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古人平時怎麽說話?都是用文言文嗎?其實並不是我們想的這樣

2024-03-30文化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註」,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 ,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

| 閱微劄記

編輯 | 閱微劄記

引言

提起文言文,或許是很多人學生時期的噩夢,上課時間最怕老師下一秒就抽查文言文的背誦情況。

因為在大部份人眼中,整篇文言文通讀下來,不僅十分拗口,而且還不好理解。

可即便是如此,文言文的存在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不單單只具有傳承的意義,還含有很多的歷史文化。

但除了這些重要意義之外,也有不少人對古人是否用文言文交流產生了好奇,難道他們不會覺得有些難以理解嗎?

古代人都是如何講話的?

試想一下,如果現在的人們都在用文言文交流的話,那將會是怎樣一種場景,估計很多人都難以接受和適應。

因為文言文不像白話文那樣容易理解,有很多字組合在一起後,所表達的意思並不是簡單明了的那種,反而能解釋出多種意思。

這一點只要是學習過文言文的人,其實都深有體會。

但這一現象要是放在古代,可能就沒有人會覺得有難度。

畢竟這文言文是古人發明的,他們自然是信手拈來、出口成章。

可事實上,古人們自己生活並不是用文言文進行交流的,也是跟現在一樣都是用的白話文,只是說當時的文字並沒有那麽多。

唯一一點不一樣的地方,其實就是他們雖然口頭上一直在用白話文進行闡述以及交流,但在記錄下來的時候,是在用文言文進行書寫。

雖說意思上大體是一致的,但要是單看文字紀錄的話,明顯是文言文顯得更「高大上」一些。

這就像魯迅筆下的的孔乙己一樣。

他生活在一個白話文已經常態化的環境下,可說被紀錄下來的更多是有關文言文的表達,尤其是那句「者乎者也」,相信很多人仍還記得。

同時還有古時的一些皇帝,他們和大臣進行交流的時候,一般也是選用白話文,批奏折的時候也是同樣。

例如朱元璋以及雍正皇帝,便是最好的代表。

他們二人在古時就經常直接用白話文,去下達一些命令。

畢竟要是一直用文言文交流的話,可能一次上朝也解決不了太多的問題。

不僅聽的人不能第一時間明白其意思,就連一旁記錄的人,都很難明白其說的話究竟是哪幾個字,萬一撰寫錯了會錯了意又該如何是好。

所以就連皇帝都經常用白話文交流,那更別說是普通的老百姓了,也是一樣的使用白話文。

畢竟像這些百姓有很多都是沒有文化和學識,像文言文這種不好理解的,自然是不會一直受用的。

尤其是到了宋朝之後,白話文跟現在基本上相差是不大的。

而那個時候也出現了現在人們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評書人,以及那些一些比較有趣的話本,基本上都是使用白話文。

可即便是這樣,也不能肯定的說,要是現代人回到古時候,就能瞬間融入當下的生活以及他們的說話方式。

因為雖說用的都是白話文,但還是會有些差別在的。

畢竟白話文也是一步一步沿襲至今的,但在古時不像現在的文字這樣明了。

而且還有最不一樣的的發音問題,也占其中很大的一部份。

分別也是從「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一點點的發展的。

其每一個過程的發音跟現代文字的發音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可能跟現在的閩南語、客家話,在發音上有些相似之處。

所以真要是「穿越」過去的話,也不一定能真的跟古人交流起來。

但於此同時對於白話文的使用,不少人還是深表疑惑,為什麽白話文如此的簡單易學,古人們為何還要繼續使用文言文呢,。

為何不直接選用白話文做文章呢,不是更能理解?

為什麽不摒棄文言文

現在大家所看到的文言文,其實在古時是被用作一種書面用語來使用的。

除了一些詩人之間會用來交流之外,最大的使用都體現在了書面上。

最在出現的時候,是在先秦時期,當時為了簡化語句,去掉很多多余的修飾詞,所以才有了文言文這一說,但同時這最主要的目的其實就是要簡化書寫成本。

簡單點來說,就是因為先秦時期並沒有紙張這一說。

想要記錄點什麽就必須要在竹簡上進行刀刻,可以說是十分不便。

再加上像一些重要人物來往的一些書信,要想保留下來,光是用白話文做紀錄的話,可能一封都要用掉很多竹簡,其背後撰寫的成本要高出很多很多。

一本上百萬字的書,最後可能需要一整車的竹簡才能謄抄起完成,要想看完的話,估計都要翻看好長一段時間。

而且當時竹簡都算是比較奢侈的存在了,是根本不夠紀錄的。

可為了將這些歷史記載,古人們只能繼續選擇其他能夠代替竹簡的東西,例如紡織品、銅器等身上了。

但這總歸不是長久之計。

所以古人們後來也在一次次記錄的過程中發現,原來現在還能用過檢縮減用句,減少字數的方式,一樣能把原本的故事說明,而這才有了文言文的出現。

同時,有了文言文的存在後,幾句話可能就直接將整段故事全部闡述,節省了很多紀錄的時間,也不用將全部的話一一謄寫。

而之所以當時不使用白話文做紀錄,除了要真實面對成本問題之外。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當時的白話文變化非常的快,每個朝代之間或多或少都有些變化,不僅僅體現在讀音上面。

也正因如此,當時才沒有選擇用白話文,就怕在過個十幾二十年之後,就沒有人認識這用白話文書寫的文章究竟是在表達何意了。

而反過來看文言文的話,不管時間如何變化,朝代如何變化,文言文的整體含義的是沒有改變的。

只是說,可能會在某個用詞上多了更深層次的含義。

但最基本的意思是沒有改變的,所以不會發生十幾年過去之後,人們就讀不懂裏面的意思了。

這一點其實跟現在學習文言文是一樣的。

雖然有的只是短短的幾句,但轉譯之後其表達的意思就瞬間會讓人明白當時是發生了什麽

同時這也是為什麽在東漢時期有了造紙術之後,古人們並沒有摒棄文言文的原因之一,還仍舊使用這樣的方式在紀錄著什麽。

而古人們也將這一現象稱之為是「言文分離」,說話的時候用白話,紀錄的時候用文言文,做到簡單明了通俗易懂。

結語

從這了解中也能看出,我們現在之所以能解讀過去的歷史和文字,文言文的出現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那些想要表達的含義,其實也是跟文言文的流傳離不開關系的。

雖然不會使用這門語言進行正常的交流,但卻能從中感受到專屬於文言文的魅力。

而且不管是那種表達方式,大家要做到的就是繼續傳承宣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