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宋傑丨我與「三國」四十年

2024-03-29文化

【三國戰爭與地要天時】書影

我的新著【三國戰爭與地要天時】於今年1月出版,中華書局為此舉辦了釋出會,以「我與‘三國’四十年」為題目,這說的是我從1984年發表第一篇三國史的論文,到現在出版新著整整四十年。但我要補充兩點,首先是我認識「三國」很早,不止四十年;其次是我並非研究了四十年「三國」,投入主要的精力和時間來探討這個領域是最近十年的事,其中的情況和原因給大家講講。

【三國演義】連環畫少了一本【走麥城】

【赤壁大戰】連環畫

在我的記憶中,對中國歷史的了解最早是從一本「小人書」開始的。我在六歲的時候,看到了幼稚園同學帶來的【赤壁大戰】連環畫,這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故事,看了以後非常興奮,回去懇求家長給我買一本。父親去了書店,被告知那是兩三年前出版的單行本,已經買不到了,目前只有整套六十本的【三國演義】連環畫,從【桃園結義】到【三國歸晉】,於是買了其中的一冊【赤壁大戰】,故事內容是從「借東風」到「華容道」,比單行本要少得多。我看完之後就想知道前因後果,擁有一套【三國演義】連環畫成了最大的願望,這對現在的家庭來說算不了什麽,可是當時的生活條件遠沒有如今這樣好,讓家長買一兩本連環畫是可以的,但要一次買下幾十本就太過分了,我都沒有勇氣提出這樣的要求。這個願望直到一年以後我上了小學才開始逐步實作,那時家裏給我早餐和午餐的飯費,每天是五角錢,我就每次節省幾分,日積月累,最後終於湊齊了這套連環畫。說是湊齊了,其實只有五十九本,還有一本【走麥城】始終沒有買,因為看了以後難過、生氣,心目中的大英雄關羽死了,而且死的那麽窩囊,讓人接受不了,所以不願意買這本書。

我從喜歡閱讀「三國」連環畫,擴充套件到【東周列國誌】【西漢演義】【隋唐演義】和【大明英烈傳】(那套小人書叫【朱元璋】),慢慢認識了中國歷史上的許多英雄和改朝換代的故事。到了小學高年級,又開始閱讀通俗的歷史讀物,印象最深的是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歷史小叢書】,和林漢達先生編寫的【中國歷史故事集】,後者第一本是【春秋故事】,第五本是【三國故事】,由此培養出對中國歷史、尤其是古代史的濃厚興趣。但是我對歷史的了解到1966年戛然而止,那年我上初中一年級,嚴酷的動亂時代降臨了,街道居委會的人和紅衛兵挨家挨戶地砸門,收繳各種「四舊」書籍,我收藏的二百多本連環畫和家裏的【三國演義】等中外名著都被抄走,付之一炬。學校停了課,圖書館關了門,書店裏買不到文史類書籍,學生們紛紛上山下鄉,我的生活與「三國」和歷史知識在很長時間內斷絕了聯系,但是對它們的興趣愛好始終珍藏在心裏。直到十年噩夢結束,1977年恢復高考,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歷史專業,並且幸運地考上了大學,成為北京師範學院歷史系的一名學生。

用新方法來處理舊問題

1982年初,我本科畢業留校任教,安排在歷史系的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史研究室,科研任務是秦漢史方向,這和我喜歡的三國及軍事領域有些矛盾。盡管工作繁重,我還是抽出時間撰寫了論文【漢末三國時期的「質任」制度】,並且在1984年發表。但是我的第二篇三國史論文到2001年才得以問世,中間居然相隔了十七年,主要原因是我找不到合適的題目可寫。關於三國的戰爭、將帥和軍事制度,前人多有論著,我想不出新的題目,又沒有能力超越舊說,怎樣才能走出一條創新之路,這使我陷入了困惑和苦惱。這時看了台灣王爾敏先生的【史學方法】一書,覺得很有收獲。王先生說選題是研究學問的首要工作,是專論決定性的基礎。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選題如果適當,那麽完成任務就有了把握,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若是選題不妥,南轅北轍,就會影響研究的成功與價值。

