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63歲大媽手拉0.08公釐銀絲,30道工序做出奢侈品,全國只剩一人會

2024-06-15文化

文 | 十八停

編輯 | 十八停

四川成都 ,藏著一個 不為人知的中華絕技 ,而 掌握這門絕技的,中國只有一個人

這個人名叫 道安 被國家指定為該絕技的傳承人。

掌握這門技藝的之所以這麽少,與它的制作過程密不可分,甚至還要求 學徒掌握焊接技術

這個奢侈品曾經 只有皇帝和王公貴族才能使用 ,後來還遠銷海外, 被歐美等國搶著購買。

可如今,為何 這項絕技快要失傳了呢?

傳承千年的絕技

如果前往成都,一定要去一次道安大師銀花絲工作室,因為這裏擺放了大量的 銀花絲工藝品。

不過在 炎炎夏日 ,去的時候可要做好心理準備,因為道安在制作銀花絲的時候, 是不開空調和風扇的。

很多人要問了,在這40多度的天氣,為啥不開空調呢?

其實這就是制作銀花絲的要求之一,在 銀花絲制作工藝裏,就有一個是高溫焊接

焊接往往在石棉板上進行,石棉板經過高溫烘烤,會散發出難聞的氣味。

如果不時刻保持室內通風,那麽房間裏就會非常難聞。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在進行焊接的時候, 需要嚴格掌握火的方向 ,稍有不註意,可能一整套銀花絲就徹底廢了。

銀花絲在制作的時候非常脆弱,因為一件工藝品往往是由非常細的銀絲制成的。

最細的銀絲只有頭發的一半那麽粗 ,就算想去找一根比較粗的,都很難找到。

如果把 一根銀筷子 交給道安, 她拉出的細絲能繞操場兩圈 ,關鍵是在這個過程中還不會中斷。

雖然她是 全國唯一一個完全掌握銀花絲制作工藝的傳承人 ,可實際上道安只有高中學歷。

高中畢業之後,道安就進入了成都的一個制造廠。

她也是在這裏,真正了解到了成都銀花絲的制作技藝。

成都之所以有這樣的藝術瑰寶,就是因為自秦漢時期,這裏就是重要的金銀冶煉重鎮。

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使得當地人的金銀手藝十分高超。

1970年的時候,考古人員就在陜西西安出土了一個文物,名為 唐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資訊來源:成都晚報

這個文物非常精美,渾圓的球體內部裝著香囊, 無論如何轉動球體 裏面的香都不會掉落出來 ,足以看出古代匠人技藝的高超。

該香囊所用到的就是 銀花絲工藝 ,但不同的是,成都的銀花絲工藝品更加淡雅,有自己的風格。

失傳的風險

道安進入制造廠以後,剛開始主要從事一些設計工作。

不過後來工廠的師傅覺得道安很有天賦,於是就開始 傳授她銀花絲技藝

在道安年輕的時候,正是 銀花絲產品的黃金時代

當時從成都生產的銀花絲產品,往往遠銷海外, 一旦運到歐美等國家,甚至還會被搶購。

曾經僅一個制造廠,就有300多人從事銀花絲制作。

這些工人制作的產品在歐洲、日本等國, 一個小花瓶就能賣幾百美金, 如果大一點,可能值幾千美金。

道安在那個時候也沒想到,有一天銀花絲也會面臨失傳的窘境。

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和打磨,道安在2003年才最終掌握銀花絲制作技藝。

但此時的國際市場風雲變幻, 銀花絲產品也沒了往日的輝煌 ,而且銀花絲制造廠因為改制,很多員工都分流了。

難道沒有市場就不做了嗎?這是道安問自己的一句話。

這樣一個精美的藝術品, 在古代只有皇帝才有資格用 ,如果一些王公貴族獲得了皇帝的賞賜,都會興奮不已。

回到家後,道安決定組建一個工作室,開始招收門徒,傳授銀花絲制作工藝。

資訊來源:成都市政協

可目標很遠大,現實卻很殘酷,剛開始的確有人前來學習。

只不過初生牛犢不怕虎,那些前來學習的人往往都是覺得產品精美,所以才抱著好奇心來到這裏。

等到實際投入學習之後,才發現這個工藝實在太難學了。

不僅要把銀絲拉到幾公釐,而且在後續的燒藍、堆景以及無胎成型方面非常復雜, 要經過30多道程式才能成型 ,所以 制作者要掌握物理、化學、美術等多種知識

如果 沒個十年八年 ,根本學不會這麽難的技術。

尤其是很多年輕人,根本無法沈下心來學習,更別說花費這麽長時間了。

中華絕技不能傳承下去,這一直是道安的一個心病。

道安還記得,銀花絲其實已經失傳了一些手藝了。

最早制作銀花絲的時候,還有 鏨片的技藝 ,可是掌握這門絕活的 張師傅奉行「傳裏不傳外」, 不想把技術傳給外人。

加上張師傅的兒子不想學習銀花絲制作,所以 張師傅去世以後,這些技藝也就失傳了。

從絕技到傳承

在外人看來,全國只有道安完全掌握這門技術,她應該感到自豪。

可道安並不這麽覺得,她只想找到更多的學習者,將這個絕技傳承下去。

所以道安不僅無償教授技藝,而且 凡是來學習的,她還倒貼錢。

原本以為這樣就能留下一批學徒了,但現實還是很殘酷。

因為銀花絲制作的時候,往往需要好幾個人一起幫忙, 一個人難以完成 ,所以就算是經過十年八年學會了,也難以自立門戶。

長久的無奈,最終讓道安將眼光投到了女兒身上。

在以前,道安比較反對女兒成為手藝人,她知道做這個東西不容易。

他還記得在廠裏的時候,很多師傅要用化學試劑把銀花絲制品漂白,由於沒有資料記載加多少試劑, 導致很多師傅不得不親口嘗試。

這些師傅後來 因此生了重病 ,甚至很多人的後代也患上了侏儒癥。

資訊來源:封面新聞

可女兒 王曉璐 長大後,她卻希望繼承媽媽的手藝,成為一名銀花絲技藝的傳承者。

相比與母親,設計專業出身的王曉璐更具有創新思維。

她知道現在年輕人喜歡什麽 ,她也知道該做什麽樣的產品。

作為一個傳承1700多年的非遺, 不能一直靠國家補貼活著 ,最重要的是找到一條內生性的發展道路。

鑒於這種考慮,王曉璐以中國傳統的 12生肖 為靈感,設計了一套銀花絲生肖系列,之後還為女孩設計了精美的耳環。

2021年, 馬龍在奧運會上奪冠 ,王曉璐看到後非常激動,於是動手 用0.08公釐銀絲 制作了馬龍形象的銀絲畫,並成功出圈。

雖然王曉璐不像母親那樣,掌握了全套的銀花絲制作工藝,但 作為一個80後 ,她的加入無疑 為非遺絕技註入了新鮮血液。

在中國的大地上,還有很多像銀花絲這樣的非遺絕技,它們可能也隨時面臨失傳的風險。

要想解決這個難題,年輕人的加入是必不可少的,因為他們往往能給非遺帶來新的希望和活力。

資訊來源:

1.成都晚報:【成都女子守護千年銀花絲 開工作室獨創銀花絲畫】

2.成都市政協:【非遺 | 銀花絲中國銀器美之大成】

3.封面新聞:【匠心丨道安的白銀歲月⑤:成都銀花絲——冰冷的金屬也能開出花】

喜歡本期節目,請您點選「關註 」,不錯過下期分享。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圖片來源於網路,此文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份,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