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選人用人當「各有其宜」

2024-07-13文化

「以和為貴」,語出【論語】:「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這段文字型現了中華文化對王道之治、禮樂之和的不懈追求。

從字源看,「和」即是「龢」。甲骨文、金文有「龢」字。周代金文有「和」字,又作「咊」。「龢」字流行於前,「和」字流行於後。【說文】:「龢,調也。從龠,禾聲。讀與和同。」「龢」字所從之「龠」,是用竹管編成的樂器,大約為排簫或笙之屬。

古人依照「三分損益」數學規則,制作長短有序的一套管,編成樂器,能吹得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用這樂器演奏的音樂和諧悅耳,謂之和。每根管只發一個恒定不變的音,演奏者調配各不相同的音,而成和樂。引申之,凡多樣而獨立的因素,基於天數,加以人工,配合得盡善盡美,其境界皆可謂之和。【論語】所言「禮之用,和為貴」,指的就是行禮之時,各樣禮器、各色物品、各類人物、各種程式,節次清晰,配合協洽。

周代貴族追求的禮樂之和,是在延展時空中組合多樣性因素的藝術境界,它努力將多樣不齊的因素組合成優美而充滿活力的結構和秩序。尊重諸因素的獨立性而不試圖削弱它,強化諸程式的節次性而不試圖模糊它,然後才有真正意義上的禮樂之和。孔子在齊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就是因為感受到禮樂相通的至和之境。

【周易·彖傳】將禮樂之和降維運用到政治領域,最早提出「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的理念。金、石、土、木、絲、革、匏、竹,單獨拎出其中任何一個,都不太容易宮商角徵羽五音齊備。關鍵在於相互間的調配,各有其宜,各充其用。同理,選人用人也最宜講究一個「和」字,使無求備於一人。

古人有言:「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只要用其所長、用當其位、用當其時,人的能力將得到成倍放大和高效釋放。事情的關鍵,在於當途者要不斷提高知事識人的技術水平胡序事辨材的藝術境界。

歷史上,漢高祖劉邦,深諳因事擇人、隨才器使之道。大漢興起之初,他以英明之姿,行仁厚之舉,總覽各路英雄,奮武逆取,誅滅秦、項。他曾置酒洛陽南宮,與群臣論自己何以有天下,自稱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自己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自己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自己不如韓信。這三位人傑,他能任而用之,因此得有天下。漢家天下既定,他興文致治,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班固【漢書·高帝紀】贊其「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劉邦知人善任,有功者封爵,有能者授官,有貢獻者厚賞,與天下豪士賢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輯之,最終奠定了強漢根基。

唐太宗李世民,熟稔人之所能不能兼備之理,主張棄短取長。他曾對右仆射封德彜說「治安之本,惟在得人」,命其薦舉賢才,卻久無回音,因此詰問封德彜。封德彜卻振振有詞,對曰「臣愚豈敢不盡情,但今未見有巫師異能」。他聽後糾正道「前代明王使人如器,皆取士於當時,不借才於異代」,難道要等著夢傅說、逢呂尚,然後才開始治國理政嗎?且何代無賢,但患遺而不知。他提出「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認為巧匠制木,直者以為轅,曲者以為輪,長者以為棟梁,短者以為栱角,無曲直長短,各有所施。明主任人當亦如是,智者取其謀,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唐太宗廣納天下英雄,使野無遺才、群賢畢至,既開創了貞觀之治,更拉開了盛唐序幕。

清人顧嗣協【雜興】詩曰:「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就短,智者難為謀。生材貴適用,幸勿多苛求。」各級黨委應堅持「才德兼備」的幹部標準和「任人唯賢」的幹部路線,深入了解並解決好選人用人突出問題。煉就知事識人、序事辨材的真本領、硬功夫,把「事業為上、人崗相適、人事相宜」原則貫穿到幹部選拔任用全過程。將各級各類人才調配到相應崗位,揚長避短、棄瑕取瑜,奮力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的至和之境,確保人才得到最佳配置、發揮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