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上海爺叔玩轉「中國式樂高」,王震華:榫卯是老祖宗的智慧丨封面深鏡

2024-05-10文化

封面新聞記者 王一理

中國古建築為什麽能抗震?古建築真的可以不用釘子嗎?最近,一位在社交平台上的「木癡」老伯向大家進行了開課解答......

工程技術出身的王震華,自學榫卯50年,早已手握多項專利技術。他在短視訊中將全榫卯結構微縮作品一一拆解,向網友娓娓道來中國古建築背後的東方智慧。在王震華看來:「技藝是術,是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可以傳授。文化是道,是更高層次的規律,需要靠悟。我們要傳承的,是建築背後的精神和思想。」

王震華線下講座

5月8日,當封面新聞記者首次聯系王震華時,在說明來意後,電話那頭的他屢次向記者道謝,「榫卯匯集了古人的智慧,它就在我們身邊,只是很多人不認識,所以一定要把這個文化發揚下去。」他說。

榫卯,方寸間求「和」

「和」是中國哲學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自古以來,人們總是在追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美美與共」……榫卯,作為中國傳統木作的一種結構方式,凸出部份叫「榫」,凹進部份為「卯」。無需金屬連線,卻在方寸之間展現了力與美的結合,是中國古代匠人的智慧結晶。

「大家對榫卯有很多誤區,它不是簡單的凹與凸。」王震華告訴記者,榫卯並不等於木頭,它與材料無關,而是一門工程技術,按需而來,沒有固定形式,越簡單越智慧。王震華以電飯煲、燒水壺等小家電的蓋子為例,指出它們實際上就是直榫和物理彈性的一個結合。「所以,榫卯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作品零件

「中國建築最美的地方在屋頂,分量最重的地方也在屋頂。」王震華坦言,榫卯並不是嚴絲合縫,而是搖晃的,很多建築外面的柱子右側角,從而使建築中心下移。也正因如此,才使得我們的古建築能夠在地震央屹立不倒,為後人留下寶貴歷史財富。

雖說王震華的微雕作品是全榫卯結構,但是他也特意強調,古建築不是完全不用釘,而是在平面的地方用了大量的釘。王震華說:「比如我的祈年殿金柱構架系統,所有的柱子和額枋之間都是和古建築一樣燕尾連線,但是由於要加瓦片,所以要對額枋做一點變形,不過在實際的古建築中,則是用釘子來加固瓦片。」

恐高的工程師轉頭成了「木癡」

靠自學就能實作對榫卯和微雕技藝如數家珍?實則不然,王震華除了熱愛,還離不開他曾經的經驗積累,用他的話來說:「幹我們這個是需要門檻的。」

王震華出生在上海閔行,16歲時跟隨一位80歲修復古建築的老木匠學手藝,不過修復古建築難免需要登高,所以有恐高癥的王震華在堅持了三個月後,最終放棄了這個職業。後來,王震華改學機械設計,大專畢業後成為了一名工程師。

然而多年來,王震華始終沒有放棄對中國古建築構造的鉆研。1982年,他開始購買梁思成的著作,在工作之余潛心研讀梁思成的建築思想。「他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建築家,我追隨他已經四十多年了,我到現在還記得我第一次買的他的書,價格是七塊四。」

當被問到何時才全身心投入鉆研榫卯結構時,王震華依舊清晰地記得那天的日子:「2010年,10月26日。」52歲那年,王震華在青浦區白鶴鎮勝新村的一間民宅裏,正式開始研究微縮營造技藝。直至開始「閉關」,王震華才發現,原來古建築微縮營造技藝大有門道,每一個作品的誕生都要經歷五個步驟:現場采風、視覺修正、二次設計、準備工具、打磨。「我有幾百把刀,有時候需要將建築原型微縮至零點幾公釐,這都是很考驗基本功的。」

王震華微縮祈年殿作品被認定為第四批上海市工藝美術精品

2016年,王震華憑借榫卯營造技藝創作的一座微縮81倍的天壇祈年殿模型,獲得了「2016世界手工藝產業博覽會金獎」。這是他歷時5年,用了7108個零件、10萬道工序才完成的作品,而這當中,最小零件寬度只有2公釐。

在王震華家中掛著一面錦旗,上面寫著:「木癡大師」,這是他因全榫卯結構微雕作品走紅於網路後,過去的老同學送給他的。在聊天中,記者也對他社交平台的帳號名稱「木癡王震華」的由來提出了疑問,原本以為王震華分享一些曾經「癡狂」的經歷,但他卻打趣道:「我其實不太喜歡這個名稱,我的精神挺正常的,還沒到‘癡’的地步吧。」

「微縮營造很難,我到現在都沒招到學生」

自從古建築微縮作品在國際舞台上展露鋒芒,加之國內鮮少有專門從事這項技藝的手藝人,從天南海北、各行各業來向王震華拜師的學生絡繹不絕。從2018年起,他開始收了幾個親傳弟子,這當中除了有學工程出身的,也有醫生、記者和留學生等,有時還有一些家長還會帶孩子來上體驗課。

微縮作品局部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建築構造技藝傳承遇冷的當下,王震華卻要求他現在這幾位學生現階段不能把這門技藝當成職業。「一是他們目前也不至於站在我上面的位置,二是他們現在最重要的是賺錢養家。」他認為,學這門技藝需要在沒有任何負擔的時候,才能心無旁騖地去鉆研。所以在他看來,如果要論現在能完全跟著他學手藝的學生,「還沒招到。」

2023年,王震華在學生的幫助下發了第一個短視訊,講述古建築背後的文化內涵,迄今已釋出了100多個作品。在這些視訊裏,他解答了人們對榫卯的誤區,講解了祈年殿模型中花兩年心思制作的僅手指寬的零件,揭開了古建築構造的神秘面紗......根據王震華的描述,現在他每一次直播講課,總會有幾百人的線上觀看,談及此,他也很是欣慰:「老祖宗的智慧需要傳承,我在自學時就走了40年的彎路,希望大家看了我的視訊後能少走一些彎路。」在他眼中,比起學技術,建築背後的理念、思想才更為珍貴。

微縮趙州橋作品

今年66歲的王震華,繼5年制作微縮祈年殿,3年造微縮趙州橋後,他的腳步仍未停歇,微縮營造嶽陽樓正在進行中。嶽陽樓是中國古建築代表作之一,更因一篇【嶽陽樓記】有了更深的文化底蘊。過去幾年,王震華多次往返嶽陽,反復設計醞釀。采訪中,他向記者透露,這個嶽陽樓將是他最後一件作品。

封面問答

封面新聞 :您目前做的這些作品會面向市場進行售賣嗎?

王震華 :基本不會,我會留給我的後人,這些都是無價之寶。

封面新聞 :這些作品在需要展出的時候,運輸過程是否會需要多重保護以防不慎損壞?

王震華 :其實這個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麽麻煩,相反我的作品還經常拿出去展出,因為這些作品在運輸的時候,都是先拆了,然後到現場去拼,其實還挺方便的。

封面新聞 :您之前說做你們這行是有門檻的,那您在收徒的時候有什麽考量的標準嗎?

王震華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手藝,我很喜歡高職的學生,他們有理論和實踐的儲備。如果你來了連一些基本的材料和力學知識都不懂,很難學好這個技術。

(圖據受訪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