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真實事件改編,「性同意」背後的殘酷故事

2024-10-02文化

聽說關註我的都發財了!想體驗躺贏人生嗎?動動您發財的小手,點個關註點個贊,一起走向人生巔峰!

真實事件改編,「性同意」背後的殘酷故事

當「愛」成為免死金牌:一場關於性、權力與文學的審判

「他愛我,所以他做的一切都是可以被原諒的。」 這句話,你是否也曾在哪部電影、哪本小說,甚至現實生活中聽到過? 我們總是歌頌愛情的偉大,仿佛它擁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抹去一切罪惡,成為一切行為的正當理由。但真的是這樣嗎?

2019年,法國女作家瓦內莎·斯普林格拉出版了回憶錄【同意】,將一段塵封多年的「禁忌之戀」公之於眾,也撕開了法國文學界光鮮亮麗的表皮,揭露了隱藏在其背後的醜陋與罪惡。書中,她以真實的筆觸,記錄了14歲時被50歲的法國著名作家蓋布瑞·馬茨涅夫引誘、操控,最終深陷泥潭的痛苦經歷。

這部回憶錄一經出版便引發了軒然大波,法國社會各界對此議論紛紛,馬茨涅夫也因此遭到了調查,失去了出版社的合約和政府的津貼。2018年,迫於壓力,馬茨涅夫公開承認了自己的罪行,並表示懺悔。 這遲來的懺悔,真的能夠彌補他對瓦內莎以及其他受害者造成的傷害嗎? 「愛」真的可以成為他逃避法律制裁和道德譴責的免死金牌嗎?

更令人細思極恐的是,馬茨涅夫並非個例。放眼世界文壇,利用自身地位和影響力,對年輕女性進行誘奸、操控的案例屢見不鮮。更有甚者,他們還會將這些經歷寫進作品,美其名曰「藝術創作」,實際上卻是對受害者進行二次傷害。

這不禁讓人反思:文學與道德之間,究竟應該如何界定? 我們是否應該容忍那些打著「藝術」旗號,行傷天害理之事的「藝術家」? 當「愛」與「性」被權力裹挾,我們又該如何去分辨其中的真偽,保護那些尚未成熟的心靈免受侵害?

瓦內莎的經歷,讓我們看到了「性同意」背後的復雜性。在一段關系中,年齡、地位、權力等因素都可能對「同意」的真實性產生影響。尤其是在未成年人參與的關系中,由於缺乏足夠的認知和判斷能力,他們往往更容易受到成年人的引誘和操控,最終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2021年,法國透過了一項新的法律,將「性同意年齡」定為15歲,這意味著與15歲以下未成年人發生性關系,無論對方是否「同意」,都將被視為強奸罪。 這項法案的出台,無疑是法國社會在保護未成年人權益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借鑒。

法律只是底線,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性教育,讓他們了解自己的權利,學會保護自己。 社會也應該對那些利用權力和地位,對未成年人進行性侵犯的行為進行嚴厲打擊,絕不姑息。

瓦內莎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愛」不應該是遮羞布,更不能成為犯罪的借口。 在追求藝術自由的我們更應該堅守道德底線,保護那些弱勢群體,共建一個更加公平、 just 的社會環境。

你認為「愛」可以成為一切行為的正當理由嗎? 在面對類似事件時,我們又該如何去平衡藝術自由與道德約束之間的關系?

本文致力於傳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違規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協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