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15歲上北大,25歲自殺,他留下一首詩火了數十年,如今人人都會背

2024-02-28文化

前言:

最高畢業院校未改變命運 從北大風光入土。

「海子留下遺書後,為何會突然選擇臥軌自殺?」

海子出生在山東農村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務農為生。

小海子從四歲開始就展露驚人的記憶力,拿下了村裏的語錄背誦比賽冠軍。

上學後,他的學習天賦更加彰顯,初中時就開始自學高中知識。

然而貧苦的家境和幫助父母的重擔讓他無法全身心投入學習中。

在勞動的間隙,小海子總是望著遠方發呆,腦海裏描繪著外面的世界有多麽精彩。

有時候,海子跑到村邊的大樹下,一坐就是一下午。

樹下有本已經泛黃的詩集,是先前有位外地遊客遺落的。

海子會一遍遍翻閱那本薄薄的書,用幼小的心靈去理解那些華美的詞句背後的意境。

也許,就是這本舊書開啟了他通向詩歌和文學的大門。

與青梅竹馬定下婚約

為緩解家庭經濟壓力,海子的父母在他十五歲那年就給他定下了親事,物件是村裏一名與海子青梅竹馬的女孩小芳。

小芳比海子小兩歲,從小個頭就很小,但卻很活潑可愛。

兩人一起長大,關系要好得多。

海子還記得小時候兩家一起慶祝新年,小芳笑起來兩個酒窩很討人喜歡。

到了十幾歲,海子和小芳也有了青春期男女朋友之間微妙的感覺。

只是由於家庭環境的壓力太大,這份感情沒有進一步昇華的機會。

海子後來寫的一些浪漫抒情詩歌中,也不乏對這個女孩那無疾而終的少年情感的描寫。

然而,這樣的婚約也註定會成為海子人生新的轉折點。

考上北大解除婚約

1979年,17歲的海子以全省前十的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成為自己家鄉有史以來第一個進入北大深造的大學生。

一個農村孩子能考上北大中文系,是全村人都為之驕傲的大事。

村裏人紛紛前來海子家祝賀,認為這個孩子一定會大有作為。

得知這個訊息,海子開心不已,終於可以實作他小時候的夢想--走出大山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然而這也意味著海子必須離開家鄉和青梅竹馬小芳。

小芳得知海子要去北京上大學,開心之余也害怕他們會漸行漸遠。

但她還是祝福海子北上求學一切順利。

兩家人最終解除了婚約,海子開始了他歷史性的求學之路。

大學期間 北大三劍客

1983年,海子如願以償進了北大中文系。

大學的生活對這個來自偏遠農村的少年來說,新奇又刺激。

豐富的課程不僅滿足了他對知識的渴求,而且教授們講課時那種睿智和學養也讓還當他受益匪淺。

在北大求學期間,海子結識了西川、駱一禾兩位詩人。

三人不僅成了密友,也有許多共鳴。

他們經常聚在一起討論文學,海子也在兩人的啟發下開始了對中國現代詩歌的系統學習。

三人誌同道合,相濡以沫,被譽為「北大三劍客」。

在這段時期,海子寫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首詩歌,也由此開啟了通往詩歌世界的大門。

四年求學的時光不僅開拓了海子的知識視野,也豐富了他的內心世界。

那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留校任教 寫作量達200萬字

1985年,海子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北京大學,並繼續攻讀北大中文系研究生。

三年後,他順利畢業並留校任教。

作為一名大學教師,他不僅擁有著體面的工作,也因此有大量的時間可以用來創作。

在他短暫的25年人生中,海子憑借驚人的創作能力創作了近200萬字的詩歌作品。

他的詩作深度挖掘了豐富的人生體驗和情感世界。

那些抒發的熱情、幻想和哀愁構成了一種嶄新的浪漫主義精神,也讓很多80後的青年產生了強烈共鳴。

甚至有評論說,海子用他獨特的文字創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一個可以供讀者永遠遨遊的想象中國。

面朝大海 表達幸福向往

1988年3月,25歲的海子創作出他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這是一首非常積極樂觀的詩歌,全篇都在以詳實而真摯的語氣,描繪著詩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詩人向往隨心所欲地周遊世界的自由。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夢想中有一所朝海而建的小屋,迎接每個美好的春日。

在充滿希望和正能量的語言中,海子向整個世界傳達著祝福。

這首充滿生機與動力的詩篇一經發表就受到讀者熱烈追捧,很快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篇。

然而讓人無法理解的是,創作出如此充滿希望和活力的作品後,海子卻在短短兩個月內選擇了結束生命。

遺書中表明 自己決定自殺

1988年5月23日,海子在山海關鐵路上臥軌自殺,年僅25歲。

根據他留下的遺書,這完全是他自己的選擇,和任何其他人都無關。

遺書很短,只有寥寥幾句話:「我,海子,系自殺身亡,與他人無關。

」對於一個事業有成的青年才俊,正值壯年卻突然宣告生命的終結,外界都為之震驚和不解。

這位天才詩人,他的內心世界中到底發生了什麽,才讓他走向了這樣極端的結局?

海子為何自殺?眾說紛紜

關於海子突然自殺的原因,自殺後便有許多猜測。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個說法分別圍繞愛情和生活所迫展開。

根據一種看法,海子性格偏執,過分理想化的愛情觀讓他一次次在感情路上碰壁。

他的一些戀人最終都選擇了離他而去。

而25歲那年,海子追求的一位女作家葉笛兒也從他的熱烈表白中退縮了。

葉笛兒比海子大五歲,是一個成功的作家。

她溫婉內斂的性格和強大的內心世界深深吸引了海子。

海子自認為葉笛兒是他的知音。

他用最熱情奔放的文字向葉笛兒傳達心意,以為這樣就能打動她。

但是常年浸潤在文字世界裏的葉笛兒難以承受這樣強烈的情感光波,她最終選擇離開北京去了西藏閉關寫作。

海子得知後立即動身去西藏尋找她,可惜一無所獲。

他在西藏寫就長詩【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哀嘆自己對愛情和知音的追求一次次落空。

一次次浪漫主義幻想的破滅,是對這個脆弱靈魂的沈重打擊。

這可能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海子脆弱的內心世界難以面對熟悉的人和事物變遷。

他在大學裏的成功沒有讓這個農村孩子真正適應都市生活的復雜性。

他在北大的生活和創作狀態也讓他很難適應被迫參與的社交活動。

除了上課,海子幾乎不跟任何人來往,常年與人隔絕。

就連海子的母親也為他的孤僻而頭痛。

種種生活壓力累積,導致他在精神上無法自拔,最終選擇了自殺。

結語:

不管真相如何,海子留給世界的詩篇將永遠閃耀。

我們也只能猜測,如果他身邊有真知音,這位天才是否就不會離世的如此突然。

海子的一生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色彩。

他癡迷於抒發內心的激情,追求理想中的愛情。

但是脆弱敏感的心靈也讓他難以承受打擊。

盡管他站在人生巔峰時寫就不朽篇章,最終卻仍在幻滅中選擇了自殺。

海子的悲劇人生預示著他那個浪漫主義式的激情時代的終結,但他投入靈魂的文字將永遠燃燒。

我們不能評判這樣一個脆弱的靈魂,只能在他留下的光芒中嘗試理解他,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