如何選擇研究課題,王爾敏先生歸納出多種方法與模式,例如提出前人沒有做過的題目,即為「開創式」,屬於最佳之選擇。在前人看法的基礎上有所進步發展,是為「突破式」。徹底推翻傳統觀點,稱為「翻案式」。找出舊說的個別錯誤,彌補其缺漏,叫做「補充式」。匯集不同意見,取長補短,融會貫通,提出公允得當的看法,則為「總結式」。對我深受啟發的是王先生所說的「實驗性(式)」選題模式,即使用一種新的研究方法來處理舊問題、舊資料,也可以得到新境界、新結論。也就是說,在新的理論思想指導下看待問題,從新的視角來觀察史實,亦能產生新的見解。蘇東坡詩雲:「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來觀測同一事物,就會得到有差異的印象。

【史學方法】與【戰略地理論】

受王爾敏先生論述的啟發,我開始學習和關註軍事理論及其動態。數年之後,終於遇到了機會。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中國的軍事地理學出現了重要的發展,就是衍生出一個分支,即戰略地理學。開始是一些論文,後來湧現出幾部專著,例如陳力的【戰略地理論】,雷傑的【戰略地理學概論】,還有董良慶的【戰略地理學】。這門學科的任務,是以地理環境為依據,來分析戰爭形勢,擬定戰略方針和計劃。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它的研究物件,有戰爭爆發的地理背景,戰略進攻和戰略防禦的主要方向及交通路線,後方根據地與前線的聯系,全國的兵力部署,戰線的分布,戰區的設定,戰場的選擇等等,看了令人興奮不已,這可以研究多少軍事問題啊!雖然這門理論分析探討的是現代戰爭,但也能夠借用於研究古代的軍事領域,正如某位先哲所言:「人體解剖對於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我懷著喜悅激動的心情精靈師寧可先生做了匯報,並且提出來想把科研的重點從經濟史轉移到軍事歷史地理方面,感覺這樣做可能會取得更多的成果。寧可先生聽後支持我的想法,並且提出來一個研究方向,讓我考慮一下「中國歷史上的東西對抗與南北戰爭」這個課題。它的時間跨度很大,從先秦一直延續到南宋末年,自元朝以後,中國不再有長期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我過後仔細思考,感覺這個課題的內容龐大,以個人眇眇之身,恐怕是完成不了。想起早年導師推薦過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的名著【歷史的地理樞紐】,覺得可以從寧可先生提出的大方向中選取一系列要點來建立課題,即【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在征得導師同意後便開始著手工作,後來我在寧可先生門下攻讀博士學位,撰寫論文【先秦戰略地理研究】,就是上述課題的第一部份。

【歷史的地理樞紐】與【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

在完成【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系列研究的過程中,我再一次接觸到三國的史料,印象和幾年以前截然不同。三國南北對立,相持的戰線自東海而起,沿著長江、漢水、秦嶺到隴西,綿延數千裏,分布著數十座著名的要塞,加上雙方進退的交通路線以及攻守謀略,這裏面有多少個題目可以研討,簡直就是一座亟待發掘的寶庫。但由於系列研究的內容和時間所限,我只從中選擇了合肥、漢中和濡須三個要地進行探討,結束後便忙著撰寫下面兩晉南北朝和隋唐、南宋的相關問題去了。

另外有一點需要強調,盡管喜愛軍事史研究,但我在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後改稱「歷史學院」)主要負責秦漢史的科研和教學及研究生培養任務,這是我的本職工作,必須認真努力地對待,絕不能敷衍。事實上直到退休前兩三年,我的研究重點仍然是秦漢史,其重要科研成果,即在【歷史研究】發表的三篇論文,在【中國史研究】發表的六篇論文,全部是秦漢史的內容,而且與軍事無關。【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這項系列研究的結束因此拖延了很久,從首篇論文發表到專著最終出版,整整經歷了二十年。後來到2014年,才得以集中精力和時間,投入到我喜愛的三國領域,逐步完成【三國兵爭要地與攻守戰略研究】這部著作,最終在我退休之後的2018年,由中華書局發行。

