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鬥茶盛行的宋朝,第一篇專論的作者,讓你出乎意料

2024-01-28文化

宋代盛行鬥茶,逐本溯源,我們可能會想知道,最早描寫鬥茶的詩是哪首呢,北宋早年的梅堯臣、歐陽修、蔡襄等人都曾有鬥茶的詩作,但第一篇專論鬥茶的詩作,卻是範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number one吧。

先看一下這個題目,這是一首唱和的詩,就是章岷先送了範仲淹一首自己寫的【鬥茶歌】請範大人點評,範仲淹即興和了一首。

章岷是誰呢,是範仲淹被貶為睦州知州時的副官,睦州地處現浙江建德市,距離武夷山不遠。副官章岷是福建浦城人,進士出身,他的祖輩曾管理過北苑貢茶,熟知北苑鬥茶的風俗。章岷將從家鄉捎來的武夷茶贈送給範仲淹品嘗,同時將自己創作的【鬥茶歌】附上,請他評點。

範仲淹品味著上等的武夷茶,看著章岷繪聲繪色地描繪北苑鬥茶場景的「鬥茶歌」,興之所至,揮筆寫下了茶文化中的著名詩篇【和章岷從事鬥茶歌】,這首詩成了千古名作,而章岷的鬥茶歌卻已失傳,令人頗感遺憾。

在這首茶歌裏,仿佛感受到了武夷山雲霧繚繞的茶田、清冽甘甜的山泉、悠悠襲來的茶葉芬芳,以及古人對鬥茶文化的津津樂道。這一切,都在範仲淹的筆下栩栩如生、一一展現。

全詩分為三個部份。

第一部份,講茶的生長環境、建安茶的悠久歷史、采制季節及制作成茶的過程。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水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首四句描寫當時建安早春時節溫暖的氣候及茶樹的生長環境、建安茶超群的品質和種茶的悠久歷史。

新雷昨夜發何處,家家嬉笑穿雲去。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 ——此四句描寫早春時節,春雷剛起,茶園中茶芽開始次第萌發,初展的新芽如珠玉,使茶園呈現一片妍妍向榮的景象,茶農們一路嬉笑著,到雲霧繚繞的山中采茶。

終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貪。 ——茶農們精挑細采,一個早晨只能采到很少的一點芽葉,以致連衣襟都未兜滿,可見貢茶采摘之精細。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圓中蟾 。——宋代制作團茶尤其講究,茶葉經過蒸青之後,要經入榨、研磨、過黃等程式,去除茶葉草青氣和茶膏,惟留馨香甘淡。然後用人型模拍壓成型,飾以花紋,塗以膏油飾面,再烘焙幹燥。壓茶模具壓制出的茶品精美絕倫,方者如玉圭,圓者如皓月。

第二部份著重寫鬥茶所用之器具、水、茶滋味及勝負者的表現;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 。——點明了此次鬥茶活動的目的,即選送貢茶,同時也道出鬥茶活動的內涵,鬥茶不僅是評比茶質的優劣,更是一個鬥美的過程。

鼎磨雲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鬥茶所用茶具極為講究,「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茶爐用首山銅磨制,足見其珍貴。煮茶所用之中泠水,也稱中泠泉,被唐代劉伯芻評為天下煎茶的第一泉。中泠泉由南泠、中泠、北泠三眼泉水組成,而以中泠湧水最多,三眼泉水總稱為中泠泉,匯聚於揚子江中的金山寺旁,又稱揚子江心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心雪濤起。 ——鬥茶的技藝為 細碾精羅、候湯爝盞、調和茶膏 點茶擊拂、起落傾旋。 鬥茶過程中,茶盞中湯花顯現、變幻聚散,「綠塵飛」、「雪濤起」,技法精美,精妙絕倫。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味輕醍醐,香薄蘭芷」,茶湯的鮮美及茶香,帶給茶人無上的美感。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這四句描寫鬥茶的熱烈場面和鬥茶勝敗者不同的心理感受。由於鬥茶技藝精絕,妙趣橫生、扣人心弦,且在眾目睽睽之下,較量茶葉品質好壞、調茶技藝的高低,評價公正,因此得勝者仿佛登臨仙界、得意洋洋,而落敗者猶如戰敗投降的將領,感到羞恥。

第三部份以用典的手法,誇張的將茶的神奇功效與典籍故事相結合,襯托出茶的珍貴。

籲嗟天產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囊。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 ——詩人認為,茶乃天賜的石上靈草,其功效不下於階前的仙草靈芝。茶可清心神、滌蕩世間凡塵,解除酒之宿醉。甚至能召回屈原的魂魄,喚醒沈睡中的劉伶。茶有如此神奇的功效,盧仝為茶吟誦一首千古絕傳唱的詩歌,陸羽為茶著述流傳百世的【茶經】。

森然永珍中,焉知無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 廣袤的蒼穹中,怎知沒有茶中的偉人呢?商山四皓不再采食靈芝,首陽先生不再采薇而食,長安城的酒價降了百萬,成都府的藥市失掉了光輝。這些都不如啜一口茶汁,清涼之間飄飄欲仙。詩人以誇張的手法,描寫出茶的神奇療效。

君莫羨花間女郎只鬥草,贏得珠璣滿鬥歸。 ——鬥茶也能像女子們鬥草(當時的一種女子娛樂活動)一樣贏得滿鬥珠璣而歸,可見當時人們對鬥茶活動的熱衷與推崇。


範仲淹的這首【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生動的將宋代鬥茶的場景完整地呈現在讀者眼前,並對茶的功效進行了熱情洋溢的謳歌,是宋代鬥茶之風普及全國的藝術寫照。

範仲淹的政績以及文學上的成就為世人所熟知,然而,他也喜品茗試泉,是北宋「鬥茶」論者的先聲,卻鮮為人知。以範仲淹的儉樸儒者風範,尚如此歌頌鬥茶,感嘆茶的魅力,實是因為鬥茶風靡一世,無與倫比。以鬥茶為詩題的【鬥茶歌】,不僅早於同時代的梅堯臣、歐陽修、蔡襄等人有關鬥茶的詩作,而且還是可列為第一篇專論鬥茶的詩作。雖然範仲淹的【鬥茶歌】是贊揚鬥茶的先論,但卻不是意在鼓勵鬥茶風氣,而是崇尚以儒家積極入世、養廉勵誌思想來作茶事。由此可見其儒家儉樸、清白而有德義的精神,以及體恤農民之苦並為國謀福的睿智。

自元明以來,隨著異族頻繁入侵和專制統治,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出現斷裂,諸如唐代煎茶、宋代點茶這樣的傳統藝能早已湮沒無聞,稍稍有幾分恢復者,觀者往往驚怪不已,以爲是「日本茶道」、或「南韓茶禮」,正所謂「數典忘祖」者也,令人唏噓不已。這些其實是唐宋時期「四般雅事」之一,後來東傳至日韓,並得到保留,在大陸卻漸次式微甚至淹沒了。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復興的呼聲越來越高,一些有識之士逐漸認識到了傳統藝能的優雅和深奧,認識到了蘊藏其中的傳統文化底蘊。僅就茶文化而言,如果要復興中華茶道文化,就應該從唐代煎茶、宋代點茶開始,從煎茶、鬥茶、分茶開始,這樣才能找到中華茶道文化的源頭。正如宋代理學家朱熹【觀書有感】一詩所吟誦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正本清源,反樸歸根,這樣中華茶道文化才真正有了「根本」,有了生命力,才能開放出美麗的花朵。

這大概是範仲淹【鬥茶歌】帶給我們今人的一些啓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