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欣賞|蔡襄經典手劄二十件

2024-06-25文化

「宋四家」代表了北宋書法的最高水平。從繼承古法的角度而言, 米芾 無疑是首屈一指;從體現文人氣格的層面, 蘇東坡 則是佼佼者;而從書法的創新能力來看, 黃山谷 當仁不讓;但是從書法的全面性而言, 蔡襄 則更勝一籌。從書風上講,蔡襄的作品法度嚴謹、古雅灑脫,在繼承唐代法度的同時,上追魏晉。從書體上講,魏晉諸體皆擅,所謂「 大字巨數尺,小字如毫發。筆力位置大者,不失縝密,小者不失寬綽,至於科鬥、篆籀、正隸、飛白、行草、章草、癲草,靡不甄妙」

【宋史】 記載: 「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尤愛之。」

文壇泰鬥 歐陽修 ,在自己的文集中說: 「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漠獨步當世,然謙讓不肯主盟。」

蘇東坡 也自愧不如,他在一段題跋當中說: 「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

蔡襄最擅長行書,行書占其創作的大部份,亦最能代表其藝術高度。蔡襄行書,從虞世南入手,上溯魏晉,得「二王」神韻,加之其紮實的楷書功底,字裏行間流露出點畫精致、閑適淡雅的簡約書風。其開風氣之先、承唐啟宋、繼往開來之功績是顯而易見的。蔡襄行書留傳下來的最佳作品亦為手劄——似不經意,信手揮灑的信函。

黃庭堅認為 「蔡君謨行書簡劄,甚秀麗可愛」,「能入永興之室」。

宋劉克莊亦說: 「見其行草妙絕,不減羲獻乎?」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蔡襄的手劄吧!

【蒙惠帖】

蔡襄【蒙惠帖】

紙本 行楷書 22.7 × 16.5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蒙惠水林檎花,多感。天氣暄和,體履佳安。襄上,公謹太尉左右。

【海隅帖】

蔡襄【海隅帖】

紙本 楷書 28.8 × 158.6 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襄再拜。襄海隅隴畝之人,不通當世之務,唯是信書,備官諫 列,無所裨補。得請鄉邦,以奉二親,天恩之厚,私門之幸,實公 大賜。自聞明公解樞宥之重,出臨藩宣,不得通名。下史齊生來郡, 伏蒙教勒,拜賜已還,感愧無極。揚州天下之沖,賴公鎮之,然使 客盈前,一語一默,皆即傳著,願從者慎之!瞻望門闌,卑情無任 感激傾依之至。襄上,資政諫議明公閣下。謹空。

【陶生帖】

蔡襄【陶生帖】

紙本 草書 29.8 × 50.8 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襄:示及新記,當非陶生手,然亦可佳。筆頗精,河南公書非 散卓不可為,昔嘗惠兩管者,大佳物,今尚使之也。耿子純遂物故, 殊可痛懷,人之不可期也如此。仆子直須還,草草奉意疏略。五月 十一日,襄頓首。家屬並安。楚掾旦夕行。

【紆問帖】

蔡襄【紆問帖】

紙本 草書 26.7 × 28.7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襄啟:中間承勞紆問,適會疾未平,殊不從容,示書兩通,知煩指幹,新第有未備,且與鐍鑰。卻候別作一番倂了之。四人園子,只與門下每人一間,園中地分與四人分種,要他栽種也。不一一。襄奉書。五日。

【京居帖】

蔡襄【京居帖】

紙本 行書 27.2 × 32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襄啟:去德於今,蓋已洊歲。京居鮮暇,無因致書,第增馳系。州校遠來,特承手牘兼貽楮幅,感戢之極!海瀕多暑,秋氣未清, 君侯動靖若何?眠食自重,以慰遐想。使還,專此為謝,不一一。襄頓首。知郡中舍足下。謹空。九月八日

【門屏帖】

蔡襄【門屏帖】

紙本 行書 27.8 × 16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襄顓詣門屏,陳謝推官呂君。九月日,襄上謁。

【持書帖】

蔡襄【持書帖】

紙本 行楷書 27.2 × 57.4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襄啟:數日前遣使持書棨戟之下,輒邀行舸光臨弊境,計已通 達當直,未審尊懷如何?惠然一來,殊為佳事。病軀不常得安,多 緣飲食而致。山羊澀而無味,雖食不過三二兩,魚鱉每食便作腹疾, 以此氣力不強,日久必須習慣,今未雕適耳。蒙書並海物,多感多 感! 謹奉手啟上聞。不宣。襄上,賓客七兄執事。八月二十四日。謹空。

【腳氣帖】

蔡襄【腳氣帖】

紙本 行楷書 26.9 × 21.7 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仆自四月以來,輒得腳氣發腫,入秋乃減,所以不辭北行,然於湖山佳致未忘耳。三衢蒙書,無便,不時還答,慚惕慚惕。此月四日交印,望日當行,襄又上。

【離都帖】

蔡襄【離都帖】(又稱【致杜君長官尺牘】)

紙本 行書 29.2 × 46.8 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襄啟。自離都至南京。長子勻感傷寒七日。遂不起此疾。南歸殊為榮幸。不意災禍如此。動息感念。哀痛何可言也。承示及書。並永平信。益用淒惻。旦夕渡江。不及相見。依詠之極。謹奉手啟為謝。不一一。襄頓首。杜君長官足下。七月十三日。貴眷各佳安。老兒已下無恙。永平已曾於遞中。馳信報之。

