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文學博士」如何煉成?莫礪鋒:抓住機遇 走上行之路|我和我的祖國

2024-09-30文化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莫礪鋒在國家圖書館(2024年8月,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

1984年10月22日, 南京大學圖書館報告廳高朋滿座、俊彥雲集,錢仲聯、程千帆、唐圭璋等古代文學大學者和300多位南京大學師生,共同見證了一場博士學位論文答辯現場。唯一答辯人 莫礪鋒由此拿到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張文學博士學位證書。 第二天,訊息上了央視【新聞聯播】。這一年,莫礪鋒35歲。

時光流轉, 2023年5月23日,74歲的莫礪鋒,上完了在南京大學教學生涯的最後一課,正式宣布告別他耕耘38年的大學講壇。 2023年6月2日,莫礪鋒又出現在央視【新聞聯播】裏。這一次,他是作為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以【普及古典名著 弘揚傳統文化】為題,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言。

2024年,75歲的莫礪鋒在國圖釋出了他的新書【莫礪鋒演講錄】, 書中搜集他在各地面對大眾普及古典詩詞精髓所作的34 篇精彩演講內容。釋出會上,莫礪鋒說,他最敬仰的古代文學家是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和辛棄疾,「他們提供了詩意人生的六種範式,為我們構建了永遠的精神家園。」他本人也願意繼續發揮余熱,力所能及地向大眾普及唐宋詩詞。

△【莫礪鋒演講錄】

莫礪鋒,這樣一位優秀學人、學者身上,凝聚著我們國家文化發展、時代前進的細微痕跡。他走過的路,奮鬥過的歷程,面對挫折如何應對,面對榮譽的心態,對今天的我們來講,依然有著很深的啟發意義。莫礪鋒出生於1949年,與共和國同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之際,封面新聞記者專訪到莫礪鋒教授本人,聽他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縱然一路有曲折,但不管是社會還是自己,始終都是踏步往前走,「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國家上行,我們作為普通人,工作、人生也都是在上行。」

△【莫礪鋒演講錄】在國家圖書館釋出現場(2024年8月,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

「我在農村背了好幾千首詩」

莫礪鋒說,他的人生第一專業,既不是古代文學,也不是他曾經考上的外語系,而是在長江下遊地區進行水稻栽培。從19歲到29歲,十年務農時光,將他鍛煉成水稻種植的一把好手。

2023年2月24日,莫礪鋒曾應封面新聞之邀,入川來到「名人大講堂」,作了一場名為「蘇東坡的現代意義」的演講。演講中,莫礪鋒提到,每當讀到關於蘇東坡在黃州開荒種地的資訊,他就恨不得穿越到北宋黃州去,幫蘇東坡開荒種田,「我青年時代曾經在長江下遊地區種過水稻,我種水稻是一把手,從插秧到割稻,全部都很內行。而且我們種地的地方處於長江下遊,和東坡在的黃州是一個緯度上,水稻栽培技術是一樣的。」

△莫礪鋒在三蘇祠講蘇東坡(2023年5月19日,攝影:雷遠東)

在長江下遊地區種水稻的那些年,青年莫礪鋒也難以想象,他日後會有機會成為新中國成立後全國第一個文學博士。

△莫礪鋒 (莫礪鋒提供)

1949年4月,莫礪鋒出生於江蘇無錫。高三那年,即將從蘇州高級中學畢業的理科生莫礪鋒,在學校提供的報考誌願預填表上,填的全是清華大學的理工科專業。他立誌要當一名科學家、工程師。後因高考招生暫停,莫礪鋒到江蘇省太倉縣和安徽省泗縣務農。

在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繁重單調的勞動之余,天性喜歡讀書的莫礪鋒,沒有忘記靠讀書刻苦自學。他帶了數學書和物理書到村裏,但很快發現理工科自學難度極大,於是轉向重點讀文科書。自修外語,背誦大量古典詩歌。

在江南農村的茅檐底下,莫礪鋒「結識」了李白、杜甫、蘇東坡、辛棄疾等傑出人物,並透過作品與這些古代優秀文士朝夕相伴。這段經歷,無形中為他後半生的工作方向、精神生活奠定了基礎和方向。理科生莫礪鋒朝向文科生莫礪鋒轉變,世間少了一個工程師,多了一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

