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我的2023年度閱讀報告

2024-01-03文化

盤點了一下今年讀過的書,35本。年初制定的「一年讀50本書」計劃,完成率為70%。在這35本書中,因為有意地追求閱讀與工作相結合,所以其中社科經濟類書籍居多。

在這35本書中,有8本,是我想推薦給你的,尤其是最後一本,可以幫你判斷當前的周期和未來的趨勢。

當然,踩坑自然也是難免的。在這35本書中,既有林毅夫等所著的【讀懂中國式現代化:科學內涵與發展路徑】之類拼湊而成的蹭熱點應景之書,也有大島祥譽所著的【麥肯錫工作法:麥肯錫精英的39個工作習慣】和黎甜所著的【結構化思維】這種略顯小兒科的淺薄之書。

當初之所以選擇買來讀它們,大約是受了熱詞搜尋和書籍推薦頁文案的影響,這種踩坑也是一種警醒:盡量別追熱點,即便追熱點,也不要輕易相信購物連結上的推薦文案。

不過,這35本書,絕大多數讀下來都讓人受益匪淺。比如馬伯庸【兩京十五日】的蕩氣回腸,以及對大運河價值的傾力呈現;比如陸銘【向心城市】對城市化中心集聚規律的揭示,比如蔡崇達【命運】對家庭人生命運冷峻而醇厚的抒發, 比如【大周期:不確定時代的確定性生存法則】對當前經濟周期所處階段的論述,讀後都有滿滿的收獲感和充沛的滿足度。

我從這35本書中,選了8本重點推薦:

1、【命運】,蔡崇達著,廣州出版社

【命運】這本小說的格局很宏大,用一個家庭幾代人的個體命運,標註歷史的痕跡。用一個小鎮的人來人往、眾生際遇,凸顯國家社會的歷史變遷和時代風雲。它把歷史的動蕩,透過一個小鎮上面的各種人的反應,不著痕跡地傳遞過來。

這本書寫的是一個家庭幾代人的命運,那些苦命的人的命運。就像書裏面說的,好多人如此艱難而又必須沈默地蹚過一個又一個日子。總體來看,這本書有點南方版或者沿海版【活著】的氣象,只不過,跟余華的冷峻和收放自如比起來,蔡崇達這本書略顯啰嗦。

2、 【兩京十五日】,馬伯庸著,湖南文藝出版社

馬伯庸的【兩京十五日】是一本歷史懸疑小說,讀起來有一種蕩氣回腸、欲罷不能的沈浸感。

說的是:大明太子朱瞻基陷入一場橫跨兩京的驚天劇變,不得不與一名小捕快、一位女醫師、一個芝麻官,各懷目的地奔赴一場逃亡之旅。這場限時十五日的逃亡,沿千裏大運河展開。他們星夜奔馳,從南京到北京,展開了一場拯救之旅,一場自我救贖之旅,一場尋找自我之旅。

與其說這是一場關於四個人和其背後一系列人物的命運傳奇,不如說是一條千裏長河的現實描繪,明代大運河沿岸的風土人情、人文地理和社會面貌,次第而出。

書中,先後借用揚州鹽商汪極、帶領纖夫反抗的孔十八和太子舅舅張泉的視角和見解,論述定都北京和千裏漕運的偉大意義和巨大作用。所以說,馬伯庸的【兩京十五日】,是一本蕩氣回腸、波詭雲譎的懸疑歷史小說,也是一本寫給明代大運河的情書。這是一次對千裏漕運的深情告白和由衷贊美。

3、【向心城市】,陸銘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在這本書裏,廓清了很多對於大城市的認知誤區,比如用控制人口規模的方式治理「城市病」、城市人口越多汙染和擁堵越厲害、大城市只想要高端人口而排斥低端人口等。這本書的核心觀點,是傳遞了三個「向心城市」的趨勢「:人從農村集聚到城市,從小城市集聚到大城市,從城市的外圍集聚到中心城區。

