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情感

警惕那些身邊充滿「正能量」的人

2024-10-17情感

近年來,許多人提倡遠離「負能量」的人,因為他們的情緒可能對我們產生負面影響。

然而,鮮有人意識到,那些總是散發著過量「正能量」的人,有時也值得我們警惕。

一位美國心理學教授耗時八年進行了一項研究:

她發現,世界上有一部份人,總是努力逃避壓力和負面情緒,用「正能量」掩蓋自身的負面情緒。

長此以往,他們表面上看似堅強,但內心卻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更有甚者,不僅對自己嚴格要求,還期望身邊的人也能達到同樣的標準。

這樣的行為,往往給周圍的人帶來巨大的壓力。

深入思考後你會發現,一個只展現「正能量」的人,對周圍人的影響未必是積極的。相反,很多時候可能會適得其反。

因此,我今天想提醒你:有時候,要警惕那些身邊「正能量」過剩的人。

你是否曾見過這樣的人,他們的朋友圈充斥著各種勵誌言論:

「努力成就人生!」

「不抱怨,才是成功的標誌。」

「今天的一小步,明天的一大步!」

聽起來非常美好,仿佛他們的人生已經超越了絕大多數人。

然而,當你真正觀察他們的生活時,你會發現這些人似乎只把「正能量」掛在嘴邊。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的人。我剛畢業時,曾與一位看起來非常勤奮的女孩一起入職。

那時,公司每天九點上班六點下班,但她總是最早到,每天不到八點就已經在公司。

晚上,當大家都下班時,她卻堅持留在公司,直到晚上八點後才離開。

每次詢問她,她都會談論自己今天的忙碌和努力,仿佛其他人都是她的陪襯。

記得有一次,部門領導請吃飯,她磨磨蹭蹭地拖延時間,聲稱自己工作未完成,一定要當日事當日畢。

我們不得不等了她足足半個小時,看著她在鍵盤上敲了半天,卻始終不知道她在忙些什麽。

尤其在季度復盤時,其他同事都展示出了具體可查的成績,只有她誇誇其談,談論自己的努力和刻苦,卻看不到實際的成果。

很多時候,由於工作完成得不夠好,她的許多工都需要組內其他同事幫忙完成。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發現她在朋友圈中發表的勵誌言論,口中的勵誌語錄,實際上只能感動自己。

那些看似充滿活力的表現,到頭來不過是一種偽裝,是對自我的一種欺騙。

遇到這樣的人,我建議你要小心,因為他們在自己身上表現出的所謂「正能量」,實際上對他人是一種消耗。

不久前,我聽說了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林先生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管理者,他憑借自己的才華單打獨鬥創辦了公司,度過了生死難關,賺取了大量財富。

然而,這位從小經歷過艱苦日子的人,在事業有成後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挑剔身邊的人。

新入職的員工按時下班,第二天他就會把對方叫到辦公室,講述自己當年的創業經歷,談論年輕人應該如何努力,指責對方只知道享樂,不懂得吃苦。

當有親戚請他幫忙找工作時,他並未直接回應,而是先批評對方一頓,談論自己年輕時是如何一次又一次被拒絕,又是如何重燃鬥誌的,暗示這位親戚缺乏堅持。

甚至在家裏,他也喜歡對妻子和孩子說教,不離口地談論自己的辛苦,希望他們能感恩自己,向自己學習。

每次這樣做,身邊的人都會感到反感,覺得作為老板,他可以選擇努力,但為何一定要強迫他人跟隨呢?

實際上,我們身邊這樣的人確實不少,有些人從基層晉升到管理層後,第一件事就是對著那些級別低於自己的人大談特談方法論,炫耀自己的成功哲學,試圖建立自己的權威。

似乎你不按照他們的指導行事,人生就會陷入絕境。

然而,我們的人生各不相同,出身環境、接受的教育、價值觀和人生追求都有所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學會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對他人指手畫腳,是一個人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

有時候,遠離那些總是試圖指導你人生的人,反而會讓生活更加輕松。

還有一些看似充滿「正能量」的人,並非天生如此,而是經歷了挫折後,擔心他人看不起自己,因此在人前表現出一幅模樣,私下又是另一幅模樣

只有走近他們,你才能看清他們的真實面貌。

朋友講過一個故事,說她身邊有一位親戚,乳癌恢復後的第四年,狀況不錯,但總是異常地表現出過分樂觀。

她甚至會在第一次見面的人面前談論自己的癌癥和手術經歷,非常反常。

在聚會時,當其他人都在設法安慰遇到困難的人時,她卻會冒出一句:「你還年輕,到了我這個年紀自然就知道了。」

她總是高高在上,試圖讓他人覺得她豁達、有智慧、樂觀。

後來,當她接觸到這位親戚的丈夫後,她才發現,這位親戚對親近的人和對其他人完全是兩幅模樣。

平日裏,她和丈夫出門時會有路怒癥,看到停車要排隊,就會立刻掉頭回家。

晚上想睡覺時,如果丈夫還在打電話或玩遊戲,她會立刻大聲責罵。

後來才知道,那場手術後,她總是試圖在人前表現出強勢的一面。

但實際上,她的憤怒和攻擊性都壓抑在心中,要麽投射給自己,要麽投射到親近的人身上。

如果你走近這樣的人,會發現他們身上積累了過多的負面情緒。

他們並非天生充滿活力,而是為了迎合社會的要求,不得不壓抑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表面上樂觀自信,實則內心充滿壓抑。

心理學上有一個觀點,我認為非常正確:

人的一生會經歷多種情緒,我們應做的不是排斥某種情緒,而是學會接納。

學會感受情緒在身上的流動,接納自己,理解他人。

不必刻意偽裝自己的努力。

不必過於挑剔身邊的人。

更不必為了迎合他人而向親人發泄情緒。

觀察每個人的生活,誰沒有經歷挫折,誰沒有情緒的波動?又有誰能一輩子只擁有陽光而沒有陰霾呢?

既然生活註定會經歷酸甜苦辣,與其拼命偽裝,過度展示自己的「正能量」,不如坦然面對,讓生命更加豐富多彩。

畢竟,過分關註積極和正面的,排斥消極和負面的,不僅會讓你的生活失去許多體驗,還會讓你的生活變得壓抑不堪。

蔡瀾曾說過:

#智啟新篇計劃# 「盡量地學習、盡量地經歷、盡量地旅遊、盡量地享受美食,人生就會更美好一點,就這麽簡單。」


許多事情,不必過於用力,不必過於苛刻,不必過於偽裝,適度就好。