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雲岡之曇曜五窟:帝王與佛的共生

2023-12-31文化

在中國古代, 把皇權的「合法性」和神話傳說聯系在一起的做法太多了。 像周武王降生時有鳳凰托夢;魏文帝曹丕出生的時候天上有「圜如車蓋」的青色雲團;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出生時更是「神光異常」。

「曇曜五窟」第20窟內景

但是 直接把皇帝塑成大佛 受萬世崇敬的操作你見過嗎?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最早開鑿的「曇曜五窟」中每一尊主像都代表著一位北魏的皇帝。後世信眾朝拜,究竟是拜佛祖,還是拜天子呢?

01

曇曜-一代高僧開石窟

曇曜五窟之所以叫「曇曜」,是因為這五窟是 北魏文成帝令沙門統曇曜開鑿的。

曇曜是一位高僧,來自涼州,大概在甘肅境內。南北朝時期,佛教東傳,在新疆的塔裏木盆地的南北兩側形成了兩條通道。

唐代絲綢之路

北道以龜茲為中心,南道以於闐為中心。 龜茲以小乘佛教為盛,在此地多鑿石窟,而於闐則以大乘佛教為盛,在此地則多建塔寺。 這兩地的佛教及藝術,在佛教東傳的過程中首先匯於涼州。

曇曜像

在此種環境影響下,出個高僧曇曜也不甚稀奇。 【魏書·釋老誌】記載:

和平初(460 年)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初,曇曜以復法之。明年(453 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見於路,禦馬前銜曜衣,時以為馬識善人,帝後奉以師禮。 曇曜白帝於京城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

也就是說,文成帝非常認可曇曜的佛法水平,所以讓他主持開鑿曇曜五窟,為這幾位帝王「塑金身」。

雲岡石窟蓮花大道

02

我非拜天子,乃是禮佛耳

曇曜五窟指的是雲岡石窟第16-20窟,開鑿於北魏年間(460-465年),也是雲岡石窟的第一期工程。

北魏是一個佛教長足發展的朝代,在那個時候佛教甚至也有點為皇帝服務的意思,北魏初期有個高僧叫法果。這位高僧曾執言,僧侶佛門,一不拜父母,二不拜皇帝王者,只拜佛拜法。但這位高僧從山野來到平城以後宣布:

能鴻道者人主也, 我非拜天子,乃是禮佛耳!

——【魏書 · 誌 · 卷二十】

瞧瞧,法果和尚對皇帝的溢美之詞,我不是拜皇帝,我是禮佛呢!

雲岡石窟平面圖

20窟-雲岡的門面

按照營造順序,最早開鑿的就應該是第20窟了,從20窟到16窟,分別對應著 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太子以及文成帝。 至於營造順序,目前學界普遍認可的是第 20-17-19-18-16 這個次序。

20窟全貌

說起第20窟,一看圖就明白是哪個了。這尊露天大佛,可說得上是雲岡石窟的「門面擔當」了。其實露天大佛本來可不是露天的,是年深日久,石窟頂部塌毀,才成了今天的「露天大佛」。

露天大佛細節

石窟內部平面是近似梯形的形狀,四角呈圓弧狀。 北壁就是露天大佛 ,東西壁本來應該都有脅侍佛和脅侍菩薩。但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除了露天大佛和左脅侍佛外,其余尊像幾乎崩毀。

脅侍佛

露天大佛的背光覆蓋整個北壁,由內側向外依次配列 坐佛、供養天人、火焰紋, 東西壁脅侍佛帶頭光,頭光外層並列半忍冬紋,和身光火焰紋重疊。

大佛雙手結禪定印,頂部為磨光肉髻。袈裟的衣紋都是凸起的條帶,上有刻劃線,且泥條頭部尖細,具有很強的塑像效果,實際上這種條帶裝飾是對犍陀羅雕像的模仿與改造。而且這種袒右肩的服裝, 是明顯的印度早期佛像服飾風格。

袒右肩的袈裟

不僅僅是衣飾,這露天大佛雙肩齊挺,胸部厚實,身材魁偉,體型健壯,身體略略前傾,又體現了秣菟羅佛像藝術風格。

菩薩形飛天

主像之外,最有名的恐怕要數這一窟的「菩薩形飛天」,她頭戴花蔓寶冠,圓形頭光,辮發,圓臉,頸飾項圈,臂腕佩釧鐲,長裙貼腿,露足,手捧花盤向佛, 具有古印度貴族的裝束特點。