陸銘在這本書中,謹慎地宣告:「向心城市」的時代可能悄悄來臨了,「向心城市」現象——人口向中心城市周圍的都市圈和城市群集中一一將持續發展下去。

這本書分析說,城市發展有三個規律:第一,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城市化率越高;第二城市人口的分布,全世界範圍內出現的趨勢都是人口從小城市向大城市集中;第三,在一些經歷過工業化,然後轉向服務業為主的大城市及周圍都市圈範圍;人口出現了分散化再向市中心集中的趨勢。

如果你想買房,又拿不定主意買哪裏,讀讀這本書,或許會有啟發。

4、【定見未來:正確觀察世界的11個思維模式】,約翰奈斯位元 著 中信出版社

弄清楚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當然很重要。如果我們能夠辨識出哪些會變化哪些會不變,就能夠有效地應對現實和未來。

奈斯位元新版的這本【定見未來】,就是告訴你11種思維模式,幫你判斷哪些種類的資訊是對你和你的事業最重要的。書裏面說,不要被瑣事牽絆,而是要牢牢盯住那些已經或者將要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不是資訊的數量,而是品質。不管我們接觸到什麽樣的資訊,都應該區分表面變化和實際變化、本質變化和一時的時尚。

比如,在這11種思維模式中,第一種是「很多事情變了,但大多數事情沒有變」。很多情況下,發生變化的並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的做事方式。其實,在世界歷史上,大部份事物都是穩定的。比如,不管足球場上的帶球技術如何叠代,陣型怎麽變換,步法怎麽創新,球星怎麽換代,但是把足球踢進球網才算贏的規則沒有變,足球是圓的也沒有變。變化的是細節,而不是原則。

奈斯位元在書裏面說,不管別人的宣揚如何鋪天蓋地,只要我們能夠分辨出常量與變量,我們就能夠有效地應對新的市場,並從變化中獲利。掌握書中的11種思維模式,你就可以感受到化繁為簡的力量,積極跳脫慣性思維,從而撥雲見日,看透變化,掌控趨勢。

5、 【自我突圍】,施一公著,中信出版集團、大象出版社

作為施一公的第一本書,【自我突圍】有著濃厚的自傳色彩,讓我們有機會一窺這位著名科學家的內心世界和真知灼見。

書的字裏行間飽含對祖國、母校、故鄉、親友、師長、學子的深切情感,對理想和對科學精神的韌性追求,以及對教育行業的熱愛。同時也展現了他對人才培養、中國科學發展、教育改革、學術環境的深刻洞見。但最讓人動容的,除了他對父母、爺爺等家人的真摯情感,便是濃厚的「河南情結」。

【自我突圍】第一篇的標題便是「我是河南人」。他在書中坦露心跡:「不管是飲食還是其他方向,我現在很多做法都離不開家鄉河南的影響。不管是在國外求學時期,還是在國內高校作報告,只要有人問,我都會驕傲地說,我是河南人。」

讀過這本書,不僅為施一公高尚的愛國情懷動容,也被他熾熱的家鄉情結打動。對兒時的回憶、對親友的思念,無不流露出施一公對河南的濃厚情結,對身為一名河南人的高度心理認同。

6、【變與不變】,彭誌強著,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在劇烈變動和充滿不確定的時代,如何把握一份對未來的確定性?【變與不變】這本書,就從企業創新和投資的角度,提供了未來定位和趨勢分析的一種視角。

