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新編白話文道德經】連載之五十

2024-07-10文化

第四十九章 如何修身養德

(原第五十四章 河上公註:修觀章)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直譯:

善於樹立的人不會連根拽出,善於穿合身衣服的人不會脫去,子孫祭祀長輩的行為是不會終止的。讓自身修道的人品德才是真的;讓自家修道的人品德才是有富余的;讓鄉親鄰裏修道的人品德才是長久的;讓自己國家的人修道的人品德才是豐盛的;讓天下人都修道的人品德才是最普遍的。所以,用他的自身來觀察他的為人;用他的家庭來觀察他家;用他的鄉鄰來觀察他家鄉;用他的國家來觀察他所在國家;用天下人的行為來觀察天下人。我用什麽知道天下?自然靠這個。

白話文意譯:

善於建立、樹立的人是不會連根拽出;善於穿合身衣服的人不會脫去;子孫們祭祀祖輩、長輩的行為是不會終止的。引導自身修道的人,品德才是真的;引導自家人修道的人,品德才是有富余的;引導鄉親鄰裏修道的人,品德才是長久的;引導自己國家人去修道的人,品德才是豐盛的;引導天下人都修道的人,品德才是最普遍的。所以,用他的自身行動,來考察他的為人;用他的家人行為,來考察他家人的德行;用他的鄉鄰表現,來考察他家鄉;用他的國家來,考察他所在國家;用天下人的行為,來考察天下人。我靠什麽知道、了解天下人?自然靠這個。

思考

【大學】提出:"格物、至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說得就是一個人德行修煉的不同程度和不同層次,一個層次比一個層次高,最高境界就是普及到全天下。也是告訴人們做學問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天下人都擁有光明正大的道德;都是"真君子"。

老子在本章中似乎說出了【大學】八條目中後面四條"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層次不同,影響範圍的不同,修德的目的是影響天下人,使天下人的德都達到一個水平,就可以叫"止於至善"和盡善盡美了。

【大學】作者據說是曾參(孔子的學生),也是在老子、孔子思想的基礎上,並進一步發展了。格物、致知是探求大自然奧妙和獲取知識的方法;有知識的人就會知道誠心誠意待人,把自己的"心思"擺正,從修煉自身、從我做起;自己的德行修養好了,達到"明明德"的程度;再從身邊家人開始推廣至天下人。

哲學的發展是要解決兩大問題:一是世界觀;二是方法論。對於世界本體的認識,傳統的唯物論與唯心論之爭在今天看來已經是有定論了。因為人本身就是這個世界的一個"元素",人頭腦中的精神必須要依靠"大腦"這個硬體物質才能存在和發揮作用,而人的精神應該就是軟體系統。而每一個人的這個"精神系統"的形成是受到人體這個物質體系的存在環境制約和發展的,這就是:存在環境因素決定了人體可以接受到的資訊總量,進而進一步決定了一個人所真正接受(而不是接收)的資訊,才是構成一個人精神內涵的根本因素。基因也是攜帶資訊的物質,所有,它能遺傳祖先的某些資訊。因為這個資訊是必須符著在硬體上,才能傳播。如透過書寫的"文字"或透過聲波這個物質場等方式傳遞。

二是在方法論上,辨證法與相對論為今天的自然科學打下了基礎。宏觀領域辨證法的鼻祖是中國的老子,而非法國的黑格爾。哲學自身的發展,要依賴於自然科學本體的根本性發展成果出現,才能推動哲學再上新的層次。

形式一旦脫離了內容,就沒有了價值。目前中國有很多領域的發展似乎存在這樣的問題。例如,中國書法正在向這個方向發展,關鍵是書寫的內容是什麽沒有多數人關註,都關註字寫得漂不漂亮。並且絕大多數人都不認識"書法家"們寫的字,書法家們在自我欣賞。古代的先賢們書法作品之所以被流傳,首先是詩詞歌賦作品好,才被保留下來的。現在人不是讀"碑文"而是看字好看,都說明我們現在的人文化修養比古人退步了很多。

機會往往就在你沒有選擇的道路"盡頭"出現。當機會到來時,大多數人是看不出來是機會的!機會一般看似很小,還讓人迷茫或膽戰心驚;但是一旦你敢走進去,一個「新天地」就屹立在您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