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哲學智慧另一面的困境:年輕人不要沈迷哲學

2024-02-06文化

受過教育的青年們由於無聊,都沈湎於不可實作的夢境和幻想之中,他們被各種理論所迷惑,變成了理論上的殘廢者­——杜斯妥也夫斯基【罪與罰】對精神世界的過度探索,是很危險的事情。一旦邁過那條實線,人生就會滑向虛無主義。就是為什麽說,人一定要愛上點什麽,有點牽絆才會形成抓力,把你留在這世界上。

今天和大家閑聊哲學問題。

哲學智慧的另一面,也帶來了困境。表現為兩種不同精神狀態的人:

1.過於追求自我而離群

2.感覺失去了自我,生活沒有意義

這兩種的歸處都是,虛無主義。

希望今天我們可以找到這些困境的解決方案。

在哲學的世界中,只有少數人是純粹而簡單的理論拓荒者, 絕大多數的人都是渴望吸收理論的精華 ,認為功利主義好就會擺出大量的事實,認為實用主義好就會擺出足夠的原則。

普通的哲學門外漢絕不是激進的,他從來不會一直順著某一種哲學流衍生活 ,而是生活在一個目前看起來合理的空間中去適應不同學說的誘導,不斷改進自己的看法。

但我們中的一些人不僅僅是哲學門外漢,而是名副其實的業余人員,因為我們心中有太多的矛盾和猶豫 ,一旦我們雙方對立中不相容的東西混合進來,我們就無法保持良好的理智;

一旦我們發現看到的哲學理論僅僅表達了現實的割裂,但又沒有解決,那我們就會非常矛盾。

那麽你找到了什麽樣的哲學來滿足你的需求呢? 你會發現,

經驗主義哲學是不夠虔誠的 ,他可以被精英主義來支配隨時站在我們的對立面;

而有宗教信仰的哲學對於你的目的來說又不夠實用。

曾經有一個畢業於西方某個大學的哲學系年輕人說,他一直認為,進入哲學課堂前,要把哲學的世界完全不同於自己走在街上的那個現實世界。這兩個世界之間幾乎沒什麽關系,所以無法讓他們同時占據思想。

哲學課的世界是簡單高貴的。現實生活的矛盾,在這裏並不存在。經典的理論原則描述出它的骨架,嚴謹的邏輯構成了它的肉體。

但事實上, 哲學遠遠不足以表達整個現實世界,只是一個建立在現實世界之上的明確補充,是一個沒有事實存在的理性主義幻想的哥特式避難所。

在這個世界中,人們能夠躲避那些難以忍受的困惑——不是對有形世界的解釋,而 是另一個世界的總和,是世界的替代物,是一種補救也是一種逃避的方式。

人們在進入了哲學殿堂後開始分化。

第一種人:過於追求自我以致孤獨

一部份人繼續追求哲學與理性,意在活出自我,因此遠離他人。

尤其學社科的, 他們會把知識或者思想自由作為一種最高追求,但他們本身不介入社會關系當中,以旁觀者的視角去看待知識與自身的命運。 將知識和自由作為最終目的,疲倦於應對自己所處的社會關系,而只是樂意觀察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和思想。

他們看懂了現存秩序的不合理,發現人性的面具下空無一物,意識形態的機器無孔不入,而人們的任務就是來揭示權力真實的運轉機制。

然後就會 以哲學關系來框架現實關系,將人們劃分陣營與符號化。

他們 將所有的力氣花在了保持自己的思想獨立上。即排斥所有的「社會觀念規定的應當如何」。

比如:

他本身是一個很愛送禮物的人,但是他可能不會過自己的生日或者傳統節日,而選擇在平常送禮物。為了避免摩擦,他會在表面上遵從,但是在內心裏絕不接受所有傳統教條和準則。甚至他人的建議也被視作控制和支配。即便與他的願望一致,他也要抵抗。對幫助的盲目拒絕,連同對競爭的置身事外,的確賦予了他某種獨立性,也讓他感到自己的生活非常有意義。甚至由於拒絕幫助,他們甚至選擇了鍛煉自己變得足智多謀,來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

