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上帝不響,眾聲喧嘩:從批註本【繁花】之暢銷說起

2024-02-07文化

王家衛導演的電視連續劇【繁花】上映,把個沈寂的電視劇市場攪得五色生輝。 與此同時,十年前出版的長篇小說【繁花】又青春勃起,衍生版【繁花】批註本趁機賺了個盆滿缽滿。 原著銷了多少我缺少統計數據,但電視劇播放期間,據長江文藝出版社社長告訴我,批註本【繁花】銷售了30多萬冊,約3000萬碼洋, 按照人民網上近期一篇文章的說法,這也算是「整體樂觀向上氛圍」的一個現象。

批註本【繁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金宇澄的長篇小說【繁花】最初連載於上海的「弄堂網」,是妥妥的原生態網路小說,後在【收獲】上刊載,上海文藝出版社同時推出紙質版。小說出版後榮譽加身,獲獎連連,2015年終折桂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繁花】能夠從五年間幾千部「小說堆」中殺出,自有其魅力。這年獲獎小說有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王蒙的【這邊風景】、李佩甫的【生命冊】、蘇童的【黃雀記】,還有就是金宇澄的【繁花】。這屆獲獎的五部小說雖然不能說本本都是經典,但整體水平不算太差。評獎委員會在【繁花】的頒獎詞裏寫道:

繼承近代小說傳統,將滿含文化記憶和生活氣息的方言重新擦亮,反復偵錯,如鹽融水般匯入現代漢語的修辭系統。如一個生動的說書人將獨特的音色和腔調賦予世界,將人們代入現代生活的夾層和皺褶。亂花迷眼,水銀泄地,在小歷史中濺出大歷史,在生計風物中濺出世相大觀。急管繁弦,暗流湧動,盡顯溫婉多姿、余音不絕之江南風韻,為中國文學表達都市經驗開辟了新的路徑。

滬語小說、話本傳統、都市生活、時代記憶。頒獎詞道出了這部小說的內容和特色。

原作者金宇澄

正因為這幾個關鍵詞,為沈宏非留下了言說的空間。沈本人雖不能算是著述等身,但對於本幫食色,卻多有研究,算是個上海通。沈本人與小說作者頗為熟絡,理解作品理解作者,天時地利,於是他要「借他人酒杯,澆自家胸中塊壘」。

小說評點從明代開始,蟄居湖北麻城的叛逆才子李卓吾批註【水滸傳】和【三國演義】,金聖嘆、張竹坡、毛宗崗父子、張岱等步其後塵,相繼對【水滸傳】【三國演義】【金瓶梅】等說三道四。從此評點不僅成為註家闡釋自己文學理念的手段,也成為出版商市場行銷的一種方法。其實,對作品的註釋,中國由來已久。如對古書的傳、註、說、故、訓、記、解、箋、章句等,從本質上看都是一種對他人著作的批註。先秦的著作,傳到漢代,漢人已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專門的學者,為這些古書作註釋。賈逵、馬融、鄭玄等都是這方面成就卓著的大家。如漢代王逸的【楚辭章句】,便是對楚辭的解釋。到了後來,學者不僅對原有的正文解釋,還對前人的註解進行註釋,如宋代的洪興祖,他在【楚辭補註】中不僅對【楚辭】原文詳加註釋,還對王逸的【楚辭章句】又加以辨析,並且廣征博引,對【楚辭】中的名物詳加考證和詮釋。後人將王逸的「章句」和洪興祖的「補註」合成一本書,可謂是「補註之補註」。

沈宏非批註【繁花】,自謂是結合了金聖嘆評點【水滸傳】和脂硯齋評點【紅樓夢】的要義,他要當一個「拆白黨」、「柯南道爾」,為讀者提供一些看熱鬧的門道。於是,夾批、旁批、眉批、尾批,使出渾身解數,端茶倒水,搖旗吶喊,「話裏插話,添油加醋」。於是,讀者借道沈宏非的筆墨,闖進金宇澄小說的「夾層和皺褶」。

小說主人公阿寶

小說的扉頁,金宇澄有一句話:

上帝不響,像一切皆由我定……

這句話既是作者的哲學思考,創作動機,更是小說的一個「梗」。小說中多次寫到「不響」,據批註者沈宏非統計,有1500處之多。這不響,在故事情節中,在特定的場景裏,既表示書中主人公的態度,也是作者有意在文本中制造的留白。作者的本意,這留白有如中國的水墨畫,讓讀者用自己的想像、經驗去填補。不過,由於這「不響」之處往往涉及到時代、涉及到人物的關系,讀者如果不用心去揣摩,往往不僅不會產生「既視感」,還增加了一些隔膜。這就為批註者留下了大展身手的空間,也為電視劇【繁花】留下了鋪陳的天地。

