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人民文學】【收獲】接連「賣爆」直播間,說明了什麽問題?

2024-02-29文化

2月28日晚,【收獲】雜誌走進「與輝同行」直播間, 截至次日零點,2024年【收獲】全年雜誌與2024年【收獲長篇小說】分別售出7.32萬套和1.5萬套,成交金額1468萬。此前,【人民文學】在「與輝同行」直播間當晚4小時售出 2024年全年雜誌8.26萬套近100萬冊,成交金額1785萬,截至目前已售出16.5萬套。從【人民文學】到【收獲】,文學刊物接連「賣爆」直播間,這究竟說明了什麽問題,文學傳播格局和生態發生了什麽變化?本報曾刊發的【文學的讀者一直都在】一文,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回答這一問題。

文學的讀者一直都在

——由【人民文學】直播出圈說開去

文丨王佐紅

最近,文學界最大的事件,莫過於【人民文學】在「與輝同行」直播間出圈,僅僅四個小時就賣出8.26萬套、99.2萬冊,成交金額1785萬元,且後續還在不斷增長。這是真正構成「事件」的一件事,給我們以突襲感,絕對屬於文學傳播史的重要一筆。它用較為華麗的數據表征著許多層面的意思。我近期一直關註這個文學事件,覺得它是一個切中當下文學癥候的事件。

被閱讀,作品的價值才得以實作

當前我們的所謂「純文學」,面臨著一個很重要、很根本的問題,就是如何與更多的讀者相遇的問題。坦率地說,現在的很多書籍、報刊,主要是作者、編輯還有一些評論家在看,讀者並沒有多少。這事兒圈內人知道,圈外人也知道。道不遠人,真正的文學不可能遠離讀者,讀者永遠是文學事業的重要部份。【人民文學】直播活動的火爆出圈,說明文學的潛在讀者一直都在,未曾遠去。

【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在直播中說:「我們主要是來‘尋親’的,來尋找文學的好讀者。」

文學要想獲得讀者,首先要寫出讓讀者感興趣、感到滿意的作品。我知道現在有一些作家的寫作從根本上是不在意讀者的。在訪談、創作談等「自我陳述」類文本中,作家們都在強調,「我是一個什麽樣的人」「我喜歡什麽、沈浸什麽」等等,很少有作家談到過讀者。作家們不那麽在意那些可能真金白銀購書購雜誌的讀者,這絕對構成問題。今天,有不少作家的個人呢喃,不處在時代、人民、讀者最深切關註的問題區域。恰如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教授盧艷娟所說,「今天職業作家的文學可以與世界文學在文本之間對話,卻不能與真正生活著的十四億中國人在真實的生活現場、真切的情感經驗中對話」。(【文藝報】2023年11月22日)。其實,談文學的讀者,是在談常識,但今天的文學中人多數都不習慣談常識,因為那顯得太沒有水平。而在我看來,我們恰恰需要回到常識。文學作品最終是如何實作其價值和意義的?毫無疑問是被閱讀。根據接受美學的觀點,作品的生命是由兩個部份構成的,一是創作過程,二是接受過程,只有當它被閱讀、產生效力後,其全部社會意義和美學價值才能展現出來。因此,我們就不能不在意讀者,而應該樹立讀者意識,盡量把作品寫得更好看一些,更吸引人一些,而不僅僅自以為是地完成自己的表達、傾訴就可以了。

所以,這次【人民文學】直播的出圈和後續被討論,給我們放大性地提出了這個問題和考驗:如何在堅持文學性的基礎上,增強作品的可讀性與開放性,真正地獲取和吸引今天那些潛在的讀者?這是作家們應該好好思考的。也許有作家會說,「考慮讀者閱讀口味,遷就讀者,我的作品的文學性就下降了!」實際上,可讀性不等於完全通俗化,可讀性也不與文學性相對立。強調作家要有讀者意識、積極主動擁抱讀者,意味著作家在創作中除了追求作品的深刻、超絕與獨特創造,還應該使其作品在語言上更明白曉暢、在情節上更準確吸引人、在情感上更貼近大眾、在思想上更貼近時代、在趣味上更公共開放等。考慮讀者,有時候不僅不會讓作品「降格」,反而讓作品「升格」。

無論如何,任何作家的作品,都是奔著被閱讀而去寫的,任何刊物都是奔著被閱讀而去辦的。文學事業如果離開了廣大意義上的讀者,其命運終將走向落寞。說時下沒有人閱讀了,但網路文學也即通俗文學卻有龐大的群體在寫、在看,異常繁榮。當然,網路文學也有不容樂觀的另一些問題,但大多數讀者在那裏,這是個很大的事實,背後絕對是有一個很大的道理,這些作家一定是做對了什麽。【人民文學】的這次火爆出圈,也說明了純文學的潛在讀者其實也在,也不算少。所以可以肯定地說,這次【人民文學】做對了一些符合潮流和趨勢的事。不過,這也僅僅是第一步,刊物後面發表的作品也得「對」,這個「對」最終得由讀者來檢閱。