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莫礪鋒再次談到他在鄉村務農時的閱讀生活。那時書很少,能借到什麽就讀什麽。後來慢慢將視線收縮到古典文學這裏來。原因無他,因為這類書耐讀,不像小說一樣,讀一遍、讀兩遍就算讀完了。像【左傳選】【唐詩三百首】【宋詞選】【古文觀止】,這種書讀十遍、一百遍都不嫌多,可以反復讀,去咀嚼,去體會。由於閱讀這些書的次數特別多,很多內容也就自然而然達到了能背誦的程度。晚上煤油燈油不夠,他就在黑燈瞎火中,一點一滴復習、消化白天背誦的內容。【孫子兵法】【離騷】他可以從頭背到尾。杜詩一共有1458首,他大概背過其中的800首。

△【莫礪鋒講宋詩課】

莫礪鋒曾寫過面向大眾的普及古典知識的書叫【詩意人生】,書中推薦了六個人: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東坡跟辛棄疾,是他最喜歡的古代六位詩人。在這六個人當中,蘇東坡給莫礪鋒帶來的精神力量尤其突出。很多人提到蘇東坡,就會誇獎他很曠達。莫礪鋒有不同意見,「其實剛被貶到黃州時,蘇東坡的心情肯定是委屈的、苦悶的。他將自己比喻成秋天夜晚的孤雁。但是此時的東坡是堅韌的。正是在黃州這段時間,他的生命煥發出特別的光彩,他的各項藝術境界都有了巨大的提升。」

△【莫礪鋒講杜甫詩】

在蘇東坡身上,莫礪鋒看到了一個人在逆境中如何自救、完成自我的可能性。

對於在江南務農的莫礪鋒來說,這種可能性就是堅持學習,不浪費時間。到了1974年,他把自己所能借到的中文書全部讀完了,實在沒辦法,他就開始讀英文書。英文書耐嚼,經得起讀,因為讀英文書需要一邊查詞典,一邊讀。在務農生涯中最後幾年,他主要是讀英文書。他還有幸結識了一位返鄉務農的中學教師。這位老師借給莫礪鋒不少外文書,最寶貴的是英文版【世界短篇小說名著】,「書厚如磚,字小如蟻,極其耐讀。」這也為他在恢復高考時考進安徽大學外語系,打下堅實的基礎。

1977年12月,恢復高考,虛歲29歲的莫礪鋒人生迎來重大轉機,他以外語為特長考入安徽大學英語專業。1979年,在安徽大學英文系學習三個學期後,在新中國研究生考試恢復第二年,莫礪鋒又提前考研,考取南京大學中文系研究生。從英文專業轉到中文專業,說起來又是一個偶然,因為報考南京大學的英國語言文學專業需要考第二外語,沒法報考的莫礪鋒,隨手翻了一下南京大學的招生簡章,看到了南京大學中文系的古代文學學科,招生方向是唐宋詩歌研究。莫礪鋒心頭一動:「我在農村背了好幾千首詩,也授權以考一考,試試。」莫礪鋒當場報名。於是,他成為程千帆先生「唐宋詩歌」專業碩士研究生。

△莫礪鋒(右)與導師程千帆在一起(莫礪鋒提供)

出生於1913年的程千帆,是中國著名古代文史學家、教育家,在校讎學、歷史學、古代文學、古代文學批評領域均有傑出成就。此時的程千帆先生65歲,暮年重返課堂,格外珍惜機會,對知識傳授懷有滿腔熱情。不過,此時的莫礪鋒在農村生活多年、又從英文專業剛轉考到中文系,對這位古代文學名家並不知曉,他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後來會跟著程老師讀博士,得到其手把手的學問真傳,而且其品格也對自己的一生會帶來決定性的影響。