其實,這「不響」,不僅指作品中主人公的態度,還可泛指作品中一切可以闡釋的天地。如近年來描寫上海生活的文學作品由於考慮到讀者的接受,「海派文學」漸漸向「京派文學」靠攏,而金宇澄這次卻是高舉著「海派文學」的大旗,在供上海人閱讀的網站上開始了復古探索。豈知歪打正著,「方言重新擦亮」,有了這部滬語小說橫空出世。

作者一直認為,小說采取什麽語言十分重要。他在【我為什麽寫作<繁花>】一文中交代,「用上海話寫作,是我的一個夢想」。但考慮到作者的承受力,從互聯網到紙質出版的過程中,他將上海方言進行了改造。但盡管如此,還是有很多地方外地人看不懂。外地人看不懂,沈宏非就開始大展拳腳了。如小說開頭,「陶陶說,靠五點鐘,我跟老阿姨,小阿姐,談談斤頭……」這裏,批註者道:「靠,接近」,「談談斤頭,即討價還價,也還有言外之意」。再如「講張」,「觸黴頭」,「搞腐化」,「搞得適意」,「少講舊社會事體」,「差了一只襪筒管」,「闖了窮禍」,「搞七撚三」,「棺材釘子窮跳」,「赤膊弟兄」,「發了條頭」,「洋盤」,等等等等,都是上海當地的方言,批註者一一加以解說。電視劇【繁花】播放期間,有媒體報道,看小說【繁花】,學習上海話。上海的一位金先生就是抱著這種目的,專程到書店去找這本書。

馬伊莉飾玲子

這部小說在結構上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上世紀60年代,一條是上世紀90年代。對於21世紀的讀者而言,上世紀的上海與今天大多已經面目全非。因此,對書中描寫的上海風物,盡量加以批註。如小說開頭的「獨上閣樓」,批註者便劇透,此四字是小說作者當年在「弄堂網」上連載時的網名。而「老虎窗」,則是「開在屋頂斜坡上的外探出的窗,多在老房子閣樓,疑為loft之上海話譯音」。「本灘」的哭腔,則解釋為是「滬劇前身之江浙花鼓戲,清代道光年間分支為上海本地灘黃」。「凱司令咖啡館」,批者便旁註其來龍去脈,系上海老版西點店,經營特色、原地址,現地址雲雲。小說寫梅瑞姆媽「一生中最崇拜的舞女紅星,就是’雙丹’」。註者便交代這「雙丹」系何人,結局如何。再如滬生家因為是資本家,家境較好,家裏有黑白電視機,有「落地十四燈收音機」。批註者便對此種收音機加以說明,同時引申出另一外國作者布羅茨基的書中寫一少年聽收音機的感受,借此來印證少年滬生的心境。

小說寫主人公阿寶成長過程,其實是從小歷史中見大歷史。小說中寫他的祖父「原有幾家大廠,公私合營,無啥可做……每月吃定息」。批註者便在旁批註「公私合營」的來龍去脈,對於閱讀者來說,於此理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小說寫阿寶和蓓蒂到「社會青年」淑婉家裏聽音樂,「窗簾緊閉,留聲機裏傳出【卡門】絲絨一樣的歌聲。」淑婉惋惜在上海只能偷偷跳「悶舞」了。註者便將彼時上海與淑婉口中的香港進行比較,阿寶聽蓓蒂彈【布列舞曲】,克列門蒂【小奏鳴曲】,祖父喝上海「黑啤」,「熊貓煙鬥絲」。不過,這種昔日的資本家好日子到了文革開始就結束了。在第玖章,穿著新軍褲投身「造反活動」的滬生看了【攻克柏林】的電影後,與造反小將一起,剪了香港小姐的窄褲腳,回家卻發現祖父「頭頸掛了一塊牌子,跪到墻角裏」,而「孃孃披頭散發,也是獨跪地板」。在滬生手起剪落,旁觀者「熱烈拍手」之際,批註者沈君在旁用一句調侃的文字寫道:「手起刀落之際,滬生同學可否記起與宋先生在思南路上關於‘膩先生’的對話?很多年後,滬生律師在菜場被陶陶拉住大講捉奸故事時,又會不會回想起眼前這一幕?」世道輪回,怕是很多讀者都不知或是忘記了這一特殊時期,只是沈君的批註意味深長。

