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真正厲害的人,都做到了:言寡,體勤,心靜

2024-04-14文化

王小波在其作品【黃金時代】中曾有這樣一句深刻表述:「生活猶如一段逐步接納錘煉的旅程。」

在這漫漫錘煉之旅中,人們展現出各異的姿態:一部份人於磨礪中領悟真諦,昂首闊步,勇往直前;另一部份人則在自我構建的天地中徘徊,困頓不前,無法突破生活的桎梏。

究其根本,人生的昇華與蛻變往往歸結於對「度」的精準拿捏——在應減之處懂得節制,在應增之處敢於豐盈。這便是通向美好人生的簡約而深邃的法則。

真正的強者,無不在踐行這樣的智慧:

言語精練,避免冗余;身體力行,勤奮不輟;內心寧靜,超然物外。他們以言寡、體勤、心靜之態,詮釋了何謂生活的藝術與力量。

言寡者貴

古代諺語雲:「病由口入,災由口生。」

意指飲食不當可致疾患,言辭不慎則易惹禍端。

欲在人生道路上行穩致遠、攀登高峰,既需具備高尚品德,亦應擁有一副洞察時局、言辭得宜的口舌。

時光回溯至三國時代,謀士賈詡選擇追隨張繡歸附於曹操帳下。

曹操性格多疑,賈詡深悉自己非其心腹舊臣,故采取謹言慎行之策以求自保。

他遵循「朝堂之外不結私交,兒女婚嫁不攀權貴,非必要之事少言,無事則默然」的生存之道,以此作為護佑自身安危的金科玉律。

然而,身處當時波譎雲詭的政治環境中,賈詡企圖獨善其身實屬不易。曹植與曹丕兄弟間的儲君之爭已如暗流湧動,令曹操在擇定繼承人問題上頗感困擾。賈詡不願涉足此等紛爭,故選擇了沈默應對。

當曹丕請教其關於承襲王位的策略時,賈詡含糊應對,巧妙避開鋒芒;

面對曹操對繼承人選定的追問,他則引述典籍,婉轉點明廢長立幼可能引發的不良後果。

正是這份言辭寥寥卻字字珠璣的智慧,使得賈詡在曹丕登基後得以官拜太尉,並在其有生之年確保全家老小安然無恙。

學者易中天曾評價道:「賈詡或許堪稱三國時期最為智謀超群之人,能在亂世之中洞悉時勢,不僅長壽且保全家族,這無疑是大智若愚的生動體現。」

世間永珍紛繁,人心難以揣摩,凡人群聚之處即成江湖。行走於江湖之中,更應處處謹慎,言行審慎,方能規避風險,安身立命。

在復雜多變、充滿紛爭與糾葛的外部環境中,保持沈默往往成為自我防禦的最佳策略,同時也是人際交往中彰顯高度素養的表現。

正如王陽明所言:「堅守誌向猶如內心承受劇痛,全副心思專註於此痛,自然無暇顧及瑣碎閑談,更無意插手無關之事。」

胸中藏丘壑,不為閑言所擾,不被閑事羈絆,將精力專註於個人的成長與提升,如此方能使人在漫漫人生路上日益卓越,步履越發穩健。

體勤者福

曾經有一個故事流傳於世:

一位男子在離世後,行至冥府報到的途中,偶遇一座巍峨壯麗的宮殿。

宮殿的主人盛情款待,邀請他在此安居,並保證此地無需辛勤勞作,且佳肴美饌唾手可得。男子聞之滿心歡喜,遂欣然接受並安頓下來。

初來乍到的幾日,他沈浸在食眠交替的悠哉生活中,倍感愜意。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單調乏味的生活開始令他難以忍受。

於是,他尋至宮殿主人處,懇求分派一些工作以消磨時光。主人卻笑著回應:「此地向來無須勞作。」

如此無所事事的日子持續了幾個月,男子終於無法再忍耐,再次找上宮殿主人,憤然言道:「這究竟是何等詭異之地?若再不讓我做點事情,我寧可下地獄!」主人聽罷,無奈搖頭:「你誤以為這裏是天堂,實則它便是地獄。」

世人往往誤解,以為清閑即是享樂,忙碌即為苦役,卻不知過度的閑適亦是一種無形的懲罰。

無論人生的旅途行至何處,唯有身體力行、勤勉不輟,方能有所收獲;反之,一味沈溺於安逸,只會使生活逐漸荒廢。

回溯歷史,曾國藩在任職翰林院期間,也曾經歷過一段極為閑適的歲月。然而,他在放縱遊玩之余,內心卻時常被空虛與頹唐所籠罩,思緒紛擾更甚以往。痛定思痛後,他為自己規劃了三項事務,以充實生活:

