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人身上這三種氣,養好就是富貴

2024-10-13情感

「人」字不過就是簡單的一撇一捺,然而人生卻是復雜的,充滿了起起落落。

常言說:頭頂著天,腳踩著地,人這一輩子就看那一口氣。

人生就像一場競賽,要是想最終獲勝,一定得記住這十二個字:

和氣能贏,大氣可成,脾氣會敗。

咱得明白,和氣才能贏。與人相處的時候,甭管啥情況,都得和和氣氣的。這樣一來,事兒往往就能順順當當,自己也能收獲不少好處。要是整天跟人鬧別扭,那啥都不好辦,還容易給自己找麻煩。所以說啊,和氣才是取勝的關鍵呢!

古人老是講:「要把和當作珍貴的東西。」

「和」向來是人們極力追尋的一種超高境界。

王夫之講過:「天地把和順當作使命,萬物將和順視為本性。」

自然的道理是這樣,做人做事也跟這一個樣。

松下幸之助被譽為「經營之神」,不管是在商界,還是管理領域,他都有自己的位置。

他有個名言這麽說:「要是沒了和之心,日本社會就不存在了。」

看得出他很看重「和」。

同樣,豐田佐吉創立豐田公司時,其經營管理的座右銘為:

「天」「地」「人」這三個字,要全體員工時刻記著「以和為貴」。

他的管理理念是從【孟子】裏「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得來的。

和氣不光能讓你發財,還能給你招來福氣。

唐朝的郭子儀和李光弼這兩位中興名將,在搞定「安史之亂」時,都讓自己的價值得以體現,而且他倆也彼此成就。

這裏面的關鍵就在於「和氣」這倆字。

郭子儀這人性格寬厚,跟人相處辦事老是和和氣氣的;李光弼呢,個性比較強,向來是以嚴格且孤傲出名的。

這兩個人以前都是朔方節度使安思順手下的牙門都將。

雖說李光弼和郭子儀是同事,可他一直對郭子儀不服氣,哪怕跟郭子儀一塊兒吃飯,那也是氣得胡子都快翹起來了,一個字都不說。

後來「安史之亂」興起,郭子儀獲任朔方節度使,這下子李光弼反倒成了郭子儀的手下。

這可把李光弼給愁壞了,一琢磨自己先前得罪過郭子儀,心裏就犯嘀咕,怕他借著公事的由頭來整治自己。

那李光弼就主動找郭子儀去認錯,跟郭子儀講:

「大帥,我曉得我有罪,我甘願去死,只求您能饒了我老婆孩子。」

郭子儀瞅見這情況,趕忙從堂上下來,拽住李光弼的手講道:

「當下國家動蕩不安,像您這樣的名將正是國家需要的,我咋能存有私心來發泄憤恨呢?」

李光弼聽了,特別感動,打定主意要和郭子儀消除嫌隙,和好如初。

最終,這兩人齊心協力,一起把「安史之亂」給平定了,變成了讓大唐得以復興的有功之人。

郭李倆人的功業和名聲那是相當顯赫,不過功高蓋主的臣子通常都沒啥好下場,猜疑和坑害是他們怎麽也躲不掉的。

那時候,深受皇帝寵信的宦官魚朝恩,可勁兒地給那二人編造壞話、進行汙蔑。

李光弼這人性格剛強,哪能忍受小人的欺辱,沒過多久就憂愁苦悶地去世了。

郭子儀心裏明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個理兒,他就像一團棉花似的,老是和和氣氣地面對那些詆毀和汙蔑。

魚朝恩每次攻擊他,都像是打到了棉花上一樣,使不上勁兒。

最後,魚朝恩由於專權妄為被皇帝給殺了,可郭子儀呢,名聲好得很,最後自然死亡,那才是真正的人生大贏家。

【菜根譚】講過:

「性子和脾氣清冷的人,所能享受到的福分也少。」

只有那些和氣又熱心的人,他們的福分必定深厚,他們的恩澤也會長久。

做人做事得把和字當頭,要有仁愛平胡的心,培養謙虛溫和的品德,展現出慈祥和善的面容,這樣才能靠和氣取勝。

成這個人很大氣

曾國藩講:「要謀劃大事情的人,首先看重的是格局。」

人生好比一盤棋,格局咋樣定結局咋樣。

只有大氣的人,才能成為最終的勝者。

寒山和拾得,是唐朝時天台山國清寺裏的兩位佛法精湛的隱居僧人。

在【古尊宿語錄】裏有這麽一段記載,是關於兩位大師的一場對話:

有一天,寒山大師向拾得大師發問:

「別人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嘲笑我、輕視我、作踐我、討厭我、欺騙我,那該咋辦呢?」

拾得大師回應說:

