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秦風漢韻】鎏金銅蠶

2024-06-18文化

秦漢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時期,其所創造的輝煌文明成就,在中國歷史上形成了一道獨具魅力的風景線。為了更好地解讀秦漢文明,陜西歷史博物館融媒體平台推出【秦風漢韻】欄目,透物見史,講述秦漢故事。

鎏金銅蠶

兩漢時期,隨著農業的迅速發展,手工業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突出表現為生產規模擴大,生產部門更加齊全,各部門內部份工日益細密,生產技術不斷提高並在許多領域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

中國古代以農立國,「男耕女織」是其特點。封建國家把紡織與耕田同等對待,「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就是這種思想的深刻反映。據【三輔黃圖】所載,上林苑有蠶館,為皇後親蠶之地,反映了最高統治者對種桑養蠶的重視。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當時陜西的種桑養蠶也很興盛,陜南出土的鎏金銅蠶即是明證。

鎏金銅蠶 漢 長5.6厘米 胸高1.8厘米 重0.01千克

1984年陜西省石泉縣出土

鎏金銅蠶出自石泉縣前池河距離沙土面2.5公尺深的地下,系農民淘金時發現的。鎏金銅蠶全身共計九個腹節,胸腳尾腳完整,造型逼真,制作精美。石泉縣位於秦嶺南部,氣候溫和濕潤,非常適合蠶桑業的生產,據【石泉縣誌】記載,此地古代養蠶業就很興盛。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織絲的國家,很早就有「黃帝元妃嫘祖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的傳說。小滿時節蠶已上簇,人們開始準備繅絲。繅絲,就是將蠶繭制成蠶絲。在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養蠶、育蠶、作繭、絲織、縫衣等的全過程記錄。甲骨文中有蠶、桑、絲等象形文字及祭祀蠶神的記載。在考古工作中,早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象牙盅上,就出現了蠶的形象。商周時期還出土了許多玉蠶的標本。

玉蠶 西周

寶雞市茹家莊出土

古絲綢之路開啟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視窗,推動了中華絲綢文明向世界的傳播和交流,多種文化在此交流、沖撞、融合,形成了璀璨的人類文明,鎏金銅蠶則見證了這段歷史。

參考文獻:

[1]冀東山主編.神韻與輝煌——陜西歷史博物館國寶鑒賞·玉雜器卷[M].三秦出版社.2006.

[2]段京肅,段雪雯.絲綢之路文化傳播力的傳承與發展[J].當代傳播,2016.

[3]陜西歷史博物館:【陜西古代文明】,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9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