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被誤解的【道德經】(二十六)善行無轍跡

2024-07-01文化

本章又是一難解的篇章。難就難在,當今是尚智的時代,本章的宗旨偏偏是教人超越理智,不造不始順道心之自然。如此高明玄奧的與時代思想相悖理論很讓人不可思議。

經文:善行,無轍跡;

這句也是暗喻手法,善,有人解為擅長,含智巧之意。這也不能算完全錯,但有失偏頗。善,指有道的(思想言行)。轍跡喻指刻意,即功利目的。善行,無轍跡。以道之自然善行事的人,不會顯露出刻意的功利傾向。當然這樣的解釋放在物欲橫流、唯利是圖的時代,猶如是天方夜譚。所以站在一個利益至上的時代去正解經書常常不可思議。反而那種魔眼天下的隨俗理論更易讓眾人接受。天下真的有做事不圖私利的人嗎?不同時代眾人回答肯定與否不同。思想昏亂時代,聖人往往從人超驗道心人性基本良知孝慈處啟示眾人的德性。對父母長輩的孝完全是出於自身利益嗎?眾人回答不一。對子女的慈是完全出於自身利益嗎?眾人回答肯定有異於上,依然回答不一。

到了道德虛無主義的時代,善行,無轍跡的原故,不能是行事者道德高尚,這不合乎眾人認知中的常理。答案只能是行事者老奸巨猾、隱藏的太深!

經文:善言,無瑕謫;

瑕,玉上的斑點。謫,責備,罰。即有道者善言,話語中沒有可指責的漏洞毛病。常言道,「言有旨,事有宗。」真善言語自然出於全然道心有旨有信不狹隘偏執。無需像世俗小人存心玩弄心思去巧言令色、阿諛諂媚、嘩眾取寵,反而弄巧成拙,遭人話柄落人口舌。

經文:善數,不用籌策;

籌策,是古人算計用的工具。籌策的意思是竹碼子,古時算計用具;猶籌算,謀劃,揣度料量;亦作" 籌筴 "。善數,以道而謀化不用算計工具,道衍生的德識正見自然呈現大腦意識。舉個較特殊的例子,有人在見他人危險之際,道心神性之光剎那閃現,會奮不顧身去施救,不思而得,大義當前不可違。那種此時還用理性思維算計的邏輯死狗是已經失道的表現。

經文: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本句用門使用關楗關閉的例子,來比喻尊道貴德之人操守堅正,抵制誘惑邪念的侵蝕。心中有善道正念就可以避邪免災。有道之人的思想觀念無需用強力守護而可固然久存。

經文: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本句喻指意識心向善的道德信仰,沒有強制的類似於法律法規約束,卻反而堅信不疑,不可廢除。意識自然向美,因而不失大美之道。

本章本段至此講述了人的道心發自於內心深處的自然功能。而不賴於外界施加影響而改變思想意識。

經文: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這段看似簡單,卻蘊含意義深刻。在儒家聖人眼中人人都有道心,只是能量傾向性強弱有別,但至少具備作一個平凡人的基本良知良能。故孔子說「有教無類」。孟子更認為,奮發弘毅,光大道心人人可以成為堯舜。聖人眼中的物皆有道之陰陽始氣所形成,故萬物皆有相生相克且可用之的陰陽二性。故沒有可遺失的無用之物。更何況人乎?!知事物之陰與陽,即為承襲明達事理的本與質。

經文: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所以有道之善人可以成為道心微弱迷茫之人的教師。無道之人的經驗教訓,可以成為有道之人的借鑒參考。佛家和儒家一樣博施廣教,普渡眾生。宣揚人人皆有佛性,人人可以超凡脫俗而成佛。而道家與兩家不同,尚無言之教,認為悟道的要妙在於成為真正的合乎你自然本心的自己!同為先秦時代孔子的「為仁由己」,「過猶不及」的天命觀與道家的」道法自然」大同小異。

經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知人者智。知道他人的高明之處,也知道道性微弱不善之人的不足之處。這就屬於大智之人。但道家核心要義是「道法自然」。所以大智之人對道家不貴其師,即不失去自我去向高明的人學習,成為「邯鄲學步」的小兒。也不接受不善之人的失敗教訓,「復眾人之所過」。這讓那些大智之人都感到迷惑。這就是道家「道法自然」的要妙所在。大的方面例子,歷史上忠烈之士代代有,相反昏庸無道之君朝朝出。小的方面各種形形色色性格迥異的人物世代不絕。這主要是人之天命所賦於的超驗本性使然,而非後天經驗倫理教化的結果。顯然儒家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熏染對人形而上的本性雖不汙不垢。但對人思想性格的具體形成還是有影響的。

這段話是道家獨特的思想,一般人較難理解。人生在世斷不了與萬事萬物去打交道,要學習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很正常。儒家強調學,還重視實踐的習之。今天科學主義的經驗論為主流思想時代,更強調學習。然而你拋開世間物理科技以及手工技巧這些工匠類的生產活動。一個人做人之道以及誌向何方,具體待人接物把握分寸細節,其實真正起作用的應是自己的自然審美傾向性的本心,而非外界扭曲性經驗理論教化。大而不當,小而狹隘都可能違逆個人超驗自然本性道心。老子認為違背自然本性的教化可能迷惑一時,不可能恒久,時過境遷則會生變回歸常道。正所謂,「狂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自然恒常態基於個人自我超驗靈魂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