「為什麽不寫孫氏與劉備?」

【三國兵爭要地與攻守戰略研究】出版後,受到了讀者的歡迎,網上打分較高,我看了非常高興,但是註意到有位網友提出來尖銳的批評,他說這部書有嚴重的缺陷,為什麽曹魏的內容寫得那麽多,蜀漢和孫吳部份又那麽少?書裏詳細地寫了曹操的發家史,為什麽不寫孫氏與劉備?我看到後受到很大的震動,雖然可以找出一些客觀因素來為自己辯護,例如:蜀漢和孫吳的史料較少,不像曹魏那樣有較多的題目可寫;這本書有計畫資助,結項日期受到嚴格的限制,所以沒有時間展開來寫。可是,我覺得這些理由站不住腳,因為那位讀者講的都是無法否認的事實。身為作者,我完全清楚這部作品在結構上有缺憾,尤其是蜀漢部份內容太少,雖然不可能達到曹魏那樣充實的篇幅,但是還有問題可以探討,再增加幾篇論文應該是能夠做到的。另外,有幾個研究難度很大的兵爭要地也沒能寫出來,那就是蜀漢的武都、陰平,孫吳的陸口(赤壁)和曹魏的關中。曹魏方面只寫了進攻戰略,卻沒有寫防禦戰略;孫吳方面講了守江戰略,而未能說明它的進攻用兵情況,這些都是明顯的不足。課題的主體部份雖然竣工,但是仍然需要補充和完善,這是我責無旁貸的任務,必須將它們完成。

【三國兵爭要地與攻守戰略研究】書影

【三國軍事地理與攻防戰略】書影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我用三年時間撰寫了六篇論文,其中有【曹操在赤壁之役後的戰略防禦部署】【孫策攻占江東的經過與方略】【孫權統治時期都城、兵力部署與主攻方向的演變】【三國蜀魏戰爭中的武都】和【三國戰爭中的陸口與蒲圻】,收錄在【三國軍事地理與攻防戰略】書裏,但是蜀漢的陰平胡曹魏的關中這兩個題目我還是沒能寫出來。前者的資料太少,後者的內容龐雜,我覺得才思枯竭,已然無計可施。冷靜休息一段之後,想起【荀子·勸學篇】中的話:「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學也。」我整天地思考也沒有結果,那還不如用點時間再去讀一些書。論文寫不出來,那就是有關的資料看得還少,學習掌握的知識不夠,只有繼續努力才有可能解決問題。為此我又用了兩年時間來鉆研探究,終於寫出了【三國戰爭中的陰平】和【曹魏的戰略重地關中】,把它們編入【三國戰爭與地要天時】一書。

道前人所未曾道

【三國戰爭與地要天時】這本書是【三國兵爭要地與攻守戰略研究】的第二部續編,其中包九篇專題論文,其主要特點是選題比較新穎。學術研究的結論必須是創新的觀點,否則就成了抄襲和剽竊,但是各種研究的創新程度有所不同,它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在傳統觀點的基礎上有所進步發展或是補充修正,第二類則是另起爐竈,提出新的課題,其觀點是前人未曾提及的,即前述之「開創式」研究。

