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散文隨筆:靜下來,做自己

2024-09-11文化

閑時翻看相簿,一段趕海的小視訊,讓我看了又看,思緒萬千:原來,所謂的趕海根本就是被海趕著跑;就像追風,一不小心就會被風吹走一樣。

可見,人啊真不該心血來潮,任性而為;想要不遺失自己,就該腳踏實地的前行,全心全意地做好想做的每一件事。否則,本末倒置,受傷的還是自己。

惟涵養之士,淡泊寧靜,

心無塵翳,指有余閑,

與論希聲之理,

悠然可得矣。

明末著名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況】裏的這段話,每每想起很有感觸:如果一個人的內心充滿了雜念紛擾,和他談論大音希聲的道理,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同理,一個習慣在人海中遊走,在喧鬧裏過生活的人,他的內心一定是嘈雜的甚至虛空的,他的生活一定是雜亂的也是無序的;如果和這樣的人討論生活的品質,身心的修養,哪裏會有同頻共振的快意?因為他根本沒有機會獨處,又怎麽能真正明白自己的需求和喜好?

復復又重重的日子裏,不想說「靜」是修行和提升智慧的重要途徑;可事實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走得足夠遠,才會遇上你自己。一個人若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就要學會獨處,安享寧靜。

時光的流逝,歲月的打磨,如今的我越來越確定【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這六個字,才是我心目中有關「靜」更為貼切的詮釋了。

其實,稍許留意也會發現身邊那些有思想、有個性的人,都是懂得收斂、善於把自己藏起來的,也是習慣和自己做伴的。

當然,人不可能活在真空中。好在,賞心只需三兩枝。

無論怎樣的境遇,在保持社交距離的同時,全然沈浸在與自我獨處的時光中,這樣的孤獨,是殷實的也是溫馨的。何況,真正的朋友,不在於朝夕相伴;真正的友情,無需用頻繁的聯系來維持;真正的風光,是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摯友如陽光,興趣是好「酒」,它們會灑滿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日子因此靜而有序,熠熠生輝。

與其為了面子去趕「海」,因為排場而追「風」,不如靜下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喜歡慢慢地變成興趣,如同知己一般如影隨形在庸常的日子裏,讓獨處的自己充實也安寧、幸福又踏實,這樣的生活才是真愉悅,這樣的時光才是真美好。

靜而能萬,靜而能一。 唯有靜,才能體悟到風生水起的精彩,才得以暢享意趣盎然的永珍。

常言道:最好的養生,不是吃了多少保健品;有品質的生活,並非是去過多少繁華的地方,擁有怎樣的奢侈品,而是獨處。

「我從未見到過歡樂,我所知道最愉快的事情就是靜謐和沈默。」 法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受人民愛戴的畫家米勒的這段話未必精準,但絕對走心。

不是嗎?少跟人接觸,就會少一些煩惱,自然會多一些身心愉悅了。所謂靜能生慧,便也如此。

圖文皆為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已出版個人散文集【水凈香自遠】。喜歡在茶色裏打坐,在音樂中沈溺,在文字間神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