「那就忍他、讓他、和他做朋友、躲著他、耐著性子對他、敬重他、甭搭理他,等再過些年頭,你瞧瞧他啥樣兒。」

委屈能把一個人的格局撐大,大氣能將一個人的委屈容下。

勾踐一心想要報國家之仇,情願臥薪嘗膽;韓信渴望能被重用,甘願忍受胯下之辱。

偉大,通常是靠大氣勁兒「熬」成的。

你要是能受得住委屈,那這世界就歸你啦。

【圍爐夜話】裏講:「通達的人不會有固執停滯的心思,本真的人不會有裝模作樣的氣息。」

台灣有名的詩人余光中,憑借一首【鄉愁】在國內外都很出名。

他年輕那會子,就詩興大發,很有詩才。

有一回,余光中打算自己出一本詩集。

但這詩集吧,得找些名氣更大、更具權威的同行前輩來寫個序,這樣才能讓它變得更好。

於是呢,余光中就去找了梁實秋,想讓他給自己寫個序。

余光中有所請求,梁實秋沒端架子,很痛快地就應下了。

沒多久,序完成了,可余光中看到,這篇序竟是一首分成三段的詩,並且和詩集的內容沒啥關系。

那時候余光中年輕,氣性大,覺得梁實秋是在應付自己,當場就把序詩還給了梁實秋。

針對余光中的無禮舉動,梁實秋並未動怒,而是面帶笑容講道:

「那行,既然你瞧不上我寫的這首詩,那等你詩集出版了,我再幫你寫個詩評得了。」

後來,余光中的詩集出版了,梁實秋果真履行了自己的諾言,給余光中寫了一篇很長的詩評。

經過這麽一件事,余光中不禁很有感觸,特別欽佩梁實秋的胸懷和氣質。

清朝的學者張潮在【幽夢影】裏講:「約束自己應如秋風般嚴厲,處理事情要像春風一樣溫和」。

認真做事,豁達做人,這是咱們每個人都該努力達到的一種境地。

咱得多有點長遠的見識,少點狹隘的念頭;多些大氣豪邁,少些斤斤計較。

記住了:只有大氣的人,才能夠成大氣候。

脾氣不好會讓人失敗

狄更斯講道:

「那些脾氣不好的人,老是拿天氣跟風向當幌子,來遮掩自己那既暴躁又陰沈的性子。」

壞脾氣好比龍卷風,來之前,天空陰沈沈的;過去後,弄得亂七八糟。

不但能把大事搞砸,而且會把你的福氣攆走。

【三國演義】裏的張飛那可是個實實在在的急脾氣。

關羽遇害之後,張飛心裏特別生氣,只要有一點兒不如意,就拿鞭子抽打士兵。

某天,張飛向軍中下達命令,要在三天之內把白旗白甲準備妥當,好用來掛孝去攻打東吳。

張飛手底下的範疆、張達跟張飛講,三天時間太緊巴了,一下子沒法都準備好,得再多給幾天時間。

張飛聽完火冒三丈,當下把這倆將領每人抽了五十鞭,還放話道:明兒個準備不好,就等著掉腦袋吧!

範疆和張達心裏又惱又火,他倆趁著張飛喝得大醉的時候,把張飛給殺了,然後跑去投靠東吳了。

張飛的死看似挺窩囊,可實際上他並不冤枉。

一個人要是連自己的情緒都把控不了,就算本事再強,那也沒啥用。

南懷瑾於【論語別裁】裏講道:

「上等的人有能耐且沒脾氣,中等的人有能耐但有脾氣,下等的人沒能耐卻有脾氣。」

人發脾氣是本能,能把脾氣壓下去那才叫有本事。

傻人隨意發火,能人掌控情緒。

【荀子·修身】裏講的「怒時不會過分地奪取,喜時不會過度地給予」,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美國前總統林肯「永不寄出的信件」這事兒,一直挺多人知道,傳得挺廣。

有一天,陸軍部長跟林肯發牢騷,說自己被一位少將給羞辱了。

林肯聽了講:「你趕緊寫信去狠狠罵那個討人厭的家夥。」

陸軍部長立馬寫了封狠狠斥責那位少將的信,在他打算把信寄走時,林肯問道:「你幹啥去?」

陸軍部長回應說:

「那肯定得把信寄給他呀。」

這時候,林肯笑著講道:

「你趕緊把這信燒了吧。我寫過好多這種信,不過從來都沒給對方寄過去。」

寫這種信就是為了撒氣,要是你氣還沒消,那就繼續寫,啥時候氣順了啥時候算!

那種情緒容易起伏,高興生氣都擺在臉上的人,要說他們是坦率吧,其實不如說是心裏沒經過多少磨煉,管不住自己的情緒。

該忍的時候得忍,該發的時候得發,這是一個人成熟的體現。

【呻吟語】中講道:

「要是能收斂一個念頭,那好多好事都會跟著來;要是放縱一個念頭,那各種壞事兒就會趁機鉆空子。」

在為人處事上,得與失、成與敗,常常只在我們的一個念頭當中。

人生沒法照搬,咱得盡力讓自己的日子過得有聲有色;

人生沒法重新來過,咱得仔細拿捏好生活的走向。

人活這輩子,要是想最後能笑出來,那可別忘了:

與人相處時,存一分和善;承擔責任時,添一分豁達;心情低落時,減一分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