雖然少年時代的工程師夢破滅,但幾十年與文科深入打交道的莫礪鋒,已經深刻體會到,文科對於一個社會的獨特存在價值,「一個高度發展的文明社會既需要物質文明,也需要精神文明。前者為人類福祉提供物質的基礎,後者則為之灌註精神的內涵。社會生活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是如何分配生活資料,馬克思把它比喻成分食一碗湯,羅爾斯更形象地比作分蛋糕。借用羅爾斯的比喻來說,理工科學者從事的工作是制造出更大更好的蛋糕,社會科學的學者要制訂更加公正、合理地分蛋糕規則,而人文科學的學者要為大家制造精神的蛋糕。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從理科到人文,從工程師到教師,從外語到中文,從象牙塔到廣大社會,從專業研究到大眾普及,莫礪鋒細數自己人生多個面向轉折中,都有很大的外力推動成分。他愛參照南朝哲學家範縝關於「隨風飄落的花瓣」的比喻,來形容自己的人生——「樹上的花瓣被風吹落下來,飄落的方向不是花瓣決定的,而是風決定的」。

好在人有足夠的主觀能動性。莫礪鋒特別喜歡蘇東坡【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坦白說,我們都是普通人,都是蕓蕓眾生。一個普通人,在漫長的一生中,很難做到全程一帆風順。在某個時刻,一定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困難。那麽,當你暫時處於低谷或者逆境的時候,怎麽辦,怎麽應付?我認為,東坡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典範。如果說,東坡的天才和文學成就,我們普通人很難匹敵。但他的人生態度,我們可以學習。」

「開山大師兄」的博士求學之路

1979年,莫礪鋒考上南大中文系研究生的時候,我們國家還沒有【學位條例】,研究生教育還不分碩士、博士,統一稱研究生。在開學典禮上,時任校長匡亞明對同學們說,國家馬上要制定【學位條例】了,以後就有碩士學位、博士學位了, 「你們要努力,爭取成為第一批碩士、第一批博士。」莫礪鋒回憶當時的場景說,「我們在下面聽了懵懵的,也不知道到底是怎麽回事。當然,過了幾年,我真的成了第一個文學博士,被匡校長說中了。」

1981年,【學位條例】頒布。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公布了新中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名單,正是這批代表著當時學術界最高水準的業界精英,培養出了新中國首批博士。那時候有資格帶博士生的老師叫作博士生導師,國務院評審、下達的,南大教授、古典文學名家程千帆先生是這個博士生導師名單上的一員。於是,碩士畢業後的莫礪鋒,繼續跟著導師程先生攻讀博士學位,從1982年初開始讀,讀到1984年10月份,兩年零十個月,他畢業以後南大中文系才招收第二個博士生。2019年,江蘇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一本針對新中國第一批文科博士的口述史【開山大師兄】,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文學博士」的莫礪鋒,成為該書第一位口述主角。

△【開山大師兄】

對於「第一個文學博士」名譽,莫礪鋒覺得這沒什麽特別值得驕傲的,因為這跟他答辯的時間恰好比較早有關,這裏面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他說,這件事的意義在於,文科博士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教育制度走上正軌。「我們現在70歲上下這批人成了所謂的開山大師兄,可能跟現代中國所走過的坎坷路程有關。中國的現代化過程一直都很坎坷。學位制是從西方發源的,在大概1933年、1934年前後,中國就準備開展學位教育。假如後來沒有日本侵華,說不定我們的碩士、博士教育在那個時候就開始了。」

作為新中國第一批文科博士生導師,程千帆為博士生制定了嚴格的培養計劃——從先秦時期的經典到唐宋大家的別集,為學生開列10多部必讀書,要求學生精心研讀後,撰寫一篇達到發表水平的論文。他還邀請周勛初、郭維森、吳新雷三位先生擔任學術助手,指導學生研讀典籍。回憶起當時導師程千帆教自己的方式,莫礪鋒說,「他帶我的方式有一點像手藝人帶徒弟。四個老師帶我一個學生。」 莫礪鋒還記得,程先生主張研讀經典從先秦讀起,從【論語】【孟子】【老子】【莊子】開始一路讀過來,讀到【昭明文選】。

