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數學天才姜萍的成功證明要把「學海無涯苦作舟」改成「樂作舟」

2024-06-19文化

有一次,有個記者問楊振寧教授:「中國為什麽沒有人得諾貝爾獎?」

楊振寧教授說,壞就壞在一副對聯上:「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有一次楊振寧回母校,看到校門口掛著這幅橫幅,堅持把它拿下來,並重新題了一副: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將「苦」改成了「樂」。

楊振寧先生為什麽把「學海無涯苦作舟」改成「樂作舟」呢?這是因為他在讀書和研究時已經達到了劉瑋需要24層次理論中的第14層——可利他童我遊戲需要。

可利他童我遊戲需要是指人的生存、安全、健康、身體享受、歸屬與愛、尊重、利己自我實作、可利他自我實作、尋找興趣、利己童我遊戲等需要都有了一定的滿足,且已經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可利他童我遊戲需要就會開始顯現。這種人追求生活有趣,活動的動機不是功利性的,而是遊戲性的。

其行為同時能對地球、或人類、或國家、或社會、或他人產生實際的利益,但是他更看重的是活動過程中可以給他自己帶來快樂。其之所以會去「利他」的主要動機是為了讓自己過得更加幸福快樂,而不是超我的良心在起主要作用(超我的良心可能也起了一點點作用)。比如那些已經功成名就的,以超越的、打麻將的、遊戲的心態追求可利他的目標的科學家、作家、藝術家、富豪企業家,以及從小一直沒有失去童心和好奇心的富二代,他們不僅能每天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獲得心流體驗,並行揮出自己的潛能,實作自己的「遊戲」目標,給自己帶來巨大的成就感和快樂。而且他們的童我遊戲、他們的成功還可以為他人帶來有用的發明、作品、商品、服務。他們所從事的勞動工作對他們來說就像遊戲那樣好玩、那樣吸引人,奮鬥的當下、奮鬥的過程本身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巨大的歡樂。

他們活在當下,工作(勞動)已逐漸成為了他們日常生活的第一需要和最大快樂之一。馬斯洛曾說過:「人類最美麗的命運、最美妙的運氣,就是做自己喜愛的事情的同時,還可以幫助他人並獲得報酬。」尋找如此「理想」的工作,可以讓我們更幸福的工作。可利他童我遊戲者就是找到了自己理想工作的幸運兒。

一千多年前,孔子就在論語裏寫下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陳省身先生也曾經說過,當我做數學時,我是在享受它。還有最近很火的漣水中專數學天才姜萍的成功也證明,興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師,就是因為她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學習數學時樂在其中才能取得這麽好的成績。

從小我們就是被「苦學」激勵大的,好像只有苦兮兮的才能求得真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頭懸梁,錐刺股」,「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無一不告訴我們,學習是苦的,努力是苦的。我們總是在吃苦,而好日子,永遠在後面。

但是楊振寧先生卻告訴我們學習、讀書、研究不一定是苦的,而是可以很快樂的。縱觀歷史大部份科學上的名家都是樂在其中才做出巨大成就的。「苦」是外人看到的表面,「樂」是沈溺在其中的人。做科研、搞創新的事業一定要有一個輕松、快樂的環境才更有可能做出巨大的成就。因為人的大腦只有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時才能發揮出它的全部潛能。認為吃苦才能出成就的人最多只能做一些小成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