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大唐最美的1600個字,目前禁止對外展覽,草聖張旭也學它

2024-09-21文化

初唐有一大「書法巨匠」,他為筆法傳承做出重要貢獻,盡得「二王真傳」,曾寫出「大唐最美書法」,可知其名號的人不多,此人就是虞世南的外甥,張旭的姥爺——陸柬之。

陸柬之,生於 585 年,唐吳人,是武周時期宰相陸元方的伯父,虞世南的外甥,張旭的外祖父。

他官至朝散大夫,守太子司議郎。自幼研習家傳筆法,先後受歐陽詢、虞世南、王羲之的影響,主要欣賞魏晉的流逸秀勁之風,同時融合 「唐楷」 剛健氣力,將雄秀兩種風格拿捏得恰到好處。

李嗣真在【書後品】中記載 :「陸學士(柬之)受於虞秘監(世南),虞秘監受於永禪師(智永),皆有體法」,又寫道:「陸柬之學虞草體,用筆青出於藍」。

陸柬之的書法功力完全不輸現在熟知的名家, 當時一度有人將其列入 「初唐四大家」,可謂名重一時。

他的【文賦】更是書法史上的經典之作。【文賦】為紙本墨跡,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是初唐時期少有的幾部名家真跡之一。

【文賦】以行楷為主,兼參草字,三體並用卻渾然天成。筆致圓潤少露鋒芒,表現出平胡簡靜的意境。筆法飄縱,超逸神俊,深得晉人韻味,從中透露出深厚的蘭亭根基。

從筆畫上看,粗細變化自然,起筆、收筆幹凈利落,轉折處圓潤流暢,毫無生硬之感。每一個筆畫都充滿生命力,如 「余每觀才士之所作」 中的 「余」 字,筆畫流暢自然,粗細得當,給人以穩重之感;「觀」 字的筆畫則舒展大氣,盡顯書法之美。

在結構方面,字型結構嚴謹,疏密得當,重心穩定。每個字的筆畫之間相互呼應,形成和諧統一的整體。

如 「竊有以得其用心」 中的 「竊」 字,結構緊湊,筆畫之間的呼應關系使得整個字富有立體感;「得」 字則疏密有致,給人以舒適的視覺感受。

此外,【文賦】既有唐楷的法度,又有晉書的流暢,不拘於形跡,王羲之意味十足。其用筆幹脆利索、清雋流暢,圓轉遒勁,點畫間盡顯蘭亭筆意。

趙孟頫也曾臨學此帖,從中領悟晉人筆法和結體,受益非淺。孫承澤在給【文賦】墨跡所寫的跋文上說:「趙文敏(孟頫)晚年書法全從此(指【文賦】)得力,人鮮見司諫(指陸柬之)書,遂不知文敏所自來耳」。

不僅如此,陸柬之的外孫張旭也曾臨習此帖。張旭作為 「草聖」,其書法風格豪放不羈,充滿了激情與創造力。

然而,在他的書法成長歷程中,陸柬之的【文賦】無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張旭從【文賦】中汲取了晉人筆法的精髓,領悟了書法的平胡與內斂之美,同時又將自己的豪放之氣融入其中,形成了獨特的書法風格。

可以說,陸柬之的【文賦】為張旭的書法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整體風格來看,【文賦】既有【蘭亭序】的飄逸灑脫,又融入了陸柬之自己的獨特韻味。與【蘭亭序】相比,【文賦】的風格更加內斂含蓄,不事張揚,卻在不經意間流露出深沈的藝術魅力。

從章法特點來看,陸柬之【文賦】獨具匠心。 全書 144 行,1658 字,字型以正、行為主,間參草字,雖三體並用,但上下照應,左右顧盼,配合默契,渾然天成。 在字距和行距的處理上,【文賦】也有其獨特之處。

字與字之間的間距恰到好處,既不過於緊密,也不顯得松散。 行距更寬,疏朗開闊,給人一種清新自然的感覺。

例如,「余每觀才士之所作」 一行,字與字之間的間距適中,使得每個字都能清晰地展現出來,同時又相互呼應,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 而行與行之間的寬距,則讓整個作品顯得更加疏朗,給人以舒適的視覺感受。

【文賦】的章法特點還體現在其整體的協調性上。 每個字的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都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這種協調性使得作品在視覺上更加和諧統一,展現出極高的藝術魅力。

釋文: 右唐陸柬之行書文賦真跡,唐初善書者稱歐虞褚薛,以書法論之,豈在四子下耶。然世罕有其跡,故知之者希耳。大德二年十二月六日,吳興趙孟頫跋。

李倜跋文賦

這篇跋文實乃佳作,筆畫間架的處理,信手拈出而觸處成妙,在平胡寧靜之間盡情揮灑,儒雅動人,舒卷自如,無一筆不痛快,無一筆不沈著,含蓄、瀟灑、清雋、超逸,無雕飾,無燥氣,全是天真自然。正像他【跋陸柬之書文賦】中所說:

「如浮雲變化,千態萬狀,一時之書一時之妙也。」

既得晉人形質,又得晉人之神韻,充滿感人的鮮明的書卷氣息,真是極完美的技巧與極自然的審美意識的自然反映。就此一幅佳作就足以使李倜躋身於書法大師行列。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