這本書的作者彭誌強是盛景網聯創始人,也是知名的中國創新事業的研究者、實踐者、投資者。他總結了25年創新投資與研究的心得,來審視當下中國面臨的變與不變。

按照這本書的分析,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變化時刻存在,企業家、創業者和投資人應該高度關註中國社會的「重大變量」,包括人口減少與老齡化、氣候變遷與碳中和、中國經濟K型分化等,尤其是對中國經濟形勢將呈現「K型分化」的判斷,是一位資深投資人對產業前景的方向性、前瞻性判斷。彭誌強認為,新能源、碳中和、半導體芯片、醫療健康、數位經濟、專精特新、產業互聯網等領域正在強勁增長,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動力。而教培、互聯網金融等行業將逐步衰退,房地產、消費互聯網、文化娛樂等行業顯著下行。中國經濟呈現出的這種極為顯著的「K型分化」特征,是中國經濟走向高品質增長的必然方向。

同時,中國經濟也有四個「不變」:即堅守「真正創造客戶價值」不變、堅持「科技驅動創新」不變、堅信「中國國運」不變、堅定「企業家精神」不變。

洞察「變」與「不變」,才能深刻把握中國國運的脈搏,才能真正掌握面向未來20年的時代密碼。

7、 【斷舍離】,山下英子著,湖南文藝出版社

【斷舍離】這本書不光是教你「收納術」「整理術」,而是從收納整理中,獲得一種啟示,推而廣之到人際關系、感情、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

這本書系統梳理了斷舍離的思維邏輯,也就是立足當下和自我,思考和物品之間的關系,在內心建立一種「出」的意識,用新陳代謝的方式來讓自己的人生越來越輕盈。

斷舍離不是簡單的「扔東西」「收納術」「整理術」,「清理廢棄物」只是「斷舍離」的敲門磚,更深層次的斷舍離,是要在充滿閉塞感的人生長河裏喚醒「流通」的生命氣息。從這個角度來說,斷舍離,即「出」之美學。

當然,這本書的大量篇幅,是教你怎麽扔、怎麽收納、怎麽整理,為此,書中詳細講解了「三分法」「7·5·1法」「1 out 1 in法」」one toush法「」自立自由自在法「等雜物收納管理方法。但書中更用大量的篇幅來講述如何在資訊、煩惱、生活、結婚、家務等方面用斷舍離的哲學方法得到自在人生,讓讀者在閱讀中更容易對照自己的人生領會到斷舍離的精華。

讀了這本書你會發現,」斷舍離」不僅是對物品的整理,更是對自己人生的整理。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新陳代謝」,其最大的目的是撼動我們根深蒂固的「物品價值觀」,鼓勵我們甩掉惰性,采取行動,促進生活和生命的新陳代謝,從而迎來煥然一新的人生。

8、【大周期:不確定時代的確定性生存法則】,正和島主編,人民郵電出版社

「我想告訴你的是,世界科技現在馬上要進入持續30年的大發展周期,我們趕上了。」【大周期:不確定時代的確定性生存法則】一書傳遞了一種觀點——世界發展自有規律,經濟執行亦有周期。所謂「小成靠勤奮,大成靠周期」,說的就是要順時應勢,在經濟周期中尋找成功的機會。

【大周期】這本書,由眾多著名的經濟學家、財經作家合著而成,有的挖掘經濟周期的深層邏輯,有的分析行業發展行程,也有的站在企業角度探索如何穿越周期實作基業長青。按照書中所述,支配經濟社會執行的周期有很多,常見的就有「康波」周期律、熊彼特周期律、不平等周期律、組織興衰律等。

尤其是,全球科技創新產業專家王煜全對科技周期的判斷,讓人印象深刻。在經濟學界的長周期理論中,主導經濟興衰律的是技術創新。每次革命性的科技出現,都會帶來人類經濟活動的長周期演變,長周期是最具決定性的,是趨勢所在。據本書判斷,在未來數位革命帶來的科技周期中,以中國為代表的經濟體有可能進入一個黃金增長期。

從中國對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視、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再結合本書論述,便可發現一個愈加清晰的戰略取向——力圖以創新驅動發展,以高密度、高強度的科技創新,開啟一個全新的增長周期,透過把握科技周期,創造充滿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