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不必強求成為「高能量」的人

2024-07-27情感
「起床,然後受苦。」有人一睜眼就開始感到疲累,身體「開機」幾小時即電量枯竭,靠咖啡因續命;「今天又是元氣滿滿的一天呢!」有人則每天朝氣蓬勃,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
在社交平台上,網友用「低能量」和「高能量」來形容前述兩種狀態。除了精力上的差別,在社交上,前者更喜歡一個人靜靜待著,在人多的環境裏想要逃離,而後者在社交場合上遊刃有余,全場的目光是他們的興奮劑;在行動力上,前者認為自己「越來越懶」,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興趣,而後者對新鮮事物充滿期待,自驅力強。
無論是「公園二十分鐘效應」,還是抱樹吸收「自然精華」,有一部份人正在尋找恢復和提高能量的方式。在互聯網上,「如何成為高能量的人」這一話題熱度正在上漲,學會說不、拒絕內耗、尋找高品質的社交或獨處、運動鍛煉等方式是位列前茅的建議。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主任醫師閆芳認為,高能量或低能量不分好壞,只要不影響正常社會功能,處於「能量守恒狀態」,低能量也沒有關系,不用去和他人比,而是要和自己對比。一個人若是突然間能量下降明顯,則需要引起重視,兩周狀態不佳則建議尋求專業幫助。
感到能量被耗盡,應該怎麽辦
26歲的曲詩琦被畢業後第一份工作「耗盡了能量」。2023年碩士畢業後,她考下了深圳一所小學的編制,成為一名語文老師兼班主任。
曲詩琦描述當教師的一天:沒課的早上會因為班級打架事件,放下手頭的事情去處理;午飯剛吃一兩口,接到生活老師的來電,就得趕到學生宿舍,下午再餓著肚子去上課;下班後,還要應付家長的微信及電話,夜裏再熬夜備課。
「這份工作占用很多個人的時間」,此外,班裏有幾個患有多動癥的孩子,剛開始她不知道如何管理,「我不斷懷疑自己,面對這樣的班級和紀律,我也很難受,不知道還有什麽更好的方法」。
曲詩琦是非師範專業出身,畢業前只在教育機構實習過,「之前我設想過像很多報道裏溫暖的老師一樣,課余還能關心到特殊兒童情緒的變化,滋養他們的心靈,但是我個人精力和時間真的不夠處理這些,我也因為沒時間多看心理學、教育學的書,沒辦法找到與問題學生相處的方式而感到內耗、難受。」
上班不到3個月,「有一天上課時,我心臟突然抽著疼了幾次,無法大口呼吸,我知道再這樣下去恐怕連基本的健康都沒有了。這種狀態也沒法帶好學生。」於是她決定辭職。
曲詩琦是一個早產兒,身體從小就不太好,「低能量在我身上的表現是專註力不夠,最多堅持1個小時就得幹別的事情,事情一多、壓力上來我就頭暈,整個人很疲憊」。
辭掉教師工作後,她休養了幾個月,在今年3月成為一名公司行政職員。在網路上,曲詩琦找到了不少共鳴,一些努力找到寶貴工作機會的年輕人,發現實際工作與預想、與自身極不相符,他們在耗盡能量之後,有的像曲詩琦一樣選擇離開,而有的因暫時沒有更好的選擇留下了。
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雙相障礙科主任醫師陳修哲指出,有些人容易精神內耗,他們因為關註別人的評價,或是過分擔心未來、追求完美,這種內耗一定是消耗能量的,也會導致低能量的狀態。
低能量不代表不熱愛生活
2022年年底,張達釋出了他的社交平台帳號裏第一條關於低能量者的貼文,「如果正常人的能量值是50%,精力旺盛者可以達到80%,我的能量值常年就只有30%-40%。」「我試過很多種辦法讓自己更有精力,但往往帶來的是身體的過分消耗,讓自己陷入更差的狀態。」他的描述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一周後,這條「一個低能量者的自白」貼文突然爆火,達到7000多個贊,閱讀量超過10萬。張達忽然意識到,「原來被低能量狀態困擾的,不止我一個人。」
那時候平台上關於低能量者的內容還較少,張達在帳號裏建立了一個「低能量」合集,他從自身出發,嘗試從多維度去探討為何越來越多人處於低能量狀態,「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它、戰勝它,避免哪些雷區」。他認為,一個人在身體和心智適配度有限的情況下,工作、社交、家庭環境、教育背景、經濟實力等外在因素就很容易觸發低能量狀態。
在生活和觀察中,張達感到低能量者常常遭遇他人的誤解和指責。「別人都能做,為什麽你就做不了?」「怎麽這麽一會兒你就覺得累了?」「去應酬一下吃個飯怎麽了?」他列舉了低能量者面臨的質疑,「我們把它當作生活常態,甚至會為產生這樣的局面、給別人帶來麻煩而感到抱歉。」
