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建築地圖】江南的皇家園林——文瀾閣

2024-01-10文化

文瀾閣 ,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孤山路25號,原為清康熙帝南巡時,在孤山興建的行宮,後改為 聖因寺 乾隆年間為珍藏 【四庫全書】 建造全國七大藏書樓,將聖因寺旁原藏【古今圖書整合】之藏經閣改建為如今文瀾閣。

文瀾閣的建造得到乾隆皇帝的直接關心指點,又有浙江鹽商資助建閣費用,浙江官員盡心督造,於 乾隆四十八年(1783 年)年底前 在西湖孤山落成,以待貯藏 【四庫全書】

▲文瀾閣古今對比

清代乾隆時孤山一帶無高大建築,登閣四望, 左白堤右西冷橋,遠山青黛,平湖瀲灩, 確是藏書讀書的佳處。遠遠望去,重檐飛宇,勾欄望柱,氣勢雄偉古樸,為西湖增添了文瀾讀書的勝景。

文瀾閣不大,東西約 35 米,南北約 90 米,占地總面積約 3150 平方米。 其整體建築包括 門廳、禦座坊、趣亭、大禦碑亭、光緒禦碑亭和藏書樓主樓 等, 總建築面積約達 1750平方米 , 其中文瀾閣主樓約 826 平方米,東西 24. 5 米,南北 13.80 米。

▲文瀾閣園林勝景

文瀾閣的園林

文瀾閣是一處典型的 江南庭院建築群 , 同時又具有皇家建築均衡對稱、莊重嚴謹的特點。園林布局基本保持原貌,順應地形高低,適當布置亭台、遊廊、水池和石塊,並透過遊廊使之互相貫穿。 鑿池蓄水,假山洞壑、回廊跨橋,花蟲魚鳥散布其間,動靜結合,花香融書香,營造出清幽雅致的園林意境,頗有人間仙境的韻味。

▲文瀾閣園林勝景

文瀾閣的假山 玲瓏剔透山之下有洞,洞內分成三條路徑供行人選擇。其間有古樹生長於假山的縫隙中,頗有一種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的感覺,穿過假山群則為禦座坊。

禦座坊,是古時皇帝休息以及召見大臣的地方。 堂間懸掛 「敷文觀海」 大匾,乾隆第六次南巡,四十九年三月辛醜到杭,遊文瀾閣,賜題「敷文觀海」匾額。意為「用文字描繪大海」,表達了對於知識浩瀚如海的贊美和欽佩之情。

▲禦座房」敷文觀海「

仙人峰

禦座坊後則是整個建築群的高潮部份即文瀾閣主樓和樓前的水池 ,空間豁然開朗。水池中央有一奇石,名為 「仙人峰」, 又稱美女峰。該石為太湖石,紋理清晰,姿態婀娜,遠遠望去猶如從天而降的仙女, 瘦、透、漏、皺 ,頗為雅致。 水池之後則是 文瀾閣主樓 ,是整個建築群最耀眼的環節,同時也是空間序列的結束部份。

▲仙人峰

文瀾閣的建築

文瀾閣作為以藏書為主的建築群體,最大的隱患即 火患 。 在當時科學技術欠發達的大環境下,古代的文人匠師們會把自己的理念與文化運用到建築的設計中。首先從文瀾閣主樓的命名就能充分體現這一點。 「文瀾」寓意「波瀾」 ,且「瀾」本與「水」意相近,以克火之隱患。

其次體現在建築外觀上,主體寧波天一閣的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的理念密切相關, 「上通為一,下分六間」 ,頂層通作一間,取 「天一生水」 之意,底層六間,取 「地六成之」 之義。六是偶數,屬於陰,象征水,同有克火之意。

建築整體以白墻、黑柱構築而成, 黑與白代表五行中的金與水,金生水,有克火之意。 屋頂是綠色的琉璃瓦,屋脊和瓦當處是翠綠色,中間的瓦片則是黑色的,這就是古人說的 「黑瓦翠綠剪邊」 。 那時的民俗觀點認為,黑色和綠色相搭配屬水,可防火。琉璃瓦帶各式雲水紋,屋脊有龍頭裝飾,也可防水。

▲文瀾閣

在主樓的設計中,除了入口正門外,在其次間開有側門,便於書籍的整理與運輸。主樓窗戶使用了刻有步步錦花紋的 支摘窗 ,外層上段可以支起,不僅利於通風換氣,而且不占用空間。

內部也仿制寧波天一閣的構造, 「明二暗三」 ,外觀看上去有兩層重檐,實際上卻利用上層樓板之下的腰部空間,暗中多造了一個夾層,全閣共有上中下三層。這種建造方式既美觀大方,又節省工料,便於貯書而且實用。同時中間層和井口有利於書籍、搬運、通風和照明的使用。 反映了清代宮廷建築在工程設計和建造藝術上的高難技巧。

▲圖自【中國的建築與景觀(Baukunst und Landschaft in China)】 1923年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著

▲文瀾閣內部

池東有禦碑亭,禦碑為乾隆興建江浙三閣之詔諭。亭後,文瀾閣東又一禦碑亭,亭內為光緒帝題「文瀾閣」三字禦碑。

文瀾閣【四庫全書】的入藏,無疑對杭州和浙江的文教事業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增加了杭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和沈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