拓跋珪像

話又說回來,露天大佛代表的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他是北魏的開國皇帝,【魏書】中評價他:

帝有高天下之誌,興復洪業,光揚祖宗者,必此主也。

開國皇帝配最好看的洞窟,也是相得益彰啊。

17窟-唯一的菩薩

第17窟的主像是一個 交腳菩薩 ,而不是佛,他的背光覆蓋整個北壁,外層是火焰紋、內層是並列半忍冬紋。

17窟交腳菩薩,戴寶冠,著臂釧

他頭戴寶冠,身披纓絡,胸前配蛇紋帶,大臂上還戴著臂釧,斜披絡腋,束腰收腹,下身穿羊腸長裙。

左手依靠古希臘式立柱支撐, 具有濃郁的古印度情調 。表情柔和,說不上眼中的那份悲憫是給自己啊,還是給蒼生。

坐姿脅侍

左右的東西壁上有兩尊脅侍,龕壁上還有千佛的式樣,兩尊脅侍一坐一站,都身著 通肩袈裟,這種服裝源於犍陀羅藝術創造出的第一個佛像。

站姿脅侍

有趣的是,第20窟和第17窟都開鑿得比較早,可能北魏的工匠們還沒有摸準雲岡的「脾性」。剛剛已經敘述過,露天大佛之所以是露天大佛,是因為 洞頂塌毀 了,這就是工匠們沒有把握住雲岡巖石的特性, 沒有把山體脆弱的部份清除再進行開鑿 ,才造成的失誤。

而17窟明顯能夠看出,主尊的比例不太對,到腳的部份就多少有點刻不下了。

窟壁小龕

這一窟的主像對應著 北魏景穆帝拓跋晃 ,他是一個比較仁慈的賢良太子,太武帝下詔滅佛時,父子產生矛盾。屢諫不從,當時還是太子的 拓跋晃私下設法保全了很多無辜的僧侶, 可惜他最後被人陷害,憂慮致死,帝位是後世追封的。

【魏書】曾這樣評價過他:

(拓跋晃)明慧強識,聞則不忘。及長,好讀經史,皆通大義。

他活著的時候沒做過皇帝,所以可能為他造像的時候就造了菩薩像,而非佛像。

19窟-三世佛分開放?

這一窟呢, 主像可以說是雲岡第二大的佛像了 ,占據了窟內大部份空間,背光甚至覆蓋了整個北壁。結跏趺坐,耳輪齊肩,下頜崩毀。舉右手,肘下有一小柱支撐。衣紋簡潔明快,輕薄貼體,袈裟邊飾折帶紋。

19窟主像

主窟平面有點橢圓形,下面排列坐佛。 南壁上層東西隅各雕一立佛,都穿著通肩式佛衣、右手當胸、垂左手,頗有些犍陀羅式風格。這一窟其實供奉的是三世佛,其他兩尊像在窟外, 這也是北魏首創的造像方式。

窟外耳洞,內有坐佛

西側的立佛左下部份有個跪坐童子,立佛用左手摸著童子的頭,這應該是羅睺羅的因緣故事。

羅睺羅是悉達多王子,也就是釋迦牟尼的親兒子,七歲那年跟著佛陀修行,在他二十歲那年,釋迦牟尼為他開示了【小羅睺羅經】,最終尊者羅睺羅成為佛陀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的大阿羅漢。 這羅睺羅因緣,也是雲岡最早的佛教故事影像。

羅睺羅因緣

這一窟主像對應的是 明元帝拓跋嗣 ,他是一位賢明的君主,文武雙全,治國有方,修訂律法,重用能臣,使北魏更快地從部落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在北魏開國歷史中具有承先啟後的樞紐地位。

窟壁小龕

【北史】中曾這樣評價他:

明元承運之初,屬廓定之始,於時狼顧鴟峙,猶有窺覦。已加以天賜之末,內難尤甚。帝孝心睿略,權正兼運,纂業固基,內和外撫,終能周、鄭款服,聲教南被,祖功宗德,其義良已遠矣!

西明窟倚坐像

18窟-滅佛者就是佛?

