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穿越千年書海,探尋朱熹的「心」讀書法

2024-07-31文化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位學者,他以筆為舟,以心為帆,遨遊於浩瀚的知識海洋,不僅自己學富五車,更留下了影響深遠的學術瑰寶。他,就是宋代大儒——朱熹。今天,讓我們以一位自媒體人的視角,重新走進朱熹的世界,探尋他那非同尋常的讀書之道,看看那些古老而智慧的學習方法,如何在我們現代人的生活中煥發出新的光芒。

初心如磐,虔誠向學

想象一下,年輕的朱熹,懷揣著對知識的無限渴望與敬畏,踏入了劉子羽、劉子翚家的私塾。那裏,不僅是書本的海洋,更是心靈的歸宿。他的目光,早早地釘選在了程頤、程顥、張載等先賢的著作上,那份虔誠與崇拜,如同朝聖者向著聖地前行,每一步都堅定而充滿力量。朱熹深知,讀書不僅僅是為了獲取知識,更是為了「窮理」,為日後構建自己的學術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他提出的「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無數後來者的求學之路。

心到神聚,讀書三要

在朱熹看來,讀書絕非簡單的文字堆砌,而是一場心靈的對話,一次智慧的碰撞。他強調的「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是對這一理念的生動詮釋。特別是「心到」,被他視為讀書之根本。朱熹認為,只有當心靈完全沈浸在書中,眼睛和嘴巴的參與才能自然而然地跟上節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比喻讀書要「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仿佛身後有刀劍相逼,這樣的緊迫感讓人不得不全神貫註。這種讀書的態度,不僅提高了效率,更讓知識的吸收變得深刻而持久。

熟讀成誦,悟透經典

如果說「心到」是讀書的靈魂,那麽「熟讀成誦」則是實作這一靈魂的必經之路。朱熹堅信,只有透過反復誦讀,將文字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他提倡的「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的誦讀方法,看似簡單,實則是對專註力和記憶力的雙重鍛煉。在劉子羽、劉子翚的「六經堂」裏,那日夜不息的誦讀聲,正是朱熹和同窗們對知識的無限追求與熱愛的見證。而他自己,更是將這一習慣保持了一生,無論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下,還是夜深人靜之時,他總能手不釋卷,心隨文動。

以心觀心,聖心吾心

朱熹的讀書,不僅僅是對文字的解讀,更是一種心靈的體驗與融合。他主張以自家之心體驗聖人之心,透過深入閱讀,實作與古代先賢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在他看來,讀書的過程,就是一場自我提升與超越的旅程。當他讀到【孟子】的通透,讀到【中庸】的警勵,那些文字仿佛化作了精神的力量,激勵著他不斷前行,最終在學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反思當下,重拾傳統

回望朱熹的讀書之路,我們不禁要反思,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是否還保留著那份對知識的虔誠與敬畏?在資訊爆炸的今天,我們是否還能靜下心來,用心去品讀一本書,甚至將其熟讀成誦?朱熹的「用心」與「成誦」,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方法,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知識的尊重與熱愛。或許,正是這份堅持與熱愛,讓我們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寧靜的港灣,讓心靈得以滋養,讓智慧得以傳承。

總之,朱熹的讀書之道,是對古代智慧的一次深刻挖掘,也是對現代人學習方式的一次重要啟示。讓我們以他為鏡,重新審視自己的讀書習慣,重拾那份久違的「用心」與「成誦」,讓閱讀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讓知識成為我們前行路上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