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千古名篇【答蘇武書】賞析

2024-03-31文化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時,榮問休暢,幸甚,幸甚!
遠詫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想,能不依依! 昔者不遺,遠辱還答,慰誨勤勤,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
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終日無睹,但見異類。韋構毳幙,以禦風雨;羶肉酪漿,以充饑渴。舉目言笑,誰與為歡?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嗟乎,子卿! 陵獨何心,能不悲哉!
與子別後,益復無聊。上念老母,臨年被戮;妻子無辜,並為鯨鯢。身負國恩,為世所悲。子歸受榮,我留受辱,命也如何! 身出禮義之鄉,而入無知之俗,違棄君親之思。長為蠻夷之域,傷已! 念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負陵心區區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難刺心以自明,刎頸以見誌,顧國家於我已矣,殺身無益,適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輒復茍活。左右之人,見陵如此,以為不入耳之歡,來相勸勉。異方之樂,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前書倉促,未盡所懷。故復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絕域。五將失道,陵獨遇戰。而裹萬裏之糧,帥徒步之師,出天漢之外,入強胡之域,以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策疲乏之兵,當新羈之馬。然猶斬將搴旗,追奔逐北,滅跡掃塵,斬其梟帥。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陵也不才,希當大任,意謂此時,功難堪矣。匈奴既敗,舉國興師,更練精兵,強逾十萬,單於臨陣,親自合圍。客主之形,既不相如; 步馬之勢,又甚懸絕。疲兵再戰,一以當千,然猶扶乘創痛,決命爭首。死傷積野,余不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幹戈。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舉刃指虜,胡馬奔走。兵盡矢窮,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爭為先登。當此時也,天地為陵震怒,戰士為陵飲血! 單於謂陵不可復得,便欲引還,而賊臣教之,遂便復戰。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萬眾,困於平城。當此之時,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乃得免。況當陵者,豈易為力哉?而執事者雲雲,茍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 子卿視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為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也。昔範蠡不殉會稽之恥,曹沫不死三報之辱,卒復勾踐之仇,報魯國之羞。區區之心,切慕此耳。何圖誌未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雲:「漢與功臣不薄。」子為漢臣,安得不雲爾乎! 昔蕭、樊囚摯,韓、彭俎醢,晁錯受戮,周、魏見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賈誼、亞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讒,並受禍敗之辱,卒使懷才受謗,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舉,誰不為之痛心哉! 陵先將軍,功略蓋天地,義勇冠三軍,徒失貴臣之意,剄身絕域之表。此功臣義士所以負戟而長嘆者也!何謂「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遭時不遇,至於伏劍不顧;流離辛苦,幾死朔北之野! 丁年奉使,皓首而歸。老母終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聞,古今所未有也。蠻貊之人,尚猶嘉子之節,況為天下之主乎?陵謂足下當享茅土之薦,受千乘之賞。聞子之歸,賜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無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親戚貪侫之類,悉為廊廟宰。子尚如此,陵復何望哉?且漢厚誅陵以不死,薄賞子以守節,欲使遠聽之臣,望風馳命,此實難矣! 所以每顧而不悔者也。陵雖孤恩,漢亦負德! 昔人有言:「雖忠不烈,視死如歸!」陵誠能安,而主豈復能眷眷乎?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誰復能屈身稽顙,還向北闕,使刀筆之吏,弄其文墨耶! 願足下勿復望陵!
嗟乎,子卿! 夫復何言! 相去萬裏,人絕路殊。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長與足下生死辭矣。幸謝故人,勉事聖君! 足下胤子無恙,勿以為念,努力自愛! 時因北風,復惠德音。李陵頓首。

[鑒賞]

【答蘇武書】,西漢李陵撰。李陵(?-公元前74年),字少卿,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北)人。名將李廣之孫,武帝時騎都尉,善騎射,愛士卒。天漢二年自請率5千步兵出擊匈奴,遭到數萬匈奴騎兵的包圍,遂降。匈奴單於封他為右賢王,後病死於匈奴中。【答蘇武書】是漢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被匈奴扣留達十九年之久的使節蘇武在歸漢之後,致書李陵,要求他也回歸漢室。李陵寫了這封信回答蘇武。