在莫礪鋒自己的教學生涯中,他盡量傳承程先生教學生的方法、精神,「程先生當年怎麽教我們的,我也試圖這樣來教學生。當然,第一就是認真,程先生那一代的學者中,我不認為他的學術水平超過其他老先生,但是在教學上面投入那麽大精力,他是絕無僅有的。有的老先生主要是自己寫著作,程先生真的是把教學放在第一位的,所以他帶出來的弟子整體水平比較好。我一直覺得這一點很重要,所以我也希望自己至少不能虧待學生。」

是一流學者,也是大眾「師者」

莫礪鋒是象牙塔裏的一流學者,也是走向大眾的「師者」。他既在學術上「進」得去,又在普及上「出」得來。 做古典知識普及,對於莫礪鋒來說,契機也是幾個偶然。

2004年他出任南大中文系主任,工作繁忙,時間比較零碎。不方便專心寫論文,他就寫隨筆。那年他寫了一本【莫礪鋒詩話】,主要是談古典詩詞跟現代人的生活有什麽關系。出版後反響很好,好多讀者給他寫信。這讓莫礪鋒第一次覺得,「普及還蠻有意義的。」第二個機遇發生在2006年,央視【百家講壇】的兩位編導專程到南大來專門請莫礪鋒講唐詩。這些演講內容出書【莫礪鋒說唐詩】,印數達到十萬冊,出版以後又收到很多讀者來信,熱情跟他商榷古詩詞。後來他又到【百家講壇】講了白居易,也出了一本書,同樣印了十萬本。

這兩件事之後,莫礪鋒開始將更多的時間放在普及工作上。尤其是近些年,他經常去很多高校、圖書館做公益性詩歌講座,出版過【漫話東坡】【詩意人生】【唐詩與宋詞】【莫礪鋒講唐詩課】【莫礪鋒講宋詩課】【杜詩選註】等普及性知識讀物。如今已經從南大退休,他直接表明,「我已經告別學校裏的小講台,更多地走進社會的大講台。」

△【莫礪鋒講唐詩課】

隨著普及工作的深入,莫礪鋒越來越意識到,從根本的意義上說,古代典籍流傳至今的價值並不是專供學者研究,它更應該是供大眾閱讀、學習,從而獲得文化啟迪和精神滋養,「精深的純學術研究固然是我們的使命,認真負責的普及工作也是我們應盡的社會責任。兩者不可偏廢,學者當然應該堅持板凳不厭十年冷的精神,但與此同時,我們的目光必須穿透學術「象牙塔」的壁壘而進入現代社會,關註社會大眾的閱讀需求。我們應該分出部份時間與精力從事普及工作,為社會大眾編寫有關傳統文化的普及讀物,從而將經典名著引入現代社會的千家萬戶,讓社會大眾都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光輝燦爛,都產生對古代典籍的閱讀興趣,這是我們應盡的社會責任。」

一個人在年齡越小的時候,背誦古典詩詞,哪怕當時不太懂,但對其之後很長時間內都有很長遠的文化「放射線」作用。在當下這個節奏、資訊、技術更新、讓人精神壓力很大的時代,古典詩詞更是一種穩定的治愈的力量。莫礪鋒說,古典詩詞對現代讀者的好處,還不僅體現在掌握漢語漢字的文字、音韻之美,而是在人格熏陶方面。中華詩詞中的經典作品無不身兼優美的文學作品與深刻的人生指南的雙重身份,它們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道德理想與審美旨趣,在陶冶情操、培育人格等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諸如熱愛祖國、熱愛自然、重視親情與友情、提倡奉獻精神、摒棄自私自利,崇尚高雅文明、拒絕庸俗卑鄙,諸多的價值取向,都在古典詩詞中得到充分、生動的體現。

在莫礪鋒看來,讓青少年閱讀古典詩詞,更是好處多多。「邏輯的論證或理論的推導,一時還難以進入小娃娃的心靈。但是閱讀古詩,讓娃娃感知鮮活的生活情景與優美的審美意境,其過程猶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夜好雨,種種啟迪,種種熏陶,都會不知不覺地沁入心肺。讀詩的最終目的就是讀人,閱讀古典詩詞的最高境界,就是透過文字來走近詩人。等到娃娃讀的作品逐漸增多,他就會認識那些人品一流的大詩人。 讓娃娃從小與這些人物結為推心置腹的好友,難道不是父母們求之不得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