首要之事,便是廣交賢良之士,借以開闊眼界,增進學識。

在閑暇時刻,曾國藩熱衷於邀約他人共同研析文章,以此深化學識。這一時期結交的摯友,日後更成為他在人生旅途中的重要支持力量。

其次,他極為重視規劃個人閱讀時光,確保每日都有固定的讀書時間。

曾國藩嚴格自律,為自己設定了每日需完成的十二項學業任務,並時刻警醒自己要持之以恒,篤實力行。

再者,他深懷敬親之情,用心撰寫家書,深知為人應飲水思源,視家庭為最堅實的後盾。他對長輩關懷備至,常寄予貼心叮囑,對晚輩則諄諄教誨,寄望他們健康成長。

正因如此,曾國藩憑借其不懈的勤奮精神,鑄就了其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勵誌歷程。

正如韓愈所言:「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這句話揭示了事業的精湛源於勤奮,而流於嬉戲則易致荒廢;行為的完善在於深思熟慮,隨波逐流則可能導致敗壞。

卓越之人如同始終置身於人生的賽道上,他們一邊消解跋涉途中的疲倦,一邊有力地扭轉著命運的方向。無論是強健的體魄,還是幸福完滿的生活,其背後皆離不開一個「勤」字的堅實支撐。

世間一切的福祉與富饒,無不由人們親身實踐、辛勤耕耘而來。只要我們拒絕虛度光陰,遠離怠惰,那麽好運自會如磁石般匯聚於我們的身邊。

心靜者順

【莊子·達生篇】中記載了一則關於「呆若木雞」的寓言故事,生動詮釋了內在平靜與外在成就之間的關系。故事如下:

周宣王熱衷於觀賞鬥雞比賽,聞聽紀渻子乃調教鬥雞之高手,遂邀其為自己訓練戰雞。

首旬已過,周宣王迫不及待地詢問鬥雞是否已具備參賽條件。紀渻子坦言:「尚欠火候。此刻它看似鬥誌旺盛,實則內心浮躁不安。此種狀態下出戰,恐難取勝。」

又歷十日,急於求成的周宣王再度探詢進展。紀渻子回應:「仍非最佳狀態。雖較之前有所進步,但它對外界動靜反應過度,聞聲即鳴,見影便躍,顯露出未脫浮躁之態。」

第三個十天過去,周宣王再次追問訓雞成果。紀渻子解釋:「雖鬥誌愈堅,目光愈犀利,然氣勢過於逼人,仍未達到理想境界。」

待至第四旬,面對周宣王一如既往的問詢,紀渻子終於給出肯定答復:「如今,此雞已近完美。面對同類挑釁,它泰然處之,不動聲色,靜立如木,內建震懾之力,不怒而威。」

鬥雞之日來臨,這只歷經磨礪的鬥雞果真展現出超凡定力,其從容淡定令對手望而生畏,不敢輕易接近。周宣王因此輕松贏得比賽,滿載榮譽而歸。

正如【菜根譚】所雲:「心浮氣躁之人,終無所成;反之,沈穩冷靜者,則諸福自至。」此故事以「呆若木雞」之象,深刻揭示了內在心境的寧靜對於外在成功的重要性。

人與人間的差異,實則源於內心。心有所動,世界隨之起伏;心若寧靜,萬事皆可成就。關鍵在於摒棄外界紛擾,沈潛內心,自我提升,如此方能梳理思緒,找準前行之路。

話說明代有一位商賈,為避戰火,毅然將全部財產兌換成銀票,悉數藏於特制油紙傘的傘柄內。他身著尋常衣物,手持此傘,意欲歸隱田園,安度晚年。然而,僅在短暫的午睡之後,那把至關重要的油紙傘竟離奇失蹤。

商人焦急萬分,卻深知慌亂無益,遂努力使自己冷靜下來。他觀察到其余行李並無失真失,推斷竊傘者並非圖財之輩,或許只是途經此處、臨時取傘遮雨的路人。

洞察此情後,商人迅速行動,沿街開設一家傘鋪,並推出「以舊換新」之策,引得眾人紛紛攜舊傘前來交換。

終於,在堆積如山的舊傘中,商人辨認出了失而復得的那把傘,欣喜之余,安然踏上返鄉之旅。

這正應了古訓:「靜能生定,定能生慧。」越是身處困境,越是錘煉心境的最佳時機。心浮氣躁往往導致錯誤頻出,唯有心靜如水,方能從容應對世事,事半功倍。

現實中,真正阻礙我們的往往並非問題本身,而是內心難以平息的躁動。

因此,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秉持平胡心態,面對急事不慌張,遭遇難題不盲從,以自己的步調穩步前行,如此方能洞悉事物本質,化危機為平安。

【半山文集】有言:

「生命的磨石沈重無比,你或許以為其意在將你壓垮粉碎,然而其真意實為教你學會細膩入微,引導你關註生活的細微之處,以免你以過於粗礪的態度走過這一生。」

人生的唯一恒定特征,便是無處不在的變數與不確定性。

生活形態萬千,而我們應對萬變之境的最佳姿態,乃是對自我始終如一的忠誠,以及對自身力量的不懈提升。

口舌少涉人我是非,方顯尊貴;身體遠離慵懶懈怠,即是福祉;心靈超脫世事紛擾,自然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