但張達表示,低能量不代表不熱愛生活,自己只是沒有足夠的精力去顧全很多事情,只能在有限的精力裏選擇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希望大家能坦然接受自己,積極合理地根據自身情況調整生活方式,把自己能夠支配的精力放在認為重要的事情上,並堅信這樣做也可以把生活過得很好。」張達說。
陳修哲醫生建議,不願意出門社交的「低能量者」,可以在家裏聽聽音樂、泡泡茶,找一些適合的行為方式來給自己減壓、充電,改善情緒狀態,不一定非要去社交。
此外他表示,有些人雖然不算情緒低落,但是體驗快感的能力是缺失的,專業術語稱作「快感缺失」。「如果低能量影響到一個人的正常生活,包括家庭、學習、工作,他感到很痛苦,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進行幹預了。」
能量高低是一種狀態,不該成為標簽
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大學的22歲學生程琪越是朋友眼中高能量的代表。學業上,她成績優秀,取得保研資格,即將成為復旦大學的碩士生,本科期間她還同時修讀了英法日3門外語;社會實踐上,她積極參與演講和辯論比賽,以此鍛煉表達能力和膽量;社交上,她樂於結交新朋友,經常在朋友圈記錄生活。
程琪越總結自身高能量的特點:情緒外放,性格主動,感染力強烈。高能量的表現在某些情況下能帶來「加分」的效果,她舉例,面試時她更容易放下「臉皮」去表現自己,短時間內能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她對自己最滿意的一點,是從不內耗,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高能量需要在特定的條件下達成,比較輕松的生活狀態和充裕的物質條件,才能帶來歡樂愉悅的精神狀態,在很累很焦慮的時候,其實不用勉強自己保持精力充沛的積極狀態。」程琪越認為,能量高低只是一種狀態,人不總是高能量或者低能量,這不該成為一個人的標簽。
此外,她認為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中,很多人更傾向於把自己好的那一面展現出來,存在「幸存者偏差」。「比如,我的朋友圈都是發大美照、被錄取、參加比賽等這些時刻,其他那些失敗的時刻,我提都不會提的。」她建議,低能量的人找到適合自己的、開心的狀態最重要。
現在,曲詩琦接受了自己低能量的狀態,「先天的身體條件,決定了我沒有那麽好的精力像精英一樣做‘時間管理大師’,那我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留遺憾就行了。」她建議同樣低能量的人,先評估自己的能力和素質,接受現實之後再去提升自己想要突破的領域,「不管如何,身體健康才是重要的」。
在閆芳看來,確實會有一些人天生精力比較旺盛,同時她認為,這種高能量狀態的維護,一定有更為重要的事情激勵著他們。能量高低除了有先天因素外,後天的習得更加重要。
能量下降是身體在發訊號
閆芳指出,只要不影響正常社會功能,低能量也沒有關系。在她接診的患者中,有人表示突然失去了精神頭,疲乏感很重,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擔心自己得了病,他們去醫院其他科室問診檢查之後,未發現嚴重的身體問題,就會被建議到精神科評估狀況,「有的確實是情緒方面出了問題,帶來能量下降」。
在問診評估階段,閆芳需要詢問來訪者近期壓力程度、學習工作狀態、睡眠狀況、飲食結構等情況。專業評估後,一些來訪者情緒癥狀較輕,暫未達到臨床幹預的狀態,閆芳會從以下方面給出建議:合理膳食、營養平衡;選擇一項適合自己的運動,透過身體放松帶動大腦放松;同好友聊天傾訴,給不良情緒找個出口;培養一些興趣愛好,為自己「充電增能」;不熬夜,良好的睡眠習慣可保存「能量」。
同時閆芳觀察到,繁忙的「打工人」在工作之余只想躺著,並沒有動力去執行前述建議。「若真的起不來床,可能是身體在給你發出訊號,即你需要躺下。睡個懶覺其實也是一種放松,不一定把它當成特別不好的事情,但如果越躺越累,就要有意識去獲取能量,哪怕只是從床上爬起來,先不追求結果,只要動起來,動力可能就會上來了。」
此外,閆芳提醒,青少年若是出現以下這些狀況——突然變得懶惰,上課走神,睡不好、吃不好,感到特別疲憊,學習成績下降,家長則需要註意孩子是否出現情緒方面的問題,必要時需要尋求專業幫助,「‘別人都沒事,怎麽就你有事’‘我覺得你就是不好好學習、思想有問題’,這種話建議家長就不要說了。」
(應受訪者要求,曲詩琦、張達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戴納 記者 劉昶榮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