批註者不厭其煩對舊式服裝加以解讀

批註者沈君對美食頗有研究,其對上海本地美食多有詳細介紹。如關於「塔菜」,作者便註明:「塔菜滋味,以冬季最佳,尤以霜打之後,至糯、至甘,最佳搭檔是冬筍。」再寫阿寶和一眾人到常熟郊遊,「阿姨端上八冷八熱,叫化雞,鍋油雞,出骨魚球,芙蓉蟹鬥,白醬西露筍尖,清湯禿肺等等」。註者便將這幾樣菜的材質、制作方法,註意事項旁批得一清二楚。小說中原作者本來十分重視食色,對於各種滬幫菜肴詳加描述,有了批註本的再度註釋,完全可以當作食譜書來讀。

有時,批註者不拘泥於對原作的解釋,引申開去,作「外插花事體」。如小說寫到上海的一種小飯店,是在地下挖出一層,食客坐在裏面,外人看去,有如豐子愷所寫之「肉腿高懸」。批註者便介紹豐子愷、豐子愷此文的來歷,順便又提到茅盾在【子夜】這部小說裏也曾這樣描寫。再如小說中滬生對陶陶講故事,提到古代農村女子搞婚外情,做「外插花事體」。批註者便劇透原作者在小說中如何透過這種講故事的方式做「外插花」的鋪敘,接著指出原作者有錢鐘書之「機心」。明貶暗褒,有如相聲中捧哏之角色。小說寫汪小姐觀察梅瑞每次接老公的電話,「眉心幾道皺紋,以前只要一見阿寶,這塊皮膚,立刻滴滴滑。」接著借宏慶之口道:「看女人的心思,原來是看這地方」。於是,批註者便從命相學上來講「眉心」的重要性。

當然,批註者還會就作者文中的某一精彩文字做一考據。如小說中寫滬生與李李、汪小姐、章小姐、吳小姐、秦小姐到郊外去遊玩。作者寫阿寶看見車窗外「桃紅柳綠,鶯鶯燕燕」,記起一句「山河綿邈,粉黛若新」,其在夾批中寫道:「作者是袁中郎鐵粉。鑒定完畢。」後面作者又寫「山色如娥,水光如頰」。批註者又指出這一句也來自袁宏道【初至西湖記】中。

批註者在結尾處的妙論

每一章節結束時,批註者會有一段較長文字的尾批。對作者的命意,技巧,加以概括。如小說「引子」文末,批註者寫道:「如果【繁花】是癡男怨女的一帖藥,此段便是藥引子。……全書生旦凈末醜幾乎悉數亮相或被點名,作為一部之總綱,大戲之標目……」在小說的結尾,註者概括道:「始於菜場,終於超市。第一個不響屬陶陶,第二個不響歸滬生,期間閑話三千,亂語飛渡,散落無數不響,憑是人人有份,永不落空,時辰不到,人人亂響;時辰一到,人人不響。非但人不響,物亦不響,吹萬不同。……滿紙人聲鼎沸,一把心酸清淚……」批註者與作者到底是知音,如同脂硯齋與曹雪芹,活人批活人,易於理解。書中的「不響」,既指具體環境中人物的態度,也指在大千世界中,蕓蕓眾生,飲食男女,追名逐利,最後生老病死,萬事皆空。作者猶如上帝,沈默「不響」,其實,借故事中人物的命運,道出了人生的真諦。「欲說還休,欲說還休,是天涼好個秋。」

當然,批註本【繁花】受到讀者熱捧,首先是原作者作品思想內容的厚重,文本上古為今用的創新,還有就是批註本的錦上添花,排版者姜慶共先生的精心制作。在一切形式都是內容的互聯網時代,如果沒有這種工匠精神,如同一件藝術品的批註本【繁花】是不可能誕生的。

不過,我們不能忘了這本書的責任編輯們,他們花了6年零8個月時間的精心打磨,才有了這本「響」遍書市的佳作。批註本【繁花】乘電視劇的東風大火後,作者和批註者、制版者贏得了聲譽,真正不響的,是圖書版權頁上那幾個蠅頭小字的姓名,他們才是批註本【繁花】的幕後英雄。

出版六家公眾號的所有內容,均為原創。

未經授權,請勿使用。歡迎合作、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