書中的九篇文章裏,有七篇的題目是前人沒有做過專題論文研究的。例如【三國第一戰——董卓與關東諸侯的戰爭】,論述了雙方的兵力部署、攻守進退路線、用兵謀略及戰爭的影響。【曹魏的戰略重地關中】則論證了這一地區在漢末三國地理形勢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曹操對當地勢力的籠絡、控制與消滅過程,以及此後對關中的經營和利用。學界此前有人研究過劉備入川的路線和占領益州後推行的政策,新著中的【劉備攻取益州的經過與謀略】,則詳細深入地論述了這次戰役的背景、過程與計謀。公安一城曾經被劉備作為管理荊州的治所,孫權把該地作為臨時國都,後來又當作南郡太守的駐地,部署重兵,但此前無人對其情況進行考述,新著中【漢末三國的孱陵與公安】一文則填補了這項空白。關於蜀漢的要地陰平,此前學界主要討論其通往內地的道路情況,新著之【三國戰爭中的陰平】則著重論述了它的軍事地位及重要影響,以及與蜀漢後期北伐戰略發生變化的關系。【漢末三國的軍師】討論了當時的兵制問題,發掘出曹操第一位軍師周㬂的事跡,曹操平定北方戰爭中設定的軍師及其重要作用,魏國建立後「中軍」和各州都督配置軍師的情況與其職能;蜀漢與孫吳設立軍師的不同特點及其演變。【「天時」與三國的戰爭】則專門探討了季節、氣候因素對當時作戰行動的影響。另外兩篇論文則是在以往學界研究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例如【逍遙津之戰雜議】探討了孫權此次進攻合肥的反常之處,分析他可能是與劉備達成了某種政治交易,到合肥只是虛張聲勢,真實目的在於吸引曹操主力從漢中撤回。孫權出動的兵力並非十萬,大約只有四五萬。張遼在戰鬥中使用的是戰國秦漢流行的「斬將搴旗」戰術,逍遙津遇險及其他史實記載反映出孫權繼承了父兄好勇樂鬥、輕佻冒險的性格特征。【劉備重返荊州作戰的兩次失利】則透過分析蜀漢在爭奪南三郡之役和夷陵之戰的失敗來探討劉備治國用兵的種種弱點,亦有新的補充,希望能給熱愛三國歷史的讀者帶來收獲。

史學研究與理論知識

這本新著發行之後,我初步統計了一下,【三國兵爭要地與攻守戰略】這項系列研究從【文史】2003年第4期刊登我的【濡須與孫吳的抗魏戰爭】一文開始,至今陸續發表了二十六篇學術論文,其中有三篇被【人大影印報刊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全文轉載,有一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摘要轉載。一共出版了三部專著,其中【三國兵爭要地與攻守戰略研究】經過專家評審,在2015年入選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計畫。這與此前在十幾年內無題可做的情況相比,可以說具有天壤之別。在三國歷史領域能夠取得如此豐厚的成果,與戰略地理學的理論指導是分不開的。史學研究需要掌握「三個基本」,即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理論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所高校的歷史專業都開設了史學理論課程,但是有一點往往被研究者忽視,在這裏說說自己的感想。

史學工作者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個人理解有三個層次。最高一層是所有文科學者通用的理論,例如哲學、邏輯學等。其次一層是歷史學科專有的理論,例如本專業講授的史學概論、史學方法論等。此外還有容易被人忽視的第三個層次,就是與研究課題所內容質密切相關的其他學科之理論,例如研究軍事史所涉及的軍事理論,研究法制史所觸及的法學理論等等。歷史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政治、經濟、軍事、法律、風俗、文化,甚至於天文、地理,可以說無所不籠;因此在研究具體問題的時候,不僅需要本專業的史學理論,還應該了解掌握一些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若是進行微觀的考證工作,或許用不著後者的幫助;但要是從事宏觀的課題研究,具備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則是相當必要的。設想研究歷史上的民族問題而不懂得民族學,研究法制史卻不了解法學的相關理論概念,恐怕不利於學術探討的拓展,會影響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因此掌握與課題聯系密切的其他學科之理論,應該是不可或缺的。這是我自己研究三國史經歷的切身感受,說出來供大家參考批評。

結語

早年看過一部南斯拉夫的戰鬥影片【橋】,其中工程師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建築師造好一座橋,就再也不看它一眼了。這是說他需要把全部身心投入下一座橋梁的設計和建造工作,無暇再回顧以前的成績。我覺得自己也應該這樣做,新著出版了固然很高興,但是在我面前還有一些三國史的問題需要探討。【三國兵爭要地與攻守戰略】這項課題,對我來說就像是畫家、雕塑家手下的一個作品,要盡量求得完美,可是現在仔細觀察它,發現仍有缺點和遺漏,還應該補充若幹題目,這是我應盡的責任。所以在這部新書的定稿交給中華書局以後,我的心思就轉移到以後的研究工作上,對過去的成果不大關註了。期盼能在有生之年繼續取得進展,為三國史研究領域的大廈建構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