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征文*)榆次區校園路逸夫小學一校郭珈驊:我愛我的家鄉

2024-03-30文化

前程朤朤,龍行龘龘,又是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了。 因為中華民族對龍圖騰的崇拜,在2024龍年春節,這個中國最古老、最盛大、最重要的傳統佳節,體現著所有炎黃子孫、中華兒女最真實的精神文化血脈,那是和平胡諧的、積極向上的、堅韌強大的。 所以榆次人龍年鬧紅火就有了一種特有的情懷了。

榆次有許許多多的非遺文化習俗,如背鐵棍、旱船、高蹺、舞龍舞獅、拋繡球、擡花轎等,排在最前面的要數背鐵棍了。

鐵棍是榆次區民間社火的主要活動形式之一,它集口頭文學、舞蹈、戲劇、雜技諸多藝術精華於一體,並且逐步形成獨特完整的表演體系。鐵棍的造型和式樣繁多,大都帶有故事性,如三人棍、二人棍。三人者,取材於二女一男,如白蛇傳中的白蛇、小青、許仙;二人者,取材於一男一女,如西廂記中的相公張生和小姐鶯鶯,或扮有兩位小姐者均有之。鐵棍的基本構成有底座、鐵架、故事人物和擡負者四部份。鐵棍的制作比較復雜,底坐要用好榆木制作,配有如山水、樓閣、花卉等各種背景,其中擡桿也需榆木,左右兩根,各四米多長。底座上面固定有鐵架子,架子上再固定各色人物。鐵架子的制作難度和要求較高,不僅美觀奇特,更要十分牢固,因演員要在三米的高處站立、擺動,如蛇青背劍:在小青的背上斜背著寶劍,劍頭上站著人;還有轉性性鐵棍,即最上邊的人可自動旋轉,使人們看了十分驚奇。擡鐵棍人均為身強力壯的男子,前後各四位,共八人。上鐵棍的女孩多為十二、三歲的少女。小演員均按古代戲劇人物穿著打扮,衣袍長袖,重彩化妝。活動時,演員們隨著擡鐵棍者的步伐節奏,擺動雙臂,飄若天仙。上鐵棍被人們視為極榮耀的事情,舊社會有錢人家的女孩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為了早給孩子選親,即把女兒送到大村鎮去上鐵棍,經過化妝打扮,即可名聲遠揚,招來門當戶對提親者有之。

在歡樂之余,還要嘗嘗榆次的各種美食,當地民諺有「榆次三件寶,元宵、灌腸、豆腐腦」。這裏要講講南門洞的元宵了,民國初年,洪洞往北三百裏的榆次城南門有座甕城,老百姓叫做南門洞,洞內有老店「昌盛號」,以難老泉澆灌的晉祠江米為粉制售元宵,煮熟後膨頭大、餡不化,香郁適口,盛名遠播。民間如此喜愛,因而不論是喜慶節日,還是婚禮宴席,元宵遂成了「席上常客」。

吃了元宵,通常人們會到熱鬧的榆次老城走一走,也就是榆次流傳已久的正月十五走百病了。走百病又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這也是人們用來消災祈健康的一種活動。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在元宵節之夜,很多婦女就會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就樣就能祛病延年。元宵節這天單身的朋友利於多走動,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運勢。

正月十五過後,才算是春節過年的正式結束,所以來我們榆次看過紅火、吃過元宵、遊了百病,看了花燈,捧起對新一年美好的祝福,才算過完了榆次真正的春節,才開啟了新的一年幸福美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