如果解決好了就能繼續保持自信和遠離他人的孤傲,如果沒解決好需要向他人求助,會讓他就無法再維持孤獨,而願意去為了獲取他人的支持忍受各種平時看起來「庸俗」的行為,並反感自己。

錯誤就在於他把獨立視作最終的目的,而忽略了獨立的價值,最終在於用獨立來做什麽。

這種獨立是一種人為制造的對立和強迫癥,是一種為了禁欲的禁欲主義。

第二種人:失去自我覺得生活沒有意義

另一部份人則認為自己的生活沒有意義,自己也失去了自我 ,走向了異化的勞動。 認為工作和學習是完全外化於我們自身的東西 ,他不是我們改造客觀世界的力量,反而 成為了奴役我們的工具

但是如果把我們所減少的那部份時間和人性換作金錢來買萬物,那麽把金錢當做唯一的目的也未嘗不可。

因此, 他們最大程度上泯滅了或隱藏了真實的自我,將自己的工作解釋為失去了自我,而偶然的閑暇時光去做一些喜愛的事情時,才是真實的自我。

這樣的人也割裂,也會追問生活的意義,以至於常常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意義。但因為無法忍受孤獨和別人的疑惑,所以寧願犧牲一部份自我去獲得他人的友善關系。

往往我們探索精神世界的時候可能多半現實處境並不是十分理想的時候,這個時候會去思考,去探索到底是為了什麽,去尋找一切事物和行為的意義所在,結果越思考越覺得好像沒什麽意義,意義都是別人賦予的虛無縹緲的。

而這兩種人,都會因為意義問題,而陷入虛無主義。

因為「深著相」和「不著相」都是好的狀態,但是已經知道了哲學的觀念世界,讓「深著相」變得動搖;

而「不著相」要求在深刻理解了他們所思考的理論,找到答案後才能走出。似乎也很難。

越想越覺得什麽都沒意思,由此陷入虛無主義的假象裏。之前看過一個觀點,沒有真正入世的人不足以談出世。

大學時老師講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是蘇軾對真實此在的留戀,他知道精神自由的孤獨難以承受,天才的寂寞可以壓垮一個人,所以主動對人間保持眷戀。

但是還沒有這些體會的人,過早地結束了社會關系,拒絕他人的觀點以視為保持自我和「課題分離」,其實是一種執迷不悟。

因為 透過虛無主義辯證法就可以合理化生活中的一切 ,這樣的人唯一需要面臨的也就是偶爾的道德譴責。

但是,以這種虛無主義解釋生活有什麽問題呢?透過 自我在思想和邏輯上想到的達成正義和合理的方式,讓人們在思想和行動中判若兩人 。陷入了一個謊言和虛偽的世界。

因為這樣思考問題的時候犯了一個很明顯的錯誤,就是 透過強化自己腦中的觀點,將對方卑劣弱化成一個稻草人,這樣就可以輕松贏得辯論的勝利。

但是 正確的思辨起點應該是站在反方的立場上,強化和合理化對方的觀點將他強化為一個「鋼鐵人」——然後再回到自己的立場上,透過與鋼鐵人的搏鬥才能堅定和審查自己的觀點。

實際上,迷信哲學的人,多半經不起這樣的拷問。

因為他們習慣形而上學地思辨,而這樣的思考本身就和現實有一段距離。

但我們需要的不僅是一種能夠鍛煉抽象思維的能力,而且還能夠解決現實問題的哲學。無論是宗教的哲學還是事實的哲學,都要為我們提供更好的答案。那要怎樣做呢?

那就是,在看到哲學與現實的差別時,

不要給自己和他人的行為賦予意義,不要符號化他人。

勇敢地用現實追問理論的解法,而不是追問現實的意義。

這樣才能跳出「自我」的世界和「他人主宰」的世界,回到現實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主體。

原創 遊小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