讀者期待更多能夠引起共情的佳作

我是一名出版人,對作品的選擇、呈現、傳播與推薦是本職,對讀者的擁抱與對更多的讀者的期許是出版本職之要。所以,我從來不羞於談火爆、暢銷、常銷、現象級等概念,相反,是積極但嚴肅地追求。我看到網路上有一些人說直播帶貨大多數都是「沖動消費」,我倒認為所有的沖動背後都有一定的基礎情愫在裏面發揮作用,沒有無緣無故的沖動。另外有人說「文學何以淪落到需要網路直播振興」等等,我更不能認同這樣的認識。短視訊傳播、直播帶貨等,是當下最大的傳媒與商業特征之一,文學如果完全不屑於這些,不參與這些,那當下的文學失去的是什麽?毫無疑問,失去了與時代同行的機會,失去了與廣大讀者更緊密聯系的機會。面對新的傳播格局,我們傳統文學行業的人首先要去嘗試,在嘗試中發現問題,不斷調整,不斷改進。對作家與文學來說,這決然不會是毫無收獲的事。

因為這些年一直在出版與文學現場的緣故,我熟悉當下所謂經營「純文學」的人,他們大都是科班出身,教育良好,顯得「高端大氣上檔次」,趣味上是「高、雅、孤、僻」的。我承認,精深超前的思想、文學,可能會有更大的價值,有些是拒絕流行的。但問題是,我認為它不能也不應該獨立存在,向大眾的趨近與努力、為大眾而存在始終是它價值體現的必須路徑。也就是說,再怎麽高深、先鋒的作品,最終也需要努力獲取讀者的關註。追求高深、深刻,這沒問題,但一定不要故意脫離大眾而滿含自我狹窄、清高的趣味。事實上,大多數時候,真正偉大的作品,恰恰是不能脫離大眾的,是在大眾閱讀中體現其偉大的。

近兩年,「素人寫作」成了一個很火的話題。其實,我們應該反問:他們真的就「素」嗎?不素的又是什麽?都是在寫作,可能有學歷、工作性質之分,但寫作是所有人的權利,以出好作品為準,為何要分彼此?這「分」得就有問題。其實,正是這些所謂「素人」的寫作讓我們發現當下文學的新的生命力。在今天,不管是什麽身份的作家,都需要有一定的讀者意識。今天的作家,要真正擁有或者匹配好透過【人民文學】這次直播發現的這些潛在的讀者,最核心的還是要創作出在內容與形式上更貼近讀者的作品。文學是人學,文學最終不能離開人,它要在所有人身上,它本就在所有人身上,每一個人身上都是有文學性的,需要作品把他們關聯起來。鼓勵一種對人之價值進行肯定的寫作,書寫可以廣泛共情共享的人生的向上力量,這有助於文學能夠被更廣泛地接受。

深入書寫時代,增強文學力量

當前,客觀上,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社會生活形態的日益豐富,人們生活方式的日益多元,時代變得更龐雜了,作家們認識、把握、領會社會本質的難度確實越來越大。所以,一些作家以個人為切入點進入文學書寫,把精力和心思放在如何精致地表達好個人的情思上。許多作家把小事情當大事情寫,一些中篇甚至長篇作品往往只寫了一點點私人化的事情或感覺。太多的作品精致地表達了自己,而不能厚重地表達歷史、深刻地表達現實。這樣的寫作如果不斷「增殖」,會讓文學變得越來越輕,越來越薄,越來越小。因此,作家需要不斷走出「自我貴族化、圈子化」,直面這個時代熱騰騰的生活場景,孜孜追求深入淺出的文學表達,堅守為人民寫作的精神。

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看,文學從來就不僅僅是「嚶其鳴矣,求其友聲」,而是有著更多、更大的抱負。好的文學都是屬於歷史、時代與現實的,是深刻反映歷史、時代與現實的。好的作家作品要準確而生動地描繪這個時代中典型人物的精神變化,從中闡發歷史與現實、人生與人性的復雜性,從而深刻地寫出社會與時代中最廣大人民身上多元而豐富的思想、情感。這也正是文學的人民性所在,正是【人民文學】中的那個「人民」之本意。人民性是我們大眾都可以從這個整體概念裏看到自己。

對於文學事業而言,創作和傳播是兩個相互區別但又密切關聯的環節。因為兩者相互區別,而作家的本職工作是創作,所以我們在強調作家的讀者意識時,不是讓所有作家都去直播帶貨,而是說,作家在寫作的時候應該深入考慮如何更深刻、生動地反映這個時代的普遍情緒。與此同時,廣大讀者的閱讀反饋,也有利於作家不斷反思、改進自己的創作。這是一個大多數人受過良好教育,能很好地思考、認識與表達社會人生的時代,智慧和知識早已不再具有壟斷性,今天的文學讀者可能不比一個作家評論家水平低,甚至有時候可能更廣博。對於文學傳播領域的工作者而言,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不斷擴大優秀文學作品的讀者覆蓋面。今天,流量入口與連結密碼變了,要采取必要的主動、關註與貼近。

文學是屬於人民的,文學事業的發展必須依靠廣大讀者的參與。當下文學盛典、直播重要文學活動、讓作家出鏡,還有【人民文學】直播出圈等等,為文學尋找到更廣泛的讀者提供了可能。正因為如此,我們需要催生出更多具有深刻性、可讀性、感染力的優秀文學作品。作家們應該不斷地開拓進取,與同時代裏更多的人產生更多的關聯,創造出更具時代性、人民性的作品,啟用更多潛在的文學讀者,讓當下文學獲得廣泛、真實的力量。唯有如此,文學界的破圈實踐才可以真正見效,並列之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