【答蘇武書】全文不足2千字,千古流唱,稱為絕句。其中描寫將士不怕犧牲,為國捐軀和揭露朝廷賞罰無度,重用貪佞之徒的二段文字是值得一讀的。
公元前99年秋,李陵奉命率步卒5千人進擊匈奴,孤軍出延北到浚稽山(蒙古、戈壁艾爾泰山脈中段),被匈奴3萬騎兵包圍,李陵以大車為營,列陣迎戰,射殺數千人。匈奴單於增派騎兵7萬參戰,李陵組織輕傷士卒反擊,殺3千余人。漢軍迫於眾寡懸殊,轉向東南沿龍城(內蒙古正鑲白旗)故道撒退至南山,利用叢林又擊殺追兵數千人。單於正欲退軍,適漢軍軍侯管敢叛降,泄露漢軍無援,箭矢將盡等軍情。單於遂督眾急攻,包圍漢軍於山谷之中。漢軍死傷過半,矢盡糧竭。夜半,李陵與韓延年率十余騎突圍,匈奴以數千騎追擊,韓延年戰死,李陵迫降。【答蘇武書】詳細地描寫了這次戰鬥經過,文字簡練,句語精彩,使我們仿佛置身於古戰場之中。面對匈奴舉國動員的合圍,在艱苦卓絕的惡戰之中,以一當十的士卒「扶乘創痛,決命爭首」。已經受傷倒地了,但只要李陵「振臂一呼」,立即「創痛皆起,以刃指虜」。這種大無畏的凜然之氣,壓倒敵兵,震攝敵心,所以是「胡馬奔走」。直到「兵盡矢絕,人無尺鐵」,兵器都沒有了,仍然「徒首奮呼,爭為先登」!繪聲繪色的描寫,使這些奮不顧身的士兵形象,躍然紙上,而且是悲壯之氣、驚天動地。
蘇武在致李陵的信中,曾用「漢與功臣不薄」為由,勸其歸漢。李陵在回信中逐層深入地批駁了這句話,並借此抒發出滿腔的怨恨。首先,李陵列舉蕭何、樊噲等有功之臣和有才之士,一個個或被殺,或被囚,韓信和彭越還被砍成肉醬。遭遇如此悲慘,是否「不薄」,實已不言而喻,而且是用大量的事實為證,便更雄辯。其次是李廣的被迫自殺,同樣是薄待功臣的典型。最後,則是就蘇武的親身遭遇,大作文章。李陵先鋪敘了蘇武的「天下所希聞,古今所未有」的事跡,然後「蠻貊之人,尚猶嘉子之節。」是一層烘托:「陵謂足下當享茅土之薦,受千乘之賞。」又是一層烘托。勢已蓄足以後,立刻急轉直下:「聞子之歸,賜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無尺土之封,加子之勤。」然後再輔以妨功害能之臣、親戚貪佞之類,卻都封侯作宰的對比。以子之事,駁子之論,蘇武對比,諒也只能啞口無言了。盡管只是羅列事實,不作深入論述,但卻顯得簡明有力。進而再用蘇李兩人的遭遇:李罪小,卻被大加殺戮;蘇功大,卻所得甚微,用鮮明的對比,進一步指出漢君的賞罰失當。所以說「陵雖孤恩,漢亦負德。」以有罪之身,一旦歸漢,只怕要再受刀筆吏的侮辱。這裏,明確地表示了和朝廷的決裂。
歷史上,對於【答蘇武書】的作者曾有人提出過疑議。唐代史學家劉知己認為從文章的風格上看,不象是西漢的文章。北宋大文豪蘇軾也認為是齊梁時代的人所作,意為李陵辨解是非。但至今對於偽作者尚無明證可資論定。因此,我們仍按舊說加以介紹,意在供讀者了解古戰場的悲壯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