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妙音國學)

2024-03-08文化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
推崇本性的人不刻意修德,因此不失本性;

貶抑本性的人不忽略修德,因此就失掉了本性。推崇本性的人無所作為且無所企圖,貶抑本性的人有所作為且有所企圖。

推崇行仁的人博施於人而無所企圖,推崇行義的人有所作為且有所企圖。推崇行禮的人有所作為而無人響應,就揚著胳膊強迫別人順從。

所以,喪失了道,才講求本性;遺失了本性,才講求仁愛;失去了仁愛,才講求正義;失去了正義,才講求禮儀。

禮儀是忠厚誠實的社會風氣衰落的產物,也是禍亂的開始。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也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立身厚重,而不喜輕薄;追求樸實,而不尚浮華。所以要舍棄淺薄虛華,保留厚重樸實。

本章是【道德經•德卷】的開篇之章。與【道德經•道卷】關註天之道不同,本卷則聚焦於由天之道衍生出來的人之道,即「德」。

【物演通論】解釋道德為符合自然道或法則的行為。中國人將西方的「倫理」誤譯為老子的「道德」,暗含著「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見第二十一章)的深意,即人類道德不過是天道執行的結果,這一理解非常深刻。

然而,在天道之下,人類文明化的行程卻伴隨著道德的淪喪,人心不古,世風日下。

從春秋時期的孔子、宋襄公,到戰國時期的孟子、孫子、蘇秦、張儀、商鞅、白起等人,從自然經濟的純樸到商品經濟的奸詐,從落後地區的民風淳樸到先進城市的風雲詭譎,無一不表明「柔和的道德維持系統」已經失去了立足之地。

這也是法家、兵家、縱橫家逐漸取代孔儒的原因,也是現代新儒學要求「重建道德」卻力不從心的原因,同時也是法制化必然取代道德化的天道規定和歷史動因。

總之,本章開篇探討了人之道德的重要性,以及道德淪喪對人類文明化行程的影響。這一主題在整個【道德經•德卷】中將得到進一步的闡述和探索。

本章探討了物演思想揭示的人類道德與天道一致的衍生規定性。人類道德的演變順序包括道、德、仁、義、禮、法。其中,「法」是後來加入的。

這個順序展示了人性墮落的社會結構化行程。法律作為人類社會行為的底線,規定了行為的底線標準,但也容易被人鉆空子。

因為法律總是滯後的,總是存在漏洞可供利用。

本章內容在郭店楚簡版本的「道德經」中並不存在。

這表明,這一章是在道家和儒家爭論之後,道家為了反駁儒家倡導的仁、義、禮而增加的內容。

此外,不同版本中對這一章的表述也有所不同,解釋也不盡相同。我對第一句話的解釋采取的是【韓非子•解老】中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