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曾經說: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我們的生活,就像是一片遼闊的大海,有風浪,有起伏。
如果我們隨著生活的起伏而起伏,隨著生活的憂樂而憂樂。
那麽,我們的情緒就如同過山車一樣。
大起大伏,時而升起,時而跌落,很難有寧靜的時刻。
而唯有做莊子筆下的一只鯤鵬,懂得藏起自己,順應環境。
當遊於水中,就做一條自在遊動的魚;而飛於空中,就做一只振翅翺翔的鳥。
懂得斂藏自己,藏起身上的銳氣,藏住心中的得失,融於生活,不露行跡。
這樣,我們才能夠保護好自己,也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力。
藏起銳氣:給自己以磨煉,給生活以時間。
我們都聽過關於和氏璧的故事。
春秋時,楚國人卞和發現一塊璞玉。
卞和覺得這是一塊價值連城的美玉,於是將璞玉獻給楚王。
然而,從楚厲王到楚武王,玉工鑒別的結果,都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
為了獻上這塊璞玉,卞和甚至失去了自己的雙膝。
於是,卞和日夜悲泣,熱淚灑盡,繼之以血。
到楚文王時,楚王再次請玉工加以甄別。
這才發現,這塊璞玉果然是一塊價值連城的美玉。
人生很多的際遇就像這塊和氏璧。
當你信心滿滿,銳氣滿滿的時候,卻常常容易碰壁。
我們需要不斷地去磨礪,不斷地去展現,才能被理解,被認識,被接納。
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已經經過了幾十年的辛苦打拼。
當抵抗黃巾起義,劉備跟隨大將軍何進時,就立下戰功,開始嶄露頭角。
後來,劉備先後投靠公孫瓚、曹操、袁紹,但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的合適位置。
直到四十多歲的時候,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來輔佐自己。
這時,劉備才從一路的摸爬滾打中漸漸看到曙光,找到了立身之地。
【詩經.大雅】說: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生活中有一點銳氣很容易。
但是,藏起自己的銳氣,一點一點地打磨,一步一步地前行。
不舍棄,不放棄,則需要很大的毅力和耐力。
就像唐代詩人溫庭筠【商山早行】中所說: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真正的前行者,都是在不被看到,不被欣賞的孤獨中,去踏出生命的墨點,去遇見自己的晨光。
藏住得失:放懷小利益,擁有大格局。
在戰國後期,秦國和楚國成為分處於南方和北方的兩個大國。
隨著秦國的一步步崛起,張儀為秦惠文王提出了遠交近攻,逐個吞並的策略。
為了阻止秦國的進一步東擴,秦國以外的各諸侯國形成合縱,聯合抗秦。
這時候,張儀利用楚王近臣靳尚賄賂楚懷王,許以秦國六百裏土地和金銀珠寶,讓楚國與齊國斷交,破壞合縱。
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楚懷王利令智昏,答應了張儀的要求,與齊國斷交,西面事秦。
而楚國也一步步落入張儀所設計的圈套之中,開始走向衰落,最後終致滅亡。
曾國藩說:
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如果把目光僅僅局限在眼前的蠅頭小利上,那麽,就無法開啟自己的思路和格局,也無法取得事業的成功。
藏於無形:以和為貴,不在無謂的爭鬥中消耗自己。
在禪宗歷史上有這樣的一樁公案。
禪宗六祖慧能正給弟子講經。
這時候,一飆風吹來,旗幡隨之輕輕飄動。
慧能的兩個弟子由此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
一個說,是風在動。
另一個說, 不是風,是幡在動。
兩個人爭得不可開交,於是來問慧能。
慧能微笑地看著兩個弟子,意味深長地說:
不是風,也不是幡,是你們的心在動。
生活中,我們常常為了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而與人計較,與人爭鬥。
結果往往兩敗俱傷,傷了彼此的和氣,也破壞了自己原本擁有的好心情。
就像「風在動」,還是「幡在動」的爭論一樣。
當我們放下了自己執著的心,放下了與人爭辯的心態,做到「心如止水,如如不動」。
我們就會看到彼此的相通,相近,進而達到相向,相知。
佛家說: 渡人先渡己。
當我們在力圖說服別人,與人爭鬥之前,先試著去放下「自我」,不再執著。
能夠說服自己,傾聽別人,或許新的、良好的關系就會建立。
【莊子達生】篇曾講過一個關於鬥雞的故事。
在莊子看來,那些一個個鬥誌昂揚,急於想要爭鬥的雞 都不是鬥雞的高手。
而真正的高手,在於「善藏」。
乍一看上去,似乎沒有鬥誌,沒有立場。
而它的力量是在於內斂,將自己的力量藏於身內。
這樣,它就不會在爭鬥中,輕易傷害自己。
人生就是如此,我們的生活不是為了那些與之爭鬥的人,為了消耗我們的事而來的。
【詩經】中說:
投以木桃,報以瓊瑤。
藏起自己,看見別人,傾聽別人。
我們也會在這樣的看見和傾聽中,收獲微笑,獲得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