下經過讀過的許多事情。

宋朝歷代帝王畫像的原件現在台北故宮裏藏著,圖片隨處可查,那就是一千年前中國的「聖像」啊。與拜占庭帝國和中世紀俄羅斯聖像不同的,那些宋代「聖像」都是現實中的人物,也要膜拜,但不是宗教裏神話了的偶像。

華夏文明祭祀的源頭在眾神崇拜的本教,以後三皇五帝的祭拜也是血緣上的先祖,是現世裏爺爺的「爺爺」;後來的儒釋道偶像化了,那個形象系統也很有世俗的特征,全不似西方聖像披著那種濃厚的神秘色彩。

最早的中國「聖像」大概在雲南滄源和廣西花山,在巖壁上赤鐵礦石畫下的巖畫裏。比如那些頭上插著羽毛大尺寸的「人」,旁邊有好多「小人」在朝他拍手頂禮。那個「聖像」以「大」和「羽毛」區別,「大」說明地位,「羽毛」說明你擁有別人無法擁有的。「羽毛」與二裏頭那個大祭司身上的綠松石「龍牌」具有同樣意義。到了趙匡胤,佩戴上換了皇袍和長翅帽,他的子孫們後來穿的是大紅袍,大紅、明黃作為中國的標誌色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秦始皇尚黑,漢唐的高僧衣紫(紫色袈裟成為高僧的象征),這都是有文獻記載的。藏經洞裏本來供著的洪?就是敦煌當地衣紫的大和尚。

藏經洞裏有現存最古老的印刷聖像——唐代的文殊菩薩木雕版畫——這時候的偶像也就是比例比底下的供養人大一些,穿著的服裝復雜些。神聖的力量在背景的光輪和畫像下的經文和祝禱體現。聖像「前進演化」到有外在的「光輪」,還有文字呈現的教義。

再往後就是經變故事,用圖畫講宗教的來龍去脈和信仰的力量。這一截是西洋繪畫史的爆發期,咱們這兒有一大批佛教壁畫,還有芮城永樂宮的道教壁畫。不過,從吳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圖卷】到永樂宮三清殿的【朝元圖】,再到石景山法海寺壁畫,畫神仙佛祖與畫廟堂裏的人沒有線條和色彩的區別,對儒道釋信仰的服從與對朝廷皇帝現世的服從很容易在畫面和偶像上混在一起。供養人與偶像都在一個畫框裏,只是個子小點。昆侖王母也會和土地財神在一個屋檐下。教義的有效性必須和世俗利益相聯系,比如觀音必須送子,文殊就得普度眾生。

所以咱們的聖像管的具體事兒多,最典型的是五百羅漢,人們在裏面不僅能找到許多世俗的活兒,還多半能找到「自己」的樣子。而西洋的聖像是作精神輔導員的,用象征性、裝飾性、神秘性的魅力,光影溫潤的色彩,還有豐富的細節創造對彼岸世界的向往。

抽象藝術的鏈式反應更長,比如俄羅斯聖像畫的影響力不僅在俄羅斯本土,也深遠地影響了國際藝術文化。列賓的繪畫風格是現實主義的,但是他的畫裏充滿了宗教情緒,若幹人物描繪也有聖像的影子。

對帝王肖像和宗教肖像的態度就是時代政治和社會文化的折射。在西方中世紀,聖像教化俗世;近代以後,世俗繪畫映像宗教。在華夏,宗教、皇權與世俗社會互相作用,攪在一起。皇權經常主動把自己打扮得世俗,目的是獲得道德無上的地位,比如宋徽宗把自己畫成【聽琴圖】裏的人物。

說回開頭那本書,黃博的宋代聖像研究屬於很好讀的學術性著作,聖像的意義就是書名「如朕親臨」,拉近聖賢與庶民的關系。那是庶民參與的馭民術,是崇拜與信仰的世俗呈現。

人物畫與畫政治家的區別其實簡單。這,讀畫的人是看得出來的。

供圖/楊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