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8月7日立秋,俗語「公秋把扇丟,母秋熱死牛」,今年秋後還熱嗎?

2024-07-30文化

二十四節氣作為傳統文化中無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份,無時無刻不在對古人的生活產生影響,尤其是古人的農耕生產與衣食住行都與二十四節氣的重要作用密不可分。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所彰顯的寶貴經驗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時至今日,二十四節氣在當下的文化生活領域依舊有著蓬勃的生機。雖然時刻千年,其產生的文化內涵歷久彌新,為冰冷浮躁的工業社會註入了自然的活力。而今天我們要說的立秋更是二十四節氣中舉重若輕的四立之一,作為秋天的伊始之征,古往今來都是人們心中天氣由熱轉涼的標誌。

雖然文人墨客多言悲秋寂寥,但在民間百姓眼中,秋天卻更是值得期待的。秋季農作物在立秋時進入關鍵的成熟期,水分成了較平時更為重要的需求,這些資訊在民間俗語中有著生動形象的體現,如「立秋無雨人人愁」、「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黃金」等等。此外,除了農耕上對秋後雨水的關註,生活上對立秋後冷暖的關註也不妨多讓,如「朝立秋,涼颼颼;暮立秋,熱到頭」、「過了立秋節,一夜冷一夜」。雖然今天農耕已與我們漸行漸遠,但冷暖還是要切身感受的,而於此相關的俗語還是值得玩味的。

比如這句「公秋把扇丟,母秋熱死牛」,咋聽之下,難免疑惑。秋天作為季節的概念,怎麽還有「公」「母」之分?古人又是怎樣區分?二者又有什麽不同呢?

俗語通俗易懂的特點使得大多數俗語都是婦孺皆知,公秋丟扇顯然是說公秋的天氣涼爽,用不著再扇扇子。「母秋」的天氣則剛好相反,雖然不至於「熱死牛」那般誇張,顯然也與三伏時的炎熱無異。

如此一來,生活在都市中的我們而言,自然是希望即將到來的是「公秋」而非「母秋」,那麽二者究竟如何區分,今年的秋季是「公」還是「母」呢?

古人區分秋季的「公」「母」大致有三種說法,因為單一的氣候無法覆蓋地大物博的中國,所以不同地區對相同季節難免產生不同的區別方法。比如有的地區是看幾月立秋來分別,有的地區則是看立秋當天日期的奇偶,還有的地區則看是早上還晚上立秋,以此來加以定論。

第一種情況則看立秋所處的月份是六月還是七月,前者屬於公秋,後者屬於母秋。第二種情況則是根據古人對數位的奇偶、陰陽等內容的定義來劃分,雙數和單數即偶數與奇數,前者屬陰,後者屬陽,陰陽對應雌雄即母和公,如果偶數日立秋就屬偶屬陰屬雌為「母秋」,反之則屬奇屬陽屬雄為「公秋」。第三種則是看立秋交節的具體時間,白天屬陽,為公,此間立秋當屬「公秋」,夜間屬陰,為雌,此間立秋則為「母秋」。

有了這些資訊,再來看今年立秋,「公」「母」自然也就明了。

今年農歷七月初四立秋,具體時間為早上八點零九分十三秒,對照第一種和第二種說法是「母秋」,按第三種說法則是「公秋」,這些說法的具體地域已無從考究,如此便只能以多為尊,所以今年可以按「母秋」劃分。

對於我們來說,這顯然不是好訊息,因為俗語說「公秋爽,母秋兇」,「兇」指的是氣溫高的程度,即便立秋是轉涼的標誌,但實際的氣溫依舊炎熱,甚至可能持續到處暑之後。

總的來說,立秋後的氣候大抵是有了眉目。不過,俗語本身的地域性以及當下環境今非昔比,俗語也僅僅只能當作參考,如要要指導生活與生產的話,還是得關註當地氣象部門的即時預報。#圖文新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