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端午20別名,探秘傳統文化寶藏!

2024-06-10文化

# 端午習俗知多少# # 習俗#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是集自然與人文於一體的傳統節日,也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除了「端午」這個廣為人知的名字,它還有哪些別稱?每個名字背後又有著怎樣的習俗和故事?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端午,探索它20個不同的稱謂,以及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和歷史。

1.端陽節:端為始,陽為日,端陽即為初的一日,也就是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

2.重五節:古代以「五」為陽數,五月五日雙五重疊,故稱「重五」。

3.重午節:在古代歷法中,「午」屬馬,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所以五月五日也可以稱為重午。

4.浴蘭節:古人在端午節有沐浴的習俗。

【大戴禮記】記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

【楚辭·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

後來一般是用艾葉、菖蒲等草藥水煎後沐浴,認為這樣可以祛病除疾。

5.菖蒲節:因為端午節有家家戶戶掛菖蒲、懸鐘馗的習俗,希望驅鬼辟邪,帶來平安。

6.龍舟節:源於中國南方地區而不是紀念屈原的端午節習俗。

相傳,古代南方地區江河縱橫,人們以劃船競技的方式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7.解粽節:古人端午吃粽子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和長者勝出的娛樂風俗。

8.女兒節:明代沈榜的【宛署雜記】說:「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祭,戴艾葉、五毒靈符。

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遊,亦多留水嬉者。

」可見當時北京城女子於端午節相約外出踏青、遊玩的盛況。

而在山東等地,也有「端午不娶」的說法,即不在這天舉行婚禮,因此有人將端午節稱為女兒節。

9.娃娃節: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有給未出生嬰兒過娃娃節的習俗,一般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個端午節前後,由外婆或舅舅給孩子送些小禮物以示祝賀。

10.地臘節:道教將全年分為五臘,正月一日為天臘,五月五日為地臘。

據【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卷五記載:「五月初五日為地臘,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玄祖。

11.天中節:此名稱出自【武林舊事】。

宋代吳自牧在【夢粱錄】卷三【五月】中提到:「杭都風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買桃、柳枝、葵榴、蒲葉、伏道,又並市菱、棕、五色水團、時熟……

巧粽,門首各設大盆,雜植艾蒲、葵花,上掛五色紙錢,排釘果橣。

雖小家無花板,就以劈柴作一木架子,插掛香球,紗線拂子、白葛巾之類,名曰‘天中聖節‘盆架。

」這裏的「天中聖節」即指端午節。

12.龍日節:民間傳說五月初五是龍的生日。

在端午節這天,民間有賽龍舟、舞龍燈等活動來慶祝龍的生日。

13.夏節:因端午節時值夏季而得名。

14.躲午節:傳說古時水鄉的百姓怕端午節遇上「溺死鬼」找替身,於是在那天紛紛躲到親戚家去,稱為「躲午」。

布依族傳統節日禾苞節,相當於漢族的端午節。

每年農歷五月初四至初七舉行,以祭「五谷神」祈求五谷豐登為主旨。

16.敬牛節:雲南彜族的傳統節日。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這天,彜族同胞為了表示對耕牛的愛護和敬意,都要讓耕牛休息一天,並準備好肉好菜為耕牛「打牙祭」,同時還要給耕牛洗澡。

17.分龍節:畬族傳統節日。

每年農歷五月初四舉行。

相傳這一天是山廷土伯分開溪水讓兩岸人民耕種的日子。

節日裏,人們穿著盛裝,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

青年男女透過對歌建立感情;老年人互相存取、談家常、敘友情。

各家要采回許多烏枝、沙藤和香蒲草,留作家用。

此外,還進行傳統的角力比賽。

18.達努節:廣西都安瑤族的傳統節日,也在這個時間範圍。

「達努」意為「不要忘記」。

相傳古時候有位叫密洛陀的女始祖,她曾含辛茹苦地把九個兒子撫養成人,分居九個方位。

她的九個兒子離家後十分惦念媽媽,約定每年五月初五日一齊回家探母。

後來形成習俗,在達努節期間,人們跳銅鼓舞、鬥鳥、賽馬、演武舞、點火炮等,歡度節日。

19.花炮節:侗族的花炮節定在農歷三月初三日舉行,但搶花炮活動卻在五月初五舉行。

花炮是一種特制的圓筒,內裝火藥和鐵環。

比賽時點燃火藥,鐵環沖向空中,當鐵環下落時,運動員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

按照傳統習慣,只燃放鐵炮三響。

搶得頭炮者象征人財興旺。

20.會慶節:居住在貴州黎平縣肇興一帶的侗族人民,則把五月初五定為「會慶節」,屆時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如玩山趕坳、唱歌演戲等。

這些別稱背後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展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透過了解這些別稱及其背後的文化故事和習俗,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演變。

同時,這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