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哪裏有什麽海洋文明,那只是西方強盜文化的一塊遮羞布

2024-01-30文化

海洋文明是指那些在人類歷史上,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依賴海洋資源以及透過海洋活動而發展起來的社會文化體系。

例如,古希臘、迦太基,中世紀及近代的義大利、荷蘭、英國等都是號稱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說是它們透過海洋活動積累了財富與影響力,在全球範圍內塑造了歷史行程。

但是我們仔細想想,這些國家究竟有什麽東西可以用來貿易,有什麽文明成果對人類的發展行程起到重大作用的?

舉世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有中國,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為什麽就沒有這些所謂的「海洋文明」國家?

盡管海洋能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如漁業資源,但這些「海洋文明」國家仍需透過內陸貿易或直接占有農田來保證糧食供應。

例如古希臘城邦,根據西方歷史所說,雖然海洋商貿發達,但由於本土耕地有限,還需要從周邊地區進口糧食。

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這些「海洋文明」都是小國,國土面積有限,又是如何保證產出足夠多的糧食,繁衍足夠多的人口進行生產和軍事活動?

你連糧食都無法保證,憑什麽能解放更多不事生產的閑人專門去研發科技與文化,從而形成自己的文明?

土地對一個國家究竟有多重要呢?

艾躍進教授曾經在南開大學的演講中提到,一個國家的強大基礎是有廣袤的國土面積,新加坡打死他也強不了,首都就是國家,國家就是首都,沒有戰略縱深,沒有戰略資源,一打就滅,這就是國土面積與國家強大與否的關系。

華夏上下五千年,都是根植在土地上的歷史,是一部農耕文明的發展史。

所謂的大航海,說到底還是在追求殖民地。 因為大航海不能創造出新的土地,只是發現了新土地。

那些歐洲國家,先是西班牙,荷蘭,葡萄牙,後是英國,有貨物出售是海商,沒有貨物時又是海盜,互相之間爾虞我詐,爭來搶去的都是殖民地,哪裏有文明可言?妥妥的海盜文化。

工業革命,還是在土地上做文章。

科技創新只是提升了生產力的發展,但生產力發展最終還是要反饋到土地上,反饋到生產資料上。

棉花、白糖、小麥、玉米,礦石這些全都是土地上的產出。

哪怕後來的房地產,依舊是土地,所以,毫不客氣的說,無論古今中外,所有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工業……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土地為 根本。

誰掌控更多的土地,誰掌控了讓單位土地產出更多資源的技術和科技,誰就是世界的霸主。

古往今來,無一例外!

人類瘋狂探月,瘋狂探索火星,實際上還是為了追求更多的土地,更多新型土地,以及土地上蘊藏的資源。

所以,土地是這個世界上最直接、最本質,也最永恒的資源。

即使以後各國能夠成功建立太空基地,也不會放棄地球土地資源,更不會把土地資源的所有權交給百姓。

比爾蓋茲、索羅斯、貝佐斯、巴菲特、祖克柏等億萬富豪,都在大肆購買土地,同樣是為了自己的商業帝國擴張做準備。

科技的創新會停止,工業的擴張會停止,但土地永遠都在創造財富。

古往今來,從未停止。 土地作為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資源,在古今中外的歷史長河中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

無論是農業文明、工業文明還是資訊時代,土地都是物質生產的基礎,也是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載體。

從農耕文明的角度看,土地直接關聯到糧食生產和人口生存,掌控土地意味著掌握了國家命脈和社會穩定的關鍵要素。

在大航海時代及之後的殖民擴張時期,對新土地的發現與占有不僅關乎國家領土的擴大,更是獲取新的自然資源和發展空間的戰略需求。

工業革命以來,科技進步提升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單位面積產出,但歸根結底,工業化行程中的各類產品,其原材料來源以及最終的產品銷售市場,仍然離不開土地這一基礎元素。

即使是現代科技高度發達,人類探索太空、登陸月球乃至火星,除了科學探索的目的之外,也包含了尋求未來可能的新生存空間和資源供給的可能性。

所謂的海洋文明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海洋資源和海上活動,但它並非完全脫離土地而存在。

海洋文明的誕生和發展離不開與陸地的互動和依托。 因此,無論歷史如何變遷,土地始終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基石。

海洋文明不可能完全離開土地而獨立誕生和維持,而是農耕文明的次生品。

大航海只是各地相互聯系與互動作用中,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但絕對無法誕生獨立的文明,影響人類的行程。

西方國家說他們的文明是海洋文明,只是西方強盜文化的一塊遮羞布,一種給自己臉上貼金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