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仁壽記憶:清明祭祀與傳統

2024-04-05文化

這是成都向東,跨越龍泉山脈發展的第九個年頭,時維三月桃花灼灼,柳絮飄飄與高樓林交相輝映。在這岷沱流域之間,總有很多習俗值得我們用心去尊重。正如我們的祖輩每年都會去踏青掃墓的清明節。

大雨滂沱,思念無果!又是一年清明之際,果真應證了那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蕭索之意。這是一個讓人情緒低落的傳統節日,它的存在早被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小時候筆者很膽小,一直不敢獨自面對深山叢林裏面的一座座孤墳,每每念此心裏有莫名的排斥。如今回想起來小時候也不懂事,不知道曾經一直怕的鬼,也許就是我們魂牽夢繞卻再也見不到的親人。如今才明白,祖輩們執著的祭祖掃墓上墳的含義!

例如在過去仁壽縣高家場,高姓族人都會在祠堂舉辦清明會,俗稱「吃清明」,所有入川始祖後裔聚集在一起的叫「吃大清明」,一個之脈血緣較近的聚集在支房家廟裏的叫「吃小清明」。只要到了清明這一天高家私塾都要放假一同參加清明會,一辦就是好幾天。首先接待的是,外地家族族人;其次才是本地家族,大家一起吃、大家一起祭祖,掃墓。加上族長議事等,一般都要五六天時間,那時祠堂門前彩旗飄揚、禮炮震鳴,非常熱鬧。遇到好的年景,還會在祠堂請戲台班子在戲樓唱大戲變花臉。

筆者記得仁壽高家場高氏在2008年前後舉辦過幾次盛大的清明集會,那時來自台灣北京同屬高氏「渤海堂」一脈的代表也來捧場,十分風光。自此後便沒有見到過清明集會了,當真遺憾!

在巴蜀,清明一般先到祠堂祭拜先祖靈位,再是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如今隨著城市化發展,清明祭祀禁燒香紙儼然已經納入地方治理考核標準。「上香、燒紙」慢慢被打上陋習迷信的標簽。這其中與祭祀過程引發各種公共社會消防安全隱患,和一場場森林失火造成人員傷亡的重大損失脫不了幹系。

如今清明「雲上祭哀思」、「一捧鮮花憶亡人」成為新的習俗慢慢開始向下一代傳遞。

然筆者雖然也遵循了「雲上祭哀思」等新的更傾向於綠色環保的祭祀方式方法,但還是想說清明節燒紙,燒的不是迷信,而是我們對已故親人的思念。在禁燒是為了失火燒山,不是因為燒紙是迷信而被制止,這是兩種概念,也不能把燒紙定義為陋習和迷信。

文明不是用現代泊來主義來衡量的,也不應該由當代人來定義的……

篇末寄語:床前一碗水勝過墳前萬堆灰,關愛我們身邊至親的父母長輩就是最大的文明傳承…… #眉山頭條# #你好,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