【初春帖】

蔡襄【初春帖】(又稱【謝郎帖】)

紙本 行書 26.5 × 29.1 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謝郎春初將領大娘以下各安。年下朱長官亦來泉州診候,今見服藥,日覺瘦倦,至於人事,都置之不復關意。眼昏不作書,然少賓客,省出入,如此情悰可知也。不一一。襄送。正月十日

【入春帖】

蔡襄【入春帖】

紙本 草書 30 × 41.1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襄啟,入春以來,屬少人便,不得馳書上問,唯深瞻想,日來氣候陰晴不齊,計安適否,貴屬亦平寧。襄舉室吉安,去冬大寒,出入感冒。(積)勞百病交攻,難可支持。雖入文字力求丐祠,今又蒙恩,復供舊職,恐知,專以為信。前者銅雀台瓦研,十三兄欲得之,可望寄與,旦夕別尋端石奉送也。正月十八日公琸仁弟足下。

【思詠帖】

蔡襄【思詠帖】(又稱【初夏帖】)

紙本 草書 29.7 × 39.7 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襄得足下書,極思詠之懷。在杭留兩月,今方得出關,歷賞劇醉,不可勝計,亦一春之盛事也。知官下與郡侯情意相通,此固可樂。唐侯言:王白今歲為遊閏所勝,大可怪也。初夏時景清和,願君侯自壽為佳。襄頓首。通理當世足下。

大餅極珍物,青甌微粗。臨行匆匆致意,不周悉。

【暑熱帖】

蔡襄【暑熱帖】(又稱【致公謹尺牘】)

紙本 草書 23 × 29.2 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襄啟:暑熱,不及通謁,所苦想已平復。日夕風日酷煩,無處 可避,人生韁鎖如此,可嘆可嘆!精茶數片,不一一。襄上,公謹 左右。牯犀作子一副,可直幾何欲托一觀,賣者要百五十千。

【澄心堂帖】

蔡襄【澄心堂帖】(又稱【澄心堂紙帖】)

紙本 行楷書 24.7 × 27.1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澄心堂紙一幅。闊狹厚薄堅實皆類此乃佳。工者不願為。又恐不能為之。試與厚直莫得之。見其楮細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陽日。襄書。

【遠蒙帖】

蔡襄【遠蒙帖】(又稱【 彥猷侍讀帖

紙本 行書 28.6 × 28.6 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襄再拜。遠蒙遣信至都波,奉教約,感戢之至。彥範或聞已過南都,旦夕當見。青社雖號名藩,然交遊殊思君侯之還。近麗正之拜,禁林有嫌馮當世獨以金華召,亦不須玉堂唯此之望。霜風薄寒,伏惟愛重,不宣。襄上,彥猷侍讀閣下。謹空。

【虹縣帖】

蔡襄【虹縣帖】

紙本 行書 31.3 × 42.3 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襄啟,近曾明仲及陳襄處奉手教兩通,伏審動靜安康,門中各佳,喜慰喜慰!至虹縣,以汴流鬥涸,遂寓居。餘四十日,今已作陸計,至宿州,然道途勞頓,不可勝言。尚為說者雲:渠水當有涯,計亦不出一二日。或有水,即假輕舟徑來;即無水,便就驛道,至都乃有期耳。閩吳大屏皆新除,想當磐留少時。久處京塵,無乃有倦遊之意耶?路中誠可防虞,民饑鮮食,流移東方,然在處州縣,須假衛送,老幼並平善。秋涼,伏惟愛重,不宣。襄頓首。郎中尊兄足下。謹空。八月廿三日,宿州。

【安道帖】

蔡襄【安道帖】

紙本 行書 28.6 × 35.5 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襄再拜。自安道領桂管,日以因偱,不得時通記牘,愧詠無極。中間辱書,頗知動靖。近聞儂寇西南夷,有生致之請,固佳事耳。永叔、之翰已留都下,王仲儀亦將來矣。襄已請泉麾,旦夕當遂。智短慮昏,無益時事,且奉親還鄉,餘非所及也。春暄,飲食加愛, 不一一。襄再拜,安道侍郎左右。謹空。二月廿四日。

【扈從帖】

蔡襄【扈從帖】

紙本 行書 23.3 × 21.4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襄拜,今日扈從逕歸,風寒侵人,偃臥至晡。蒙惠新萌,珍感珍感!帶胯數日前見數條,殊不佳。候有好者,即馳去也。襄上公謹太尉閣下。

【大研帖】

蔡襄【大研帖】(又稱【致彥猷尺牘】)

紙本 行書 25.6 × 25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襄啟:大研盈尺,風韻異常,齋中之華,繇是而至。花盆亦佳品,感荷厚意。以珪易邦,若用商於六裏則可。真則趙璧難舍,尚未決之,更須面議也。襄上,彥猷足下。廿一日,甲辰閏月。

【郊燔帖】

蔡襄【郊燔帖】(又稱【別已經年帖】)

紙本 草書 27.2 × 43.2 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
十一月廿八日,襄頓首。別已經年,每疏馳問,但極瞻跂之懷。人至承書,窺攬辭意,豈勝感著?夏聞郡事清閑,總適神情,自有 高趣,仰羨仰羨!郊燔甫,近天氣變寒,唯眠食愛攝,副此遠想, 不具。襄再拜。知郡司門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