這18窟就有點地獄笑話的感覺了,這一窟的主像對應的是 太武帝拓跋燾 ,而讓拓跋燾「青史留名」的事件,正是「太武帝滅佛」。

拓跋燾像

他在位期間雖然 統一了北方,擊敗柔然、南伐劉宋、征服鄯善、龜茲等國。同時也厲行中文化改革,甚至確立了死刑復奏制度, 也算得上一位有功績的帝王。

【北史】評價他:

太武聰明雄斷,威靈傑立。藉二世之資,奮征伐之氣,遂戎軒四出,周旋夷險。平秦、隴,掃統萬,翦遼海,蕩河源。南夷荷擔,北蠕絕跡,廓定四表,混一華戎。其為武功也大矣。遂使有魏之業,光邁百王。豈非神睿經綸,事當命世。至於初則東儲不終,末乃釁成所忽,固本貽防,殆弗思乎。

但是他厲行滅佛,死在他手下的佛教徒不計其數,結果自己去世後還被塑了佛身,不知道拓跋燾本人知道了會是什麽感受,那些跪在他面前禮佛的佛教徒,又會是什麽樣的想法。

18窟主像

這尊主佛像高肉髻,面頰豐圓,鼻梁高挺,渾厚質樸,身披千佛袈裟。 據說,他袈裟上的每一個小佛都代表他殺過的佛教徒。 手心向裏的獨特姿勢也被看做是對受害者的撫慰。

主尊頸下刻有三道折痕,穿著右袒大衣,就像「濕身」了一樣,肌肉曲線若隱若現,雙腳和肩膀一樣寬,雖然風化嚴重,但還是可以隱約觀察到其重心略偏左腳,右腿稍微彎曲, 形態與秣菟羅風格相似,彎曲的振幅小於犍陀羅造像。

衣飾上的千佛細節

兩側分別配置脅侍佛、脅侍菩薩及十大弟子像。左脅侍佛頭頂華蓋,面龐渾圓,體魄偉岸。

脅侍佛與窟壁弟子

左脅侍菩薩頭戴花冠,秀麗典雅。上端五弟子雕刻,俱為西域人特征,據說 每一個弟子都代表他在位時曾經征伐過的某個西域國家。

提瓶靜立的弟子,身上仍有色彩

這些弟子或提瓶靜立,或拈花微笑,或閉目傾聽,或若有所悟,或喜從心生,雖然很美。但拓跋燾被一群自己的刀下亡魂圍在中間,總有些瘆得慌的感覺。

戴花冠的弟子

16窟-俏皮一笑

第16窟的主像是立佛,漢式服制,頭發刻為波狀,身光火焰紋是雲岡造像前期(460-465年)樣式,不過整體完工應該是要晚一些,大概中期工程(465-494年)末左右。

16窟主像

主像是波紋狀發髻,清秀俊逸。佛像身穿 褒衣博帶式袈裟 ,胸前結帶下垂,屬 北魏太和年間推行中文化時的服制。

頭部雕刻承襲了犍陀羅風格,臉型瘦長。他的表情是笑著的,不完全是佛陀的那種悲憫,倒有點俏皮的樣子。

主像頭部

周壁上層有華蓋飾和千佛龕,中層主要有七大龕,包括明窗下的三龕,也就是中間坐佛龕和左右的交腳菩薩龕、南壁的東西坐佛龕、東西壁的二佛並坐龕,呈東西對稱性配置。

明窗東壁,上有千佛與小佛龕

值得註意的是,石窟和主像是皇帝發願營造,因某些緣由本尊造像被中止,而佛龕是皇帝以外的人捐造,與朝廷事件無牽連,造像工程才得以繼續。

東壁中部第3層龕主尊左脅侍菩薩頭部(左)

明窗西壁第1層龕主尊交腳菩薩(右)

這一窟對應的是 文成帝拓跋濬, 雲岡石窟其實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建立的,他息兵養民、誅殺叛臣、平定叛亂、改革官制,也算是一個不錯的皇帝。

【北史】評價他:

文成屬太武之後,內頗虛耗,既而國釁時艱,朝野楚楚。帝與時訊息,靜以鎮之。養威布德,懷緝中外,自非機悟深裕,矜濟為心,亦何能若此?可謂有君人之度矣。

窟內全景(部份)

03

結語

把皇帝塑成佛像,受萬世崇敬,卻要在人質疑時說上一句「我非拜天子,乃是禮佛耳。」在誠心參拜的那一刻,拜的究竟是佛,